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精选

雨中龙门,更美了我山水

作者:一溪霞韵   发表于:
浏览:88次    字数:6500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90篇,  月稿:0

  雨中龙门,更美了我山水

  历史上在洛阳龙门发生过一次最大的战役,那是战国时秦国名将白起于公元前293年,在伊阙同韩、魏联军展开激战,战斗一举斩首韩、魏军24万人,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事。

  一个偶然的时间,我在雨中来看龙门,邂逅了龙门更多的故事。

  在雨中流淌的伊河,不同于中国大多数自北向南的流向,它是自南向北地流。伊河发源于栾川,在偃师汇入洛河,与洛水汇合成伊洛河。这条河曾经孕育了伊尹 ——一位奴隶出身的中国“第一名相”,伊尹因其官职而得名,因出生于伊水之滨而得姓。

  伊河穿伊阙而入洛阳,全长264.88公里,流域面积6100多平方公里,是中国黄河南岸支流洛河的支流之一。在《淮南子》、《越绝书》等书上清晰地写着:夏禹治水,曾“凿伊阙,通龙门”。东周时称龙门为“阙塞”、“伊阙”,因而龙门以门阙而故名。有石铭始于曹魏黄初四年(223年),伊水暴涨,西晋时龙门又名“阙口”,筑“山寺”。元康五年(295年)在两山间平通石路。隋代开始了“龙门”之称。春秋战国以后更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龙门得伊阙,是大禹的杰作。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初,炀帝尝登邙山,观伊阙。”隋炀帝杨广在洛阳北邙,远远望见了洛阳南面的这个伊阙,他对侍从们说,这不是真龙天子的门户吗?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一位大臣献媚地答道,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炀帝听后龙颜大悦,随即就在洛阳建起了隋朝的东都城,并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因此得名“龙门”之名并延用至今。

  在龙门附近的广化寺沟、郭家寨一带也曾发现有臼齿等丰富的古脊椎动物化石,而龙门西山南端魏湾村北发现有四千年前原始社会晚期的聚落遗址,出土了较多的石器和陶器,表明中国人的祖先早已在这里生息繁衍。

  伊河水从香山和龙门山两山中间穿流而过,远望这座天然的门阙,竟有着不同寻常的王者风范。

  龙门自古就是险关要隘和兵家必争之地,历代守御或攻取洛阳者,大多于此布阵激战。除了秦将白起在伊阙以南与韩、魏联军交战外,公元184年,东汉灵帝为防备黄巾军,曾在洛阳四围置伊阙等八关,龙门也自此正式设关。公元前516年,“晋知跞、赵鞅帅师纳王,使汝宽守伊阙”。公元620年,唐李世民围攻洛阳,击王世充,曾派“行军总管史万宝自宜阳南据龙门”,龙门伊阙真正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眺望龙门两山崖壁,窟龛似蜂窝一般,每一龛都有它的故事。而当你站在礼佛观景台处,一时间由北向南,从南往北,由站立处向对岸看去,所有景色尽收眼底,这就是中国的世界的独一无二的龙门。

  密集的雨点打落在伊河水面,垂落的柳条也欢快地打着水波。龙门石桥被水汽雾气包围着,如卧龙稳稳地守着龙门山色。那一刻,眼睛不够用了。

  雨伞被雨点打得东倒西歪,就是这样有一眼没一眼的瞄望中,刻满石窟的龙门西山犹如一幅散点透视的画卷,水连山,山连天,天连天、碧色,青绿,兀石,如古诗描写的:“梵宇开金地,香龛凿铁围,影中群像动,空里众灵飞”。那些如蜂巢般密密麻麻的大小窟龛,像是风雨中的英雄,它们排兵布阵,随山就势,参差错落,疏密有致。把雨声变成了由序曲、起始、发展、高潮、结尾的军乐曲一般,让每一个雨中观澜的人立刻奔腾,激昂起来。

  当您不顾一切登上奉先寺时,你会发现卢舍那大佛的眼神早在等你。瞬间大佛的眼神变成了暖流,变成了光束,带你穿越时空,让你在天地间惊酥。这时的你只能情不自禁,身不由己,让眼泪伴雨水地合掌相拜,礼佛祈福,请求佛祖消灾避祸人人平安。

  佛光中彰显的龙门山色,宜人风光和鬼斧神雕“谁穷造化力,空向两崖看”让你难忘这人类文明的光辉。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它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营造时间之长居世界之最。

  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的石窟,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整个石窟南北长达1公里,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西山的2200多个,是龙门石窟最精华的部分。龙门石窟还存碑刻题记2800余品。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称四大石窟,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龙门石窟造像原多为皇家贵族所建,因此它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

