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精选

勿太密,亲则疏

作者:鲁公青夫   发表于:
浏览:71次    字数:3675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90篇,  月稿:0

  勿太密,亲则疏

  “勿太密,亲则疏”是一句古语,意思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可太亲密,假如过分的亲密,反而会造成误会而疏远。这句话适用范围很广,既适用君臣关系,更适用官场之间复杂的关系,也适用民间朋友之间的关系,甚至家庭亲情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参考使用。

  适当的距离是尊重的要素,适当的距离是友谊持久的保证。“亲则疏”自有他的道理,这个道理即使用在两口子身上,也是适用的。两口子走的最近,但也最容易吵架,吵架后两口子谁也不理谁,更有甚者分道扬镳,这就是“疏”了。不是有这样一句吗:“至亲至疏夫妻”,意思是最亲近的是夫妻,但最生疏的也是夫妻,这是唐朝女诗人李冶的《八至》诗:“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这首诗充满哲理,阐明世间辩证关系:最近的也是最远的;最深的也是最浅的;最高的也是最明的,最亲的也是最生疏的。恩爱夫妻整天耳鬓厮磨,卿卿我我,一刻也不分离,大约没有比这再亲近的了,这就是“至亲”。假如夫妻反目,