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辞讲话

人情世故里藏着感性的爱和理性的冷(随笔)

作者:秋水翁   发表于:
浏览:44次    字数:5326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90篇,  月稿:0

  一

  在整理这一回笔记时,首先想到这部小说的特点和结构形式。

  我曾经说过,一部好的小说,也就像人的生命一样,生命的多姿多彩,靠的是人生所经历过的每一件小事——生与死,是人生最大的两件事,除此之外,人生再无大事。然而这些小事,是构成生命过程的每一种元素,它使人生更丰满,更完美。

  看《红楼梦》这部小说,除了有一条或者几条主线外,围绕这些主线生出许多的枝叶和骨肉,而这些细小的枝枝节节,恰使得小说更具有可读性,更有人间的烟火气息,也更能感受生命里跳动的脉搏。我认为这部小说是作者用生命筑成的,它的时空跨度很大,所以读它的时候,应该有一颗安定神闲的心——或在明月之下,泡一壶香茗,浅尝慢品,让文字里那些人情世故的小事,那些嬉笑怒骂、悲欢离合的情节,像血液一样,在体内静静地流去——去感受文字里那些一点一滴的生命气息;去领会生命里那些酸甜苦辣里的真正含义……

  有人说这部书在这一回好似缺少了什么内容,读罢总感觉有些乏味。是的,这一回也许不够生动,乍一看,似乎全说的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但是当你多读几遍之后,你会发现,这一回有它独特的作用。在情感基调方面,这一回是小说从平静走向热闹的转折,是理性与感性认识的对比;在结构上,这一回又是下面两回的启子,它即将开启一个新的场景:一场如政治般的阴谋里,一个鲜活生命的殒落——人生的最后一件大事:凄风悲凉,烟消云散。

  二

  那么,就让我们翻开这一回,看看这些人情世故里的小事,究竟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启示。

  小说这里首先讲到柳湘莲这个懦弱的帅哥在道士的几句冷言中,忽然开悟,便随那道士飘然而去。这很形象,也很具有想象力:

  冷言,也许更能说出人生的真谛,俗话说得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冷,是人生的另一种定位,更是生命的一种智慧——浓情软语,听来如和风细雨,然而谁能知道,转眼间却是乌云密布呢?那飘然之态,也许正是经历过悲剧之后,放下了人世沉重的包袱,从此以后,了然无念了。

  柳湘莲的飘然而去,让薛家白忙了一阵。不仅如此,当薛姨妈听见尤三之死,湘莲出走之后,顿感一阵怅然。

  有时候我突然想到,薛家之所以能成为皇商,把生意做得如此之大,一定有它的经营之道。在薛家给柳湘莲准备结婚家当的这一件事里,我们可以看到薛家是一个懂得知恩图报的商家,从中也可以感受到薛姨妈的善良和处世的大度与温暖。说来好笑,我有时很感叹此事,倘若我在穷困潦倒的时候,遇见薛家这样的商人,我又给了他们一个举手之劳的帮助,他们又会重金回报,我该是多么的幸运啊!然而柳湘莲却自己把自己的幸福给毁灭了,所以人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当幸福来得太突然的时候,很多人却无福消受,真是可叹啊!

  这想法实在可笑,足见我也是多么地功利和世俗。

  正在猜疑,宝钗从园里过来,薛姨妈便对宝钗说道:“我的儿,你听见了没有?你珍大嫂子的妹妹三姑娘,他不是已经许定给你哥哥的义弟柳湘莲了么?不知为什么自刎了,那湘莲也不知往那里去了。真正奇怪的事,叫人意想不到的。”宝钗听了并不在意,便说道:“俗语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前儿妈妈为他救了哥哥,商量着替他料理,如今已经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妈妈也不必为他们伤感了。倒是自从哥哥打江南回来了一二十日,贩了来的货物想来也该发完了。那同伴去的伙计们辛辛苦苦的回来几个月了,妈妈合哥哥商议商议,也该请一请,酬谢酬谢才是。别叫人家看着无理似的。”

  但看这样一段对话,我就感到欣慰了。薛宝钗虽为十二钗之魁,然而却比我更功利,更现实,她的美貌之下,藏着理性的冷淡和炎凉。你看她在柳湘莲的出走与尤三之死这件事的看法上,完全与自己的母亲迥异。我仔细地分析过她的看法,细细猜度,实感宝钗此人的冷漠:

  一是她觉得尤三的名声不好听,所以她理性地认为,自己的母亲认柳湘莲作义子,实在不妥,这样有辱自己家的声誉。二是她根本看不起柳湘莲,认为湘莲一生浪荡不羁的生活里,完全是一种不务正业,不负责的表现。三是她更在乎现实的利益,既然柳湘莲已经出走,尤三已死,事情便已经过去了,就应该放下那些儿女情长的东西,及时处理好眼下的生意经营:让伙计感受到薛家的恩情,以便更好地为薛家服务——理性、周到、权谋无不体现在利己的立场上。