  公元672年唐高宗咸亨三年,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开凿刻建了卢舍那像龛,这一年,武则天为该寺捐助脂粉钱两万贯,三年后奉先寺竣工。唐高宗上元二年除夕,时值奉先寺竣工之日,武则天亲率文武朝臣驾临龙门,参加主佛卢舍那的开光仪式。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也是全国石窟中唯一劈开山崖依崖雕凿的大型群雕。

  整个佛龛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计九尊雕像。像龛南北宽约36米,东西进深40.70米。主尊卢舍那佛,结跏趺坐于八角束腰叠色式莲花座上,通高17.14米,头高4米,仅耳朵就长1.90米,比一个普通人还要高出一截。卢舍那大佛,以她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

  从奉先寺竣工后,民间就广泛流传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的化身,是依照武则天本人的相貌塑造的。虽说是民间传说,但在平民百姓的心目中,皇后是贤淑与美丽的化身。

  营造大卢舍那像龛的指挥者是“大使司农寺卿韦机、副使东面监上柱国樊元则”。韦机又叫韦弘机,曾是神都洛阳的规划建筑师。而具体负责雕琢施工大卢舍那像龛的则是“支料匠李君瓒、成仁威、姚师积等”,这些人在史书中无籍其名,只能在碑刻题记时能刻上他们的名字,他们是了不起的雕刻艺术大师。

  碑文描绘大卢舍那的形象说:“图兹丽质,相好希有,鸿颜无匹,大慈大悲,如月如日。”卢舍那大佛,无悔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的无价瑰宝。

  龙门石窟自建造以来超过百分之七十的佛像佛首被破坏,从唐武宗时期的灭佛运动使石窟开始蒙难起,到清末和民国初期石窟佛像大量被盗,民国政府从南京迁都洛阳,为修建龙门西山下道路时炸毁了大量的山麓佛龛。战乱的1930年到1940年期间龙门石窟佛像受到了疯狂的盗凿,大量的头像、碑刻、浮雕被日本、美国的文物商人收购。万幸的是当时的盗采技术无法盗运大型的佛像,因而龙门石窟镇窟之宝——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才得以完好无埙。

  公元690年,武则天认为登基的时机已到,便暗示白马寺住持薛怀义和东魏国寺僧法明等,造“大云经”,言“武则天是弥勒佛下生,作人世间的主”。武则天将《大云经》颁行天下,并命各寺存一本。佛经的颁行后,以侍御史傅游艺为首及关中900人响应,“请改国号为周”的呼声,蜂拥而至。同时“百官及帝室宗戚,远近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合六万余人,俱上表如游艺所请”。唐睿宗迫于无奈也自请让位,改姓武氏。

  九月,武则天亲自登上洛阳宫城,正南的应天门楼上,宣布建立武周政权,自称“圣神皇帝”。并特别下了《释教在道法之上制》的诏书,指出《大云经》对武周政权的建立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当武则天退位病死以后,人们不再崇信“天女”下世的传说。龙门石窟的弥勒造像也日渐绝迹。龙门石窟的辉煌历史,继而伴随弥勒神灵的消逝,也从绚烂的顶峰,像秋天的霜叶一样飘落下来。

  西山还有一个古阳洞,是龙门开凿最早的石窟,有“龙门第一窟”之称。

  公元493年是中国历史上很重要的一年,北魏王朝是在这一年迁都到了洛阳。魏王将100多万鲜卑和北方各族也移民入中原,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乃至亚洲的文化中心,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盛唐文化奠定了基础。也是在这一年,龙门峡谷响起了斧凿声,为数百年间龙门石窟的营造拉开了序幕!

  北魏的鲜卑人,对佛教信仰如痴如醉,有开窟造像的传统。他们最初在东北大兴安岭的内蒙古阿里河镇开凿嘎仙石室,后来又在山西大同寒武山开凿云冈石窟,随着孝文帝迁都,又在洛阳城南的伊阙两山开凿龙门石窟。

  古阳洞是孝文帝为其祖母冯太后所造。这是因为北魏有一种制度,为了避免外戚专权,当立太子时,须杀掉其母。孝文帝也因此自幼丧母,由祖母冯太后抚养长大。所以在迁都洛阳这年,在龙门开窟造像为祖母做功德。主尊释迦牟尼像,正是冯太后的化身,两侧菩萨则是宫中的宫娥侍女的形象。古阳洞,民间又称“老君洞”,原来其中有为人不知的故事。

  清朝光绪年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亡西安,在回北京时,路过龙门,将本尊释迦牟尼用泥涂改成了太上老君的形象。新中国成立后,泥塑的太上老君表面的封泥已经被撤去了,恢复了佛教释迦牟尼的原貌。

  一个石窟,占尽先机,中国两位女王都对这里大发慈悲,可以想见她们来的这一天,载以车辇,绕行于城市内外,受人瞻仰礼拜,而这些最高的统治者用以表达对佛德敬慕虔诚之意,伴随着出行的盛大的宗教庆祝,此时佛窟内外,可谓香烟缭绕,梵笳震响,铙吹歌舞,旌幛触天,仪仗行列绵绵,能想见龙门当时那热闹欢腾的景象。

  雨中的游人不顾石级的湿滑,仍旧执着攀登,望不够的龙门山色,把一个天地间联动起来,双眼穿越石桥的方向并延伸过去是连着这条中轴线上的北邙,那里是洛阳地标的北端,而这里是洛阳的南郊。在北市丝行像龛这个小型洞窟,碑刻中显示“北市”是唐代东都洛阳的一个大市,位于洛河北岸的立德坊,市内武周时开一新潭,联通大运河的漕渠,“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贩贸易,车马填塞。”此时商业经济空前繁荣,证明洛阳是当时丝绸之集散地,也是洛阳作为丝绸之路东方端起点的有力佐证。

  石窟还有一个极南洞,是唐代宰相姚崇为其母作公德而营造的洞窟。姚崇曾历任武则天,唐中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是促成开元盛世的著名人物。其实姚崇是以不信佛而著称的,但他所侍奉的三代君主都媚佛。所以,姚崇的生活被释典经律所包围,在不自觉中受到佛的洗染。受佛教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造功德窟“多造多福”的影响,姚崇也在龙门山为母开窟造像,除了其中社会影响外,也以此表达自己的尽忠尽孝之举。姚母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佛教徒。姚崇为官之初,唐高宗龙朔年间,其母刘氏时常从伊川的“河南别墅”往来于洛京城中,每次途径龙门,必拜佛礼祭,以保家业隆盛,子孙兴旺。不信佛但是个孝子的姚崇,就顺应了其母的意愿,在龙门山择址,开凿了形制完备,规模较大的中型石窟—极南洞。

  姚崇史称贤臣,政治上刚正不阿,在他所侍奉的三代君主统治时期,佛教云雾弥漫,他曾多次规劝唐玄宗,不要过分崇信佛教。他临终前,特别叮嘱他的儿子们,不要在他死后搞佛事,姚崇71岁时死于东都洛阳的慈惠里,葬于万安山南原。

  站在大佛宽阔的平台上,东岸的香山完全淹没在雨水中。时隐时现的寺院屋顶,郁郁葱葱的山林,披着黛玉般的云墨,方觉两岸互补得天然大美,香山和龙门山隔河相望,刚柔并济。

  连绵的小雨早已润透了香山,而伊水里又生出一个倒影的香山。在黛墨色的倒影里,山头是灵动的,仿佛是一幅漂浮千年的历史的画卷。而雨中的龙门石窟,少了喧闹,多了安宁,更让人沉浸在无尽的思绪中。那思绪就像伊河里被落下的雨点泛起一圈圈的涟漪,一会碎了一会圆了。

  这个时候的龙门石窟,仿佛冲了个澡,石面被冲刷得干净泛着白光。而石窟对面,墨色笼罩,云雾缭绕,整个东山都倒影在伊河水中分不清哪个是真?伊阙南端有一座便桥,站在桥的中央,两只眼睛像是一个放大了的有着近乎360°的视角,水中的东山婀娜多姿;西山的石窟,在突然间打开的雨层中透出奇异的亮光,整个石窟都活了起来,每个窟龛里的神佛也都在喝彩;再向北直面望去,两山相夹,石拱桥横空坐骑在伊阙北口的伊河之上,守护着山阙。

  这座桥是仿河北隋代赵州桥而修建的石拱桥,全长303.8米。石桥于1960年修建,桥下西涵洞是龙门石窟正式入口处。石门上面的“龙门“二字是陈毅元帅所书。后来,题字因故被破坏了。1973年周恩来总理来到龙门,在他的过问下,陈毅元帅所题的“龙门”二字又重新镶嵌在伊河桥上。1984年洛阳重新修建了仿汉代双阙门式,大门匾额上的“龙门石窟”四字为郭沫若所题。

  横架两山的龙门石桥安宁庄重,大气非凡,给雨中的龙门更增添了绝等的豪气,中断若山辟”和“峥嵘两山门,共挹一水秀”以及宋代名人“山断似存神禹迹,天晴犹见洛阳城”的天阙奇观。

  1300多年前的唐朝,武则天在洛阳称帝时,非常钟情于伊阙山水,也很喜欢位于其中的清幽雅致的香山寺。她曾多次到香山寺中游幸,并在石楼留下了千古传颂的典故“香山赋诗夺锦袍”。

  在一次春游香山寺时,武则天还主持了一次“龙门诗会”。宋代诗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记下了这段妙趣横生的故事。当时,唐代诗风很盛,武则天对胜出者“赐以锦袍”,奖品不见得贵重,但却是难得的荣誉,群臣当然各不相让,奋力争夺。首先成诗的是左史东方虬:“春雪满空来,触处如开花,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武则天觉得东方虬文思敏捷,又才华出众,立即把锦袍赐给了他。而此时,多数大臣也相继成诗,经当众诵读,一致认为宋之问的七言诗,更在东方虬之上,其诗云:“宿雨霁氛埃,流云度城阙。河堤柳新翠,苑树花先发。洛阳花柳此时浓,山水楼台映几重。群公拂雾朝翔凤,天子乘风幸凿龙。凿龙近出王城外,羽从琳琅拥轩盖……”武则天听罢遂决定把锦袍赐给宋之问。“香山赋诗夺锦袍”也成了诗坛的一段佳话,而这段典故所发生的地点是离香山不远的白园石楼。

  白居易一生清贫,但在重修香山寺时,捐了70万贯钱,合现在人民币2亿元,他挣的是历史上最大的一笔稿费,是832年为好友元稹写墓志铭,元稹家人按其遗嘱所赠,白居易拿到这笔稿费以后,随即就重修了香山寺。

  香山寺得到白居易这么大的帮助,对其敬如上宾,为他留了专门的幽雅院落,以方便他在这里以诗会友,和那些香山九老们畅谈风雅,吟诗作乐。

  经历了半生仕途颠沛的白居易,对这样一个山水如画、环境优雅、高朋满座、快意人生的场所依依不舍,在弥留之际留下遗嘱,要求葬在香山寺旁,这就是如今的白园了。

  白园依山而建,峰值翡翠湖,美丽古朴。为纪念唐代白居易的伟大的诗人,白园南邻香山寺,北临龙门东山13公里的琵琶,占地面积44亩。

  这里有白池,石桥,有竹,荷花。有瀑布飞泻,谷底水波荡漾。室内一座诗人汉白玉雕像自然潇洒,站在这里,可以回味诗人忧国爱民的一生。埋葬白居易的地方,叫琵琶峰。而白居易的闻名于世的作品《琵琶行》,从它问世至今,不知陶醉了多少人。

  龙门石窟还收有书法珍品。龙门二十品,是北魏时期不同的二十块造像题记,记载着佛龛的雕刻时间,人物和目的等,

  龙门二十品品字形端正大方,质朴厚重,刚劲有力,排列整齐,大小均称,它的结体用笔在汉隶和唐楷之间,不仅有高度的成熟性、过渡性、呈现出隶启楷的风格还以碑刻形式为历史史料留下真实的记录。

  龙门二十品文字数量有万字之多,而且都是用魏碑体书写后,雕刻在石壁上的。是历来中国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临摹的精品。清代学者康有为称龙门造像记“皆雄峻伟茂,极意发宕,方笔之极轨也”。

  “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的精华,有19品位于古阳洞,另外1品位于慈香洞。

  龙门石窟又有古碑林的称号,共有碑刻题记2800余块,古阳洞内就有造像题记约800多个,有纪年的110个左右,最早的是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孙秋生造像记。正文的内容是以孙道务、卫白犊为首的邑主,在魏孝文帝南伐迁都之际,率领200多邑子雕造佛像,祈愿“国祚永隆,三宝弥显”,表示对北魏元氏的忠诚拥护,也为自己和父母,眷属祈盼永世安然。

  一千多年前,龙门就是这样被最高的统治者们竭力打造成一片“净土”,借以抛去他们在人间世界对“秽土”的烦恼。而他们终究没有解决烦恼,倒是把龙门石窟这一奇世杰作和美丽的龙门山水留给了人间。

  新时代的人们,在这里纵观历史,观赏用黄金造就的佛国、佛刹,展慕那个个都具有“超世稀有”容貌和智慧的佛祖。

  “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唐·白居易;“峥嵘两山门,共挹一水秀”——宋·苏过。雨中漫行,品诗蹉步。再看两山对峙,伊水中流,佛光山色,风景迤逦,波光倒影,微波粼粼,这一切让人更静心地领略,笃实这其中的历史,更加感悟先人们的创举和伟大!

  久久难忘啊,雨中的龙门,更美了我山水。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山水 光绪年 八国联军 龙门 洛阳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杂文精选

查看更多杂文精选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