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杨端雄‖“信义”精神永流传

作者:上房揭瓦   发表于:
浏览:312次    字数:3010  电脑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4篇,  月稿:0

  信宜之名,得于地理,居于人心。

  据《信宜县志》记载:信宜地处广东西南部山区,秦以前,这里属于百越之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怀德县置信义县,信义的名字就来源于境内的两座山,信山和招义山,两山各取一字,合为“信义”。信义就是今天信宜市的前身。太平兴国元年(976年)避宋太宗赵光义之讳,信义县改名为信宜县。

  在设县以来的1300多年时间里,信宜始终重视文明教化,崇文重教之风浓厚。中原儒家文化、百越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等在这片土地上不断融合发展,形成了“崇信尚义,重诺爱人”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并成为信宜人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

  信宜,云开大山及云雾大山跨过其境,境内七成多是山地,称为“八山—水一分田”之地。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客家人大多择山而居。群山连绵,无边无际,但是在这样环境中的信宜客家人,却自古秉承“诚信仁义”的为人处世之道。

  信宜茶山客家人有句俗语:逢年过节,阿郎(姑爷)来,劏鸡磨豆腐。在物质贫乏的年代,劏鸡磨豆腐是对客人很高的礼遇。这种淳朴的民风体现了信宜人的重情重义。

  印象中,家乡家家户户都会种黄豆,或许,除了温饱,更多为延续朴素的重情重义之风。有一年,家里的黄豆种子因为保存不当而损坏。于是,祖母带着我去叔婆家借黄豆种。叔婆非常热心,见祖母到来,忙将存放黄豆种的大陶瓷罐子搬出来,将黄豆倒在簸箕上,然后和祖母一边拉着家常一边挑选合适的黄豆种,等数量差不多了,叔婆就拿出米升来盛一米升黄豆,还问:“五伯母,一升够吗?”祖母接过米升,用手在米升口那里一抹平,多出的黄豆落在簸箕上,回答:“七婶,够了够了。等到黄豆收成了,我就还你。”“大家自家人!你拿去种就是了。不用还!”叔婆边送我们出门边埋怨。

  春去秋来,黄豆在祖母的精心呵护下,迎来了丰收。父亲将黄豆杆收割之后,用扁担挑了回来,然后我们在祖母的带领下,守着晴天,守着黄豆杆,日夜盼望着快快晒干。祖母反复叮嘱,黄豆绝不能被雨水淋了,不然容易坏,无法做出好豆腐,更没有办法还豆种了。晒了几天,祖母在翻动黄豆杆的时候听到了一种只有她才听得懂的响声后,再用手一捏黄豆荚,然后就跟我们说,可以脱壳了。

  于是,我和阿哥坐在小板凳上,拿起扁担或者柴枪跟祖母一起往黄豆杆上捶打,以便让黄豆脱离豆荚。但新鲜感过后,我开始狠命地敲击,希望马上结束这种无聊的工作。这时,祖母会制止:“这样敲,等一下黄豆都碎了,拿什么还叔婆。给点耐心咯。”好不容易,黄豆都脱荚了,我以为可以解脱了,开始欢呼。

  然而,祖母说,还要继续晒黄豆,不然放不久。于是,我们再一次守着晴天,守着黄豆。好多天又过去了,祖母收着黄豆,听到了只有她才能听得懂得声音后,终于发出了让我们长舒一口气的声音:“现在够干了。”于是,她就去拿簸箕,然后用簸箕来簸净掺在黄豆里面的各种杂质。掺在黄豆里的黄豆杆毛等杂质,在空中飞舞,落在身上,使人身体有些发痒,但我们却快乐得忘乎所以,因为这一点不舒服与即将到来的好日子相比,实在不能相提并论。

  某个午后,祖母将黄豆倒在簸箕上,又拉过我,教我挑黄豆,一定要挑出又饱满又壮实的黄豆。等到挑出了一大堆的黄豆后,祖母拿出米升,满满地盛了一米升的黄豆倒进布袋里,然后又再添半升进去,跟我说去叔婆家还黄豆种。我不解地问祖母:“我们不是只借了叔婆一升黄豆吗,你为什么要多加半升进去呀?”这时,祖母意味深长地对我说:“米升有大小,人家肯借给你,就是很大的人情,太过计较这些,会失去礼数,不是做人的道理。”

