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一腔悲愤说不尽青春的无限愁思

作者:张亮   发表于:
浏览:57次    字数:5457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00篇,  月稿:0

  一

  此为《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笔记。在这一回的整个内容中,出现了强烈的画面对比——从热烈缤纷的情境转入到低沉而悲愤的气氛之中。

  在整回里,作者集中写了“红楼双艳”——薛宝钗在花园扑彩蝶的娇态,那种优美的蝶姿,鲜艳的花朵,对比微胖的美女,形成一种明丽的画面。二是林黛玉感叹生命的无常与短暂,春末夏初,桃谢李飞,落红遍地,一个娇弱的女子,坐在柳荫树下,睹落花而悲戚,那种绿与红的颜色衬托出一种沉郁的气氛,似乎整个画面都变得凝重了。

  本回最后以林黛玉唱的《葬花词》收尾,旨在说明林黛玉的生命特征:她感叹花落之景,如美好的生命消失一般。她虽在贾府里不能控制自己的命运,却孤傲不屈,集中地体现了她对理想、爱情、幸福及自由的强烈追求与向往。

  所以《红楼梦》里的这一回,很像一幅色彩变幻的画,作者用文字慢慢把画卷展开,初热烈明快,渐渐到沉重,从温暖到凄冷,好似生命从盛季到荒芜,最后画的落款正是那首悲怆的《葬花词》:“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写尽青春易逝的悲伤,提示物相的衰亡,所以这首惜花悲春的唱词,更像是对青春的悼念。

  本回开篇接着上一回林黛玉去怡红院,吃了闭门羹,心里很不是滋味,闷闷地回到潇湘馆的场景,——

  “那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

  很多的时候,我在读到林黛玉多愁善感,常常为点小事发脾气又无端计较的时候就会思考:她如此爱生气,如此小心眼,现实中若真有这样的一个人,谁受得了啊?

  林黛玉从小父母双亡,失去了至亲至爱的亲情,所以她人生获得的爱与情感是不完美的。从心理学的研究来看,一个人从小离开了父母,没有获得完美的家庭情感,她的心理是不健全的。这样的人要么孤独怪癖;要么比常人坚强乐观。所以当林黛玉在第三回初到贾府时,看见贾府的深宅大院,气势恢宏,加上贾府规矩甚多,从中体会到门第权势的威严,阶级悬殊的落差,这让她感到一种压迫,陡生出寄人篱下的悲伤,所以随时随地,她都保持着一种机警。而在外人看来,这种机警的表现便是一种计较和小气。

  再则,小说中林黛玉与贾宝玉有“木石前盟”的仙缘。从小说的整个情节来说,她是灵河岸边一棵仙草,她化为人形,就是来人间偿还情债的,所以他是因为情而生情。她还债的方式是流尽自己的眼泪。眼泪的苦涩,正说明了她被情感纠缠的痛苦是多么的无助。她的生命就是为贾宝玉而生的,她所有的一切都是贾宝玉的。爱情是自私的,所以她处处计较贾宝玉对自己的态度与情感,就显得合情合理。

  而小说这一回并没有接着写林黛玉的郁闷悲戚,却是转向另一个场面。脂评中常点出红楼梦的写作方法有:截法、岔法、突然法、伏线法等等,这里作者正用截法,把镜头转向另一个画面。

  二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头,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院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跟随父母一起参与劳动,对芒种节十分熟悉。记得故乡有一句农谚:“芒种,芒种,忙收忙种。”那时候农村,正是繁忙时节,收小麦,收油菜,种下谷子,所以农民称这为“双抢”,又叫“大战红五月”。

  然而我却不知道芒种前后居然有一个送花神的节日。有时候读到这里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风俗:送花神。或许是对一种美好生命的送别,也是对自然生命的一种尊重。然而至于中国神话故事里,到底有没有花神,我没有深入研究,但作者笔下,一定是有花神的。——那是红楼梦里众女子的神仙属位。