  所以在薛宝钗那里,我们更能看到一个地地道道商人形象——救人的恩情既然已经过去,还不如现实的事情来得实惠,在功利面前,实用最好。

  然而人总是一个复杂的动物,七情六欲之中,也不完全是理性与冷漠。当薛蟠因柳湘莲之事带着泪痕回来,与自己的母亲一阵叹息之后,我仿佛看到了薛蟠头上的光环。

  薛蟠虽是一个纨绔子弟,呆霸王,但他有人性的真实和温暖,他对柳湘莲是出于真正的兄弟之情。薛蟠的可怜完全是富贵的戗害,薛姨妈的娇宠里,让他失去了人生磨难的经历。所以人的一生,应当在他适当的年龄,经历自己该经历的事,如果像温室里的花朵,娇生惯养,哪里又经得住日晒雨淋呢?

  所以谢天谢地,这个呆霸王还有过一次经商的历练。我想在这几个月的历练之中,薛蟠一定学到了许多东西,我们看他在柳湘莲的事上十分上心,忙上忙下,可以看出他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组织才能外,另一方面他已经懂得对人的关照了。

  三

  他给家人买回的礼物,虽然是迟了些日子打开,但可见在当时的情景里,薛蟠有他的细腻之处。

  薛姨妈和宝钗因问:“到底是什么东西,这样捆着绑着的?”薛蟠便命叫两个小厮进来,解了绳子,去了夹板,开了锁看时,这一箱都是绸缎绫锦洋货等家常应用之物。薛蟠笑着道:“那一箱是给妹妹带的。”亲自来开。母女二人看时,却是些笔、墨、纸、砚,各色笺纸、香袋、香珠、扇子、扇坠、花粉、胭脂等物。外有虎丘带来的自行人,酒令儿,水银灌的打金斗小小子,沙子灯,一出一出的泥人儿的戏用青纱罩的匣子装着。又有在虎丘山上泥捏的薛蟠的小像,与薛蟠毫无相差。宝钗见了别的都不理论,倒是薛蟠的小像,拿着细细看了一看,又看看他哥哥,不禁笑起来了。

  ……且说宝钗到了自己房中,将那些玩意一件一件的过了目,除了自己留用之外,一分一分配合妥当:也有送笔、墨、纸、砚的,也有送香袋、扇子、香坠的,也有送脂粉、头油的,有单送玩意儿的。只有黛玉的比别人不同,且又加厚一倍。

  表面看薛蟠好似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但从他买的礼物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单纯、细腻,他能根据自己的母亲和妹妹的特点,采购不同的礼物,说明他是在用心做这样的事。或许每一个人,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让他在自由的时间里领悟人生,他也就会成长得很快。有时候想想,表面看薛姨妈处处溺爱着薛蟠,显得非常亲近,然而孩子却感受不到那种亲情,他会在成长中把这种溺爱的亲情看成理所应当,看成是自己应得的利益一样,有甚者会看成是一种束缚,所以当他成年后,一旦脱离了这种亲情,他甚至会对父母产生愤恨之情。所以越亲之,越远之,对待孩子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家长去思考——“慈母多败儿”,古往今来的道理,浅显易懂,为人父母者,真应思之,慎之。

  当然,宝钗无疑是可爱的,也是深得人心的。她在准备礼物的时候,一是根据每一个人的心里需求进行搭配,只有知人方可如此用心,也只有用心,才能获得人心。二是雨露均沾,不落下大观园里的任何人,可谓周到。然而她虽多送了些礼物给黛玉,不但没有引起黛玉的高兴,林黛玉见了故乡之物,反而触发了伤感。

  从中可以看出,薛宝钗其实根本不懂林黛玉的性情。他只在物质方面对人心的思考,然而其实她不知道林黛玉真正需要的是心灵上的安慰。所以从笼络人心方面看,宝钗的这一处送礼大戏,在林黛玉那里,就是失算的。

  作者这样写,也许是为了衬托出贾宝玉的形象,——只有他才是林黛玉的知己,洞悉黛玉任何一时的心情变化。

  当贾宝玉看到林黛玉床上的那些小礼物,再看到黛玉的表情时,早已明白了其中的缘由。作为一个在乎他人、而又多情的男孩子来说,面对这样的事,该怎么做呢?

  宝玉忙走到床前挨着黛玉坐下,将那些东西一件一件拿起来,摆弄着细瞧,故意问:“这是什么,叫什么名字?”“那是什么做的,这样齐整?”“这是什么,要他做什么使用?”又说:“这一件可以摆在面前。”又说:“那一件可以放在条桌上,当古董儿倒好呢。”一味的将些没要紧的话来厮混。黛玉见宝玉如此,自己心里倒过不去,便说:“你不用在这里混搅了,咱们到宝姐姐那边去罢。”宝玉巴不的黛玉出去散散闷解了悲痛,便道:“宝姐姐送咱们东西,咱们原该谢谢去。”黛玉道:“自家姐妹,这倒不必。只是到他那边,薛大哥回来了,必然告诉他些南边的古迹儿,我去听听,只当回了家乡一趟的。”说着眼圈儿又红了。宝玉便站着等他。黛玉只得和他出来,往宝钗那里去了。

  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理解是深刻的,是一种从身体到心灵的体贴。此时为了让林黛玉转悲为喜,他很聪明:指着薛宝钗送来的礼物问东询西,表现得非常幼稚和无知,其实很明显,他在转移林黛玉的视线,让她从悲伤之中抽离出来。

  我想林黛玉那样聪明的人,一眼便看出了贾宝玉行为的动机,但她一定很享受这样的感觉。她沉浸其中,享受着被一个男孩子那样关怀着、宠着的感受,这是一种精神的理解和情感的认同。贾宝玉的行为,表面看虽有点虚伪和不着边际,但是有时候爱情需要一种纯真的虚假。

  林黛玉最后笑了吗?我想她一定也哭了,又笑了。在这里让我们看到了贾宝玉的可爱——换着任何一个女孩子,如果一个男人变着法子使你开心,至少在此时此刻,这个男人是有担当、有爱心的,他对女人的付出是真诚的。

  我想林黛玉此时内心一定也是满足的——被爱浇灌的满足感,而不是对薛宝钗那些礼物的满足感。林黛玉的生命里,只有对情的追求,她为情而生,也为一个人的情而死,所以她并不在乎那些物质是好是坏,是精致的还是粗俗的。

  而此时赵姨娘,却表现出一种格外的满足感。

  且说赵姨娘,因见宝钗送了贾环些东西,心中甚是喜欢。想道:“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他哥哥能带了多少东西来?他挨门儿送到,并不遗漏一处,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们这样没时运的,他都想到了。要是那林丫头,他把我们娘儿们正眼也不瞧,那里还肯送我们东西?”一面想,一面把那些东西翻来复去的摆弄,瞧看一回。

  我们可以看出赵姨娘某些特别的心里特征:当她获得薛宝钗的礼物后,心里的喜悦浮于浑身上下,有一种小市民唯利是图的满足。她马上赞美宝钗会做人,大方、周到,在利益面前,她根本没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容易被眼前的物质所收买,这是一种糊涂和愚昧,这样的人在社会上,就是被人利用的对象。

  其实,她也有自己的肤浅见识,她认为此时是巴结王夫人的最好时候:在王夫人面前,可以好好地夸赞一下薛宝钗。也间接地告诉王夫人:你看,我是站在你那一边的。然而她缺少察颜观色的能力,她的人生境界只停留在自己那眼前的视线里,所以当她在王夫人面前碰了一鼻子灰后,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卑微的可怜虫形象。

  有时候冷静地看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悬殊是非常大的。赵姨娘一辈子生活在自己狭小的世界观里,奴性而卑微,她怎么能看到人的品质、境界、气度、修养、学识……呢?正所谓“夏虫不可与冰”,她所看到的东西,在智者眼里,再直接明白不过了。所以赵姨娘代表了世俗之中的大多数,而这大多数,却如蝼蚁一样,为一滴朝露、一粒稻米每天战战兢兢,小心谨慎地生活在这茫茫的大地上。

  四

  就像兴儿跪在王熙凤面前,战兢兢地朝上磕头,在交待贾琏偷娶尤二的事情上,打了十几个自己的嘴巴,说了十几个“奴才”一样。那种在权力的威吓下,作为卑微者的奴才形象,在兴儿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前面兴儿在二尤面前高谈王熙凤、讥笑贾宝玉,以骗得酒喝,而此时又在王熙凤面前的表现来看,卑微者之所以卑微,就在于面临生存危机和计较利益得失的时候,很少有原则和立场可言。

  当然能在危难之时,坚持原则,守住做人的底线和信仰,这样的人是值得敬佩的,这样的人一般不会成为社会的卑微者——人要体面地活在这个社会里,至少应该有无畏的气节,高尚的情操。这样才可以赢得人们的尊重,哪怕是自己的敌人,也会高看你一眼。

  所以在王熙凤的眼里,那兴儿不过是一只可怜的蚂蚁,三五两句,便从他那里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摸得一清二楚。可怜贾琏把兴儿当成自己的心腹小厮,——人的秘密,往往被自己认可的人所出卖,所以如何看清一个人的忠诚,必须要经历过特别的考验。

  看王熙凤从生气到愤怒,再到渐渐平静,可以看出王熙凤此人做事的风格:严厉、坚决、果断、智慧——自己的权威被挑战后的那种愤怒过后,很快平静下去,然后思考对策,这正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的作派。

  可以想象,透过文字,我们看到了她那阴沉的脸色;凶狠的眼神;扭曲的嘴唇……读来倍感一阵寒意。

  这一回从小事着笔,却以大处结束,让我们看到人情世故里的冷暖;真情的动人;小人物的可怜可悲……细细深究而去,仿佛字字句句触及人的内心,这不禁令人自问:那一个小人物是他?是你?还是我自己呢?

  2022年9月8日金犀庭苑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随笔 故里 人情世故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致辞讲话

查看更多致辞讲话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