人生格言

源于川剧的方言词语(一)

作者:夏孟珏   发表于:
浏览:67次    字数:2177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89篇,  月稿:3

  在过去,很多四川人喜欢川剧,哪怕他们没读过什么书,但川剧教会了他们什么是忠孝仁义,什么是礼义廉耻,什么是爱国为民。正因为川剧雅俗共赏,使得广大民众喜闻乐见,于是,川剧也对我们四川人的语言有了一定影响,不少戏剧方面的词语进入到了我们的方言之中。下面笔者就将我们口头语言中的一些来自川剧的词语说道说道。

  打假叉,方言语汇中一般指为了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而打掩护,扯幌子;有时也指借故岔开话题,转移谈论方向。遇到这类情况,人们就会说这个人打假叉。例如:“说就说正事嘛,莫打假叉噻!”“一清问你办那个事情还剩好多钱,你就打假叉,往一边扯。”

  一般人只知道打假叉这个词大家常说,很通俗,不知道这个词其实大有来头。原来,打假叉实际上是川剧的专业术语。旧时川剧中有一种颇为奇特的武生特技,名之曰打假叉。川剧打假叉的情境很刺激:滚叉的武生在地上来回翻滚,躲避接二连三飞来的钢叉;打叉的演员手法又快又准,钢叉打来,只差分毫,钉进木板,声声巨响,又深又狠,场面火爆惊险。有的钢叉躲让过去了,有的钢叉直刺肉里,但见鲜血长流,场面恐怖,十分刺激,直看得观众心惊肉跳。其实,飞打过来的一把把钢叉,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真真假假,混杂一气,让人难辨。直刺到演员身上的那把钢叉,其实是安了机关的假钢叉,那鲜红的血水,自然也是假的了。尽管这一切全都是耍的把戏、玩的闹剧,却也十分逼真,扣人心弦,故行内人士叫这种特技为打假叉。虽说打假叉纯系做假、作秀,悦人耳目,但要吃这碗饭并非易事,技艺不精,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演员之间配合不默契,定会出大事伤人性命。因而一般川剧艺人,没有过硬的本事,是不敢打假叉的,一般的戏班也没有这种不寻常的表演。

  川剧特技打假叉做得逼真,场面火爆惊险。大家爱看川剧,打假叉因此广为传诵,家喻户晓,这个词语也就慢慢流入民间,成了方言俗语。因为其中的“叉”字,与“岔开”的“岔”大致同音,于是打假叉就作为含有岔开话题之类的意思而被运用在口头语言之中。

  打帮帮腔,两方相争,在旁边帮着一方说话或附和别人,意为“扎墙子”,鼓劲助势等,这就是我们方言中所说的打帮帮腔。有时也简说成打帮腔或帮腔。在使用中,这个词语往往带贬义,例如:“他根本就没得道理嘛,你还不分青红皂白为他打帮帮腔!”“他先起劲地吵闹,但看见没有人帮腔,才慢慢蔫了。”

  帮腔这个方言词语也来源于川剧,是指台上演员的唱段中,或者剧情发展的关键之处,后台的其他人帮唱,相当于画外音或旁白,用以衬托演员的唱腔,表现剧中人的心情,渲染舞台气氛,或叙述情节环境等等。帮腔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说它独特,是因为现今地方戏曲中也只有川剧、湘剧、赣剧、潮剧等不多的几个剧种仍在使用。并且,就算在川剧五个声腔(高腔、昆腔、胡琴、弹戏、灯调)中,也只有高腔才有帮腔这种形式。早期的帮腔是男声,有时就由乐队中的乐手兼任,后来经过改革,就有了专业的女声帮腔了。川剧的帮腔确实很有味道,帮腔人虽置身台外,看似作旁观,然而腔腔有作用,句句富情趣。著名作家汪曾祺在《川剧》一文中写道:“我曾在重庆看过一出戏(剧名已忘),两个奸臣在台上对骂,一个说:你混蛋!另一个说:你混蛋!帮腔的高声唱道:你两个都混蛋喏……他把观众对两人的评论都唱出来了。”正因为帮腔这种形式深受观众欢迎,于是帮腔这个词语进入人们的口头语言之中。其原本并无贬义,但随着这个词常在指责别人的语言环境中使用,就变得多是用其贬义了。

  跑龙套,指一个人在别人手下跑腿打杂,做些无关紧要的工作,我们方言中有个说法:他是跑龙套的。如:“他在那里只不过就是跑跑龙套,没啥重要工作。”这个词往往也用于自谦的说法:“我哪里幺不到台嘛,其实我就是个跑龙套的。”

  龙套原指川剧中群众角色的一种,因身穿绣龙纹套衣而得名,往往扮演士兵、夫役等角色。因为大都是小跑着上场,所以就叫作跑龙套。沈从文在《跑龙套》一文中对此有准确的描述:“跑龙套在戏台上像是个无固定任务角色,姓名通常不上海报,虽然每一出戏文中大将或寨主出场,他都得露面打几个转,而且要严肃认真,不言不笑,凡事照规矩行动,随后才毕恭毕敬地分站两旁。” 由于龙套的功用主要是为了陪衬主角或顺应故事发展,因此如果替人帮衬、打杂或跑腿,做些无关紧要的工作或担任无足轻重的职务时,一般便被称为是跑龙套的。

  吼班儿一般是指在某些情况下,有人不合时宜地大声叫喊。如“你是吼班儿吗?这么大声吼!”还有为促成某件事,某人极力为其说话、发声助势,有人就会说他是个吼班儿。二人争吵,旁边一些人看出其中一人明明理亏,于是都帮着另一人说话。理亏的那人不服:“不怕你们这么多吼班儿来打帮帮腔,我还是不得虚。”

  吼班儿一词也来源于川剧,也是指演出中的一些群角(跑龙套的另一个角度的称谓)。戏台上的吼班儿还有文武之分:文的要么是执“肃静、回避”道板开道的差役,要么是执刑杖的站堂差役;武的多是手执大旗或兵器吼阵的兵士。吼班儿四人为一堂,演出中往往用一堂或两堂,扮演剧中的侍从或兵卒,负责助威呐喊或烘托声势,用以表示人马众多,这是一种以少见多的表演形式。他们的吼声要么是“威武——”要么是“呵哟——”在戏台上吼起来,那呐喊声还真是有点雄壮的味道。于是,我们的方言中,就把大声吼叫的人、为某人某事发声助势的人称为吼班儿。(夏孟珏)编辑:郭梦涵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方言词 川剧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美文苑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人生格言

    查看更多人生格言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