  花,代表了一种鲜艳和亮丽的生命。世间众人,无有不爱花的。所以作者在这里写众人送花神的活动,一是展现着对花之陨落的不舍,二是喻示着生命的一种成熟,当生命走过了一个阶段后,很多东西就会消失。对于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加,烦恼就会越来越多,到了一定程度,甚至会把青春所经历的美好忘记得一干二净。

  蒋勋老师说红楼梦是一本纪念青春的书。我想作者浓墨重彩地铺写这样一个场景,除了渲染一种热闹和色彩丰富的气氛外,更重要的是唤起人们对于美好青春的一次回忆。

  所以大观园里所有的小姐丫环们都兴高采烈地出来了。却唯独不见林黛玉。

  她在干什么呢?

  这时薛宝钗自告奋勇地说她要去闹她出来。当她刚要到潇湘馆时,突然看到贾宝玉进去了。

  “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一想:‘宝玉和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的,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不忌,喜怒无常;况且黛玉素多猜忌,好弄小性儿,此刻自己也跟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

  生活往往就有许多的巧合,巧合之中又有多少误会。有时候难以说得明白。只是这小段薛宝钗的心理描写,似乎点出了她多么地体贴,做人多么地周全。——她不想使宝玉难堪,也不想使林黛玉嫌疑生气,所以薛宝钗做人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使人感到舒服。”

  然而作者何其用心在写这样的场景。列位千万别被他的这一段文字误导了,更别小看了薛宝钗的心机。

  看看紧接着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

  “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面前一双玉色的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上来扑;只见那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将欲过河去了。引得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边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宝钗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只听那亭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

  此一处描写,很有画面感,有鲜艳的花朵,绿色的草树,关键是有一对玉色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而飞,引得一位美丽的女子在花与树之间追逐扑赶。好似一场嬉戏,却又是一个人心境的真实写照。

  那双蝴蝶,是玉色的,我从未见过玉色的蝴蝶,我想众位读者大概也未曾见过罢。所以这一双玉蝶,岂不是指宝玉与黛玉?《红楼梦》里众人的名字,凡带玉的,都是与众不同的。

  而且蝴蝶还代表了恋人的双宿双飞——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民间家喻户晓,最后这一对深情的恋人死后变成蝴蝶,双双而飞的故事,岂不是人们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一种美好愿望?所以这里不难让人看出,薛宝钗扑蝶,是想让宝黛二玉分离,以发泄她妒意的一种方式。

  作者笔法何其巧妙隐晦,用意之深。如若不是,宝钗马上听到小红与坠儿的谈话后,所做出的表现,就显得毫无意义了。

  三

  所以当薛宝钗转身准备回去时,突然听到小红与坠儿的讲话,后面的心机就昭然若揭了。

  那时坠儿把贾芸的一块手巾给了小红,——她不知道那块手巾本不是小红丢失的那一块,而是贾芸自己用过的。小红多聪明,她知道自己丢失的手绢被贾芸收藏了,而现在贾芸却把他的手巾借坠儿的手传递给了自己,这意思再明白不过了。

  而且贾芸一再对坠儿说,当他返还手绢时,一定要小红感谢他。坠儿年纪小,不懂得其中的意思,所以才对小红讨要谢礼。于是小红就顺水推舟,说把自己的一块手绢送给他。——一桩男女之间互赠定情之物的过程,借坠儿的手就这样达成了,相当于此时坠儿当了贾芸与小红之间的“红娘”。

  也许坠儿不懂小红究竟是什么意思,然而薛宝钗却听得明白,——这是少女少男在传送幽情。宝钗是何其理智的人,她内心是反感这种违背伦理道德之行的。所以当她听到小红说要打开游廊上的窗槅子时,她突然又吃惊又紧张起来:

  “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好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且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小红。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丫头,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首叫道:‘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

  列位,我想当你读到这一段文字时,你一定不会对薛宝钗产生什么好感。

  首先,她内心的理性与正统思想告诉她,小红与贾芸之间的事,是违背了当时的道德准则的,所以她称小红与贾芸为“好淫狗盗之人”,——给予他们之间的爱情以道德的批判。

  其次,我们从前面贾宝玉第一次见小红时可以看出,贾宝玉尚且不能认全自己房里的下等丫头,而薛宝钗听声音就能辨别是小红,且对小红的性格掌握得一清二楚。可见薛宝钗平日里对大观园里所有的人是做了功课的,她的心机之深,不可揣测。