  叔婆拗不过祖母的坚持,于是拿出米升从布袋里盛了一米升的黄豆,然后用手在米升口那里一抹,多出的黄豆又回落在布袋里。这个时候,祖母将布袋里的黄豆都倒出来,说“七婶,不够的不够的,你拿多点咯。”在相互的推让下,双方达成共识,叔婆只接受用手掌再抓多一把,而其余的装回布袋,让我们带走。许多年后,当回想起,我们家族自曾祖父以下,家庭间和睦相处,兄弟姐妹们间能够相互扶持,极少争吵,我才理解到祖母所说的礼数是什么了,那就是一种最朴素的崇信尚义,重诺爱人的“信义”精神。

  每当逢年过节的时候,在虎跳水电站工作的德叔都会提着东西来看望祖母。德叔与我家的情谊延续了几十年。祖母说,与德叔家的情谊纯属偶然。当年德叔的母亲连续生养几个孩子都无法养活,按照农村的传统,说要给孩子“认契(干爹干妈)”才能茁壮成长。而我的祖父一贯急公好义,在村里有一定的声望,和德叔的父母素来交好。于是阿朝叔公就这样帮德叔认了我祖父祖母为“契”。期间,并没有什么文书为凭,但在阿朝叔公那代人眼里,这种约定一旦形成了,就是一辈子的诺言。后来,祖父不在了,家里境况日趋窘迫,但双方依然相互扶持。德叔也几十年坚持孝敬祖母。信义精神在平常人眼里,或许是一个很虚幻的概念,但是他们却用身体力行来诠释什么是诚信重诺。

  茶山向信宜市区方向行进十多公里,是黄华江流经的怀乡镇。怀乡镇中堂官渡头村便在黄华江边,官渡头村有信宜著名的“义渡”遗址。我的女甫奶(父亲的亲姐姐)就嫁在怀乡中堂。女甫爹操着一口怀乡白话,有着广府人务实、低调、勤劳的品质。上世纪九十年代,因家中遭受一些变故后,家庭境况变得窘迫。女甫爹谨守阿郎半边子的责任。农忙时节,炎夏酷暑、寒冬腊月,都进入茶山割禾犁田、收玉米挖木薯,毫无怨言。祖母养的猪出栏了,不管多忙,在石场拉石的女甫爹傍晚放工后都赶进茶山,开着手扶拖拉机帮忙将猪拉到怀乡食品站。直至我们家的境况重新好了起来,女甫爹才稍微放下心来。怀乡中堂的官渡头村昔日的渡河方式,现今早已被便捷的桥梁所替代,但是崇信尚义的精神却深深地融进了信宜人血脉中,像女甫爹一样的平凡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再次证明了人间信义精神的世代流传,使我们坚信生活永远是充满希望的。

  其实,无论是客家人,还是广府人……在信宜这片热土上,我们的命运都早已融合在了一起,而这种融合,来源于信义精神的内在驱动,进而成为信宜人前行的精神动力。

  今天,当我们津津乐道于信宜飞跃发展的时候,特别是“一个龙头五驾马车”的教育资源享誉于粤西,其实,这些都是信宜千百年来坚持重视文明教化,崇文重教的成果,让信宜人无论身处何方都能将信义精神永久流传。

  回望历史,信宜“义学”之风源远流长。正是这种信义精神造就了信宜世代人才辈出。近代在东南亚享有盛誉的信宜镇隆人李孝式先生,更是将信义精神升华到保家卫国的民族大义。

  抗战时期,李孝式带头捐出了六个锡矿和吉隆坡两地锦纶泰所有能动用的资金。在他的感召下,海外华人华侨筹募善款1000多万元,用以救济中国受难的同胞。

  晚年的李孝式热心故乡的公益事业,参与并捐资兴办了信宜华侨中学。上世纪80年代以来,信宜的华人华侨们陆续为家乡捐资捐款,兴建教学楼、图书馆,创立各类奖学基金,为信宜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当代感动中国的信宜金垌镇的“中国好人”十九公韦瑤忠,在二十多年时间的时间里,用自己的善心成为了村中儿童的“守护神”,这种彰显大义的精神正是今天“信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城市是有记忆的,信宜人诚信仁义,重诺爱人的“信义”精神就是信宜这座城市的共同记忆,而“信义”精神与“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信义”精神的延绵不绝,促使更多的信宜人在各行各业更加努力地奋勇前行,为国家富强、中华民族复兴添上了值得书写的一笔“信义”精神财富。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精神 信义 杨端雄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上房揭瓦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