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格言

探索艺术和技术融合路径

作者:田沁鑫   发表于:
浏览:47次    字数:1223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90篇,  月稿:0

  □田沁鑫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2周年,值此伟大历史时刻,中国国家话剧院受国家大剧院委约,出品创排话剧《直播开国大典》,并于国庆期间在国家大剧院与观众见面。

  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饰演李大钊的演员张桐,此次在话剧《直播开国大典》中饰演军人工程师卢海宇。他说:“我们可以通过这部戏告诉大家,中国有无数英雄,他们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迅速凝结成一个团体,没有他们克服不了的困难。”

  戏剧故事要截取时代鲜活的横断面,引发观众共鸣共情。话剧《直播开国大典》在充分尊重史实前提下,首次将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伟大历史时刻实况转播的幕后电台故事搬上舞台,剧中主要人物都有现实人物原型相对应。作品的戏剧编导罗兵曾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我委托罗兵查阅相关史料,了解到在1949年8月中旬,一批从西柏坡来到北平的原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广播人,接到了要完成直播开国大典的任务。后来,编剧团队查阅更多资料,与党史专家、无线电专家和广播史专家反复请教沟通,对这段往事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讲故事,要探索生动塑造人物的方式,更要以极大创作热情,找到诚恳讲述故事的途径。这部戏的创作构想,可归纳为“技术攻关+谍战剧元素+全空间舞台”。

  “T字形广场上收声怎么收?扩音怎么扩?11万平方米的广场,要装几个喇叭?广场上,谁是最合适的播音员?……”话剧开场,负责实况转播现场的总指挥一连串的提问,将观众迅速带入情境——时间紧、任务重,剧中人如何攻克这些技术难题?《直播开国大典》的创作关键,正是呈现这支可爱可敬的广播队伍的技术攻关。一方面,要体现技术人员如何在有限时间内顺利完成直播任务;另一方面,也要体现在此过程中,他们如何防止特务破坏。并行的两条叙事线索具有戏剧性与悬念感,才能抓住观众注意力。

  艺术和技术的融合,为营造舞台意境提供了更多可能。话剧《直播开国大典》采用纵向狭长形舞台,拉长景深,利用舞台空间结构上的几何变化和道具的快速变更,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为了解决观众的视野盲区问题,我们采用“即时拍摄、瞬时剪辑、现场投屏”技术。演员随时成为被拍摄的对象,数字时钟、人物细微表情等细节画面都被投放到屏幕上,不仅呈现角色情绪起伏,更能产生代入感,给舞台带来立体的时空关系。这种形式为戏剧适应荧幕带来了新的链接——镜头思维、剪辑意识。

  在“戏剧+影视”的多重艺术表达中,话剧表演仍是重中之重。饰演播音员高大梅的演员陶虹感慨:“这次创作既要个性又要统一,既要创新又要符合舞台规律。这就是创造,创造本身是迷人的。”当下,“互联网+”赋能文艺创作,艺术传播正进入跨领域、跨媒介的融合时代,线上演播与高新技术的结合,将推动舞台艺术迭代升级。可以预见,文艺作品在形式、内容、模式和呈现方式上,将不断诞生新形态。端正创作态度,尊重创作规律,回到艺术本体,将可能创造新的经典。

  (作者为国家话剧院院长、话剧《直播开国大典》导演)

  (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4日)编辑:李娟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格言 融合 技术 艺术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人生格言

查看更多人生格言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