  特别是当小红把窗槅子打开时,为逃避自己的嫌疑,居然把责任转嫁给了林黛玉,她这随机应变的能力,也说明了薛宝钗的机智与聪明。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人在应急状态下的快速反应所想到的人,一定是在心中常牵绊的人,只不过这个人不是思念与关切的牵绊,而是一种妒忌。所以对比林黛玉和薛宝钗,林黛玉的计较与妒忌表现在明处,薛宝钗的妒忌却表现在暗处,她的深沉与理性,正是让大观园里众人产生好感的原因。

  所以当小红听到薛宝钗向她们询问林黛玉的去处后,小红就对林黛玉产生了恨意——

  “小红道:‘要是宝姑娘听去了还罢了;那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漏了,怎么样呢?’”

  看看,薛宝钗不仅顺利转嫁了矛盾,而且还赢得了好的口碑,这一场,薛宝钗完胜,林黛玉在不知不觉中却成了“背锅侠”。

  四

  当林黛玉从潇湘馆出来,与众姐妹一起赏景游玩的时候,她不知道其间还演绎了这么一段公案。

  在她的生命世界里,贾宝玉的情,才是她的唯一。除了这个,什么东西对她来说,都可以忽略。当她出门时,正好遇见宝玉前来,她还对贾宝玉前一晚让她吃闭门羹一事耿耿于怀,所以对宝玉置之不理。贾宝玉知道她的心情又不高兴了,却不知道为什么事,只得“好妹妹”长,“好妹妹”短地跟着。

  大观园里众人都可以不在乎林黛玉的小性子,只有贾宝玉时时留意林黛玉的心绪。所以也许爱一个人到深处,就是一种痛苦;也许深爱,就是一种幸福的折磨。

  所以当贾宝玉被探春叫去聊了半天,话一结束,他马上就想到了林黛玉,——似乎他的心,总是被林黛玉牵扯着。

  “宝玉因不见了黛玉,便知是他躲到别处去了。想了一想:‘索性迟两日,等他的气息一息去也罢了。’因低头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地落了一地,因叹道:‘这是他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花儿来了。等我送了去,明儿再问着他。’说着,只见定钗约着他们往后头去。宝玉道:‘我不来。’等他二人去远,把那花儿兜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和黛玉葬桃花的去处。”

  《红楼梦》里葬花的事,似乎只有宝玉与黛玉知道,而葬花的地方,也是他们的秘密。有时候想想,人在青春萌动时期,如果有某个人与自己守着一个共同的秘密,而这个秘密又是那样美好,那样浪漫,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然而当贾宝玉来到他们的秘密地时,居然听见有人一边哭泣,一边唱道: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我们读《葬花词》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看:一是生命处于花开的美好时节,美好得令人羡慕,但时光却如此短暂,一转眼繁华已逝,只成追忆。二是既然美好的时光如此短暂,是执着的坚守?还是不舍的放弃?这是值得思考和选择的。三是对美好难以挽留的一种回答:生命来于纯洁,归于纯洁,即使春去了,花落了,追求生命自洁的情感永不泯灭。

  《葬花词》是本小说诗词中写得相当出彩的一首。作者借林黛玉的口吻,感叹春尽花落,表达对青春消失的无限留恋。花,象征着青春的美好,生命达到最光辉艳丽的时候。然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花开的时间却是这样的短暂,花落了,生命将进入另一种状态,再也寻不到往日的繁华。青春一去不复返,只留下空空的思念。

  作者用一种沉郁的笔调,写下这首悲怆的诗,寓意深刻,引起了人们对青春的怀念,对美好事物的坚守。

  人生,是该追求一种纯洁的生命过程,还是甘愿坠入污淖渠沟?只待每个人去细细领悟。

  2021年11月12日于金犀庭苑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青春 心得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心得体会

查看更多心得体会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