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许多普通人一样,我总喜欢将家庭中最心仪和钟爱的东西或物件放置在更安全可靠妥当的地方,我亦实在如此。尤其是自己教书育人时使用过的初、高中教课书及不断购置的国学经典书籍,随着工作单位环境的改变,这些珍藏的课本和陆续添置的经典名著在我后来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与时俱进地似乎与我贴的更紧密亲近了,在家庭住房多次搬迁变化的情况下家中不少物件损坏或丢弃,而唯有自己爱不释手的书本未曾受到丝毫损坏和影响,它们简直成了我人生和家庭珍藏中的上品,甚至是人生依附与座右铭,偶尔外出几天也习以为常地从自己的“芸阁台”取出一两本书随身相伴,似乎有了充实放心的满足感,这曾经是自己常年累月的生活必需和习惯。
使自己感到欣慰的是这些书本在日久天长,频繁阅读的岁月里,不仅书面装帧保存完好,书籍中与文章内容相关的知识也得到不断填补充实,一些精品佳作,名家名篇在经年累月的阅读岁月积淀中从报刊等资料中剪辑、搜藏、整理的与原著思想内容素材契合的阐释、注解附置在原作品或名师大家续写的材料上,这些渐渐成为自己和文友们涉足文坛读书娱乐,文学欣赏探讨乃至于影响人生和身边读书文友们学习提高,长进知识,感兴交流的资料或延申阅读的良师益友和知识储备中一道道靓丽风景。
细细想来,正是这些曾经的平凡、琐碎、拙笨、不起眼勤奋读书才嬗变为今天走进新时代阅读的跳板和阶梯。随着全民阅读活动声势浩大,如火如荼的开展,传统纸媒阅读渐渐受到新时代互联网微阅读、频欣赏巨大冲击或取代,在我们已进入不或与花甲之年的读者中一时大有不知所措之困厄感。除了当年“芸阁台”尚保留着昔日平淡的红火,更令我欣慰的是新颖入时的电脑桌上联想电脑、惠普打印机等时髦家庭办公阅读用品一应俱全。积重难返的纸媒阅读久久不肯罢去,为追赶时代阅读步伐我自告奋勇参加了县城首批电脑培训班,经过两个月的刻苦学习顺利通过了电脑培训结业测试,初步掌握了电脑打字、复印、微信、邮箱等基本基础操作技能,互联网为我更好地阅读学习铺就了一条更为宽广便捷的理想通道。
2016年12月底拜读《河北日报.“布谷”》李国文先生专栏中“永远的功课”一文后感触颇深,受益匪浅,遂将文章下载附着在国学典藏书系《后汉书》中,为理清历史文脉,提升情节识记,电脑上收视了郭沫若先生著名历史话剧《蔡文姬》在线演播,重温了古远先贤们念念不忘的读书情、知识梦、家国恋,感受了互联网时代给传统纸媒阅读方式带来的重围。这种将纸质阅读和电子屏读相融合、相弥补的读书方法,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之后我从芸阁台取来范晔编攥的《后汉书》打开目录,又一次精读了《蔡邕列传》全文,蔡邕在文学、经史、天文、历法、绘画、书法及音律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是中国书籍收藏史上第一位藏书家,官至左中郎将,人称蔡中郎。从蔡邕身世记述中领略到古远先贤对于书本的敬重,对于文化的敬仰,蔡邕的女儿蔡琰战乱中被掳掠胡地后她日夜思念中原,情系故土,作长诗《胡笳十八拍》,令朝野震撼,是深厚家庭学养造就了蔡文姬高超的文学天分和音乐琴艺天赋。
后来,相继在线收视了北大李中华教授国学讲座老子《道德经》八十三章全文在线视频讲座,对照原文作了详尽随听笔记,其他一些国学讲座也倾心尽力去收视学习。
2019年喜迎国庆70周年,礼赞巾帼功勋的喜庆日子里,我写了一百四十行长篇叙事诗《巾帼礼赞》,雪绒花文学、百度网、人民日报客户端相继采用,作品顺着历史脉络讴歌众多女性民族英雄,从“远古神话传说中,众生始母的夏娃,抟土造人传承着……”起兴,用浓墨重彩记述了蔡文姬别胡归汉时期“魏武帝文治武功兴大业,招贤纳士重金赎,文姬归汉民族激情大义燃,舍弃儿女亲骨肉,子承父业《续汉书》,《胡笳十八拍》魏晋风韵谱,“三曹”、“七子”建安风骨树,蔡琰《悲愤诗》功勋卓著”;“屠呦呦在艰辛实验中诞生了挽救生命的“青蒿素”,获亚洲唯一女性诺奖”;”托起“嫦娥”探月人副总设计师张熇,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一代尊师叶嘉莹,期颐之年,创中华诗词之美,获‘叶氏驼庵奖’”……;讴歌了伟大祖国历史上和当今时代民族女性学养深厚,才情并茂,人才辈出,永载史册的非凡和伟大。
走进浓郁的全民阅读时代,我随心所欲徜徉在线上线下书海里,宁静而美好地享受信手拈来永入胸怀的读书乐趣,即使疫情形势下不间断不懈怠吮吸名著营养,传承国学经典,积蓄前进力量。选读《红楼梦》的部分章节,并结合线上名家讲师讲解和原著,进一步了解古典名著里红学深邃的思想内涵。如2020年2月10日《光明日报》第十一版登载作家王毅“禅在红楼第几层”—文,追忆梁归智先生的文章,和2019年3月2日本报第九版郑若萍“贾宝玉是一位诗人哲学家”,《禅在红楼第几层》编后文章,品读再三,《红楼梦》原著里有一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林黛玉称赞《西厢记》“词句警人,余香满口”,联系作品内容我在文章的标题扉页写下“禅在红楼每一层,禅在红楼所有层”的句子,觉得这个思想应该符合红学泰斗周汝昌倾情作序推荐解读《红楼梦》与禅的关系的基本思想。2020年5月份在线收听了段启明教授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国学讲堂讲解《红楼梦》中的《西厢记》演讲。从中领悟到曹雪芹《红楼梦》中一些章节与王实甫元杂剧《西厢记》戏曲水乳交融的联系。这些从内容到思想较宽泛丰富的线上线下阅读进一步使自己真切感受到“一朝入梦终不醒,人间再无红楼梦”民族文学的神奇和伟大。
正像自己《毋忘修为》诗篇中记述“时不我待争朝夕,经典国学案头藏。人民光明网上览,笔端不辍耕耘着。《四书五经》谒先贤,诗仙梦境李杜白,勇立时代眺台望,无限风光璀璨待。‘不日新者必日退’,毋忘修为能量在”。这种勤奋执着的线上与线下,纸与电,浅与深……在潜移默化中拓宽视野,长进学识,积累知识,丰富头脑,提升素养的阅读既增添了乐趣,又丰富了生活。《人民日报﹒大地》;《光明日报》;《河北日报﹒布谷、文化周刊》;《天津日报﹒满庭芳》都是每天必读的首选内容,这些都给了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源泉和素养积淀。面对美妙神奇的阅读环境条件变化,油然想起38年前我教人教版初中语文六册课本《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一文,是根据198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稿由作者崔金泰、宋广礼先生整理编辑入选中学教材的课文,今天一个普通面粉编织袋即可毫不费力地装下五六个平板笔记本电脑吧?我们当中多少普通人都成了口袋图书馆的操作者,拥有人,真不敢想时代发展竟这么快。
早在三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这些文字刻在乌龟和扁平的兽骨上,直到一八九九年才发现殷商时代遗留下的乌龟壳和牛肩甲骨,上面刻的文字就是当时使用的象形文字,称甲骨文和铜器铭文。起初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叫竹简或木牍,就是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削平表面,上面刻字,每片刻八到十四个字,有的把竹简和木牍用麻绳、丝绳或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或“策”,这个“册”字多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一条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绳子翻断了多次。
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写在竹简和木片上的文书有一百二十斤重,西汉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三千片竹简,是由两名身强力壮的武士吃力地抬到宫庭里面去,汉武帝把竹简一片一片解下来看,足足用了两个月才看完。春秋末,出现了写在稠子上面的书,叫“帛书”,可以卷起来,一部书就是一卷稠子,用木棒做轴,所以叫卷轴本,后来,“卷”成了书的量词。人们说:“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就是从这里来的。“汗牛充栋”的成语故事是说:用牛运书,牛要累的出汗;用房子放书,要放满整个房子,形容藏书很多。唐柳宗元《河东先生集﹒陆文通先生墓志》:“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为书的发展提供了理想材料,被誉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世界最著名的“四大发明”之一,美丽中文不老,仓颉灵感不灭。而今天云数字、物联网下的无纸化办公具有更优质、便捷、开放、共享的特点,鼠标一点,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地享受阅读的乐趣和自在。
古人云:“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德国诗人歌德有句名言“读书就是和高尚人谈话”,新时代全媒体形势下,每一位读者尽情地享受读书的美好与快乐,认真踏实地端正读书态度,发挥好人的主观能动性,正确选择自己的阅读方式,做到传统纸质阅读与新媒体兼顾并用,虚拟与实体,线上线下恰当融合,力争收到更好的阅读学习效果,心平气静地把阅读立足点放在打基础,练内功上,把阅读回归到汉字固有纸质墨香的本真氛围上来,传统纸媒阅读获取的文字感觉是一般视频所没有的,网上阅读难于获得书本阅读中各种工具书、注解、笔记并用的那种独特效果,逐步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为终生的发展打底子,让不可取代的文字阅读与新时代获取信息的广泛渠道区别开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记不起在何时接触到一个很有趣的话题,说电脑、键盘、鼠标、互联网时代,读书和写字尤为重要,应留住汉字汉语阅读书写的根,传承好汉民族文化。正如我们坐飞机或高铁可以去某地,但用双脚双腿走路的基本技能不能没有,更不能丢弃。
新时代互联网技术助推下的阅读和其他学习活动已从单一封闭的书本、资料走向网络环境,呈现出全新的变化,比如慕课与在线教育优势成为我们终身学习的重要引擎,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习的全民学习形态蔚然成风,找好读书学习的切入契合点,利用传统与互联网新媒体融合赋能,通过日结月累达到阅读效果的最大化,让阅读学习赋予丰富多彩的时代乐趣与内涵,要倍加珍惜感恩这优越的读书学习好时代,不负韶华,行稳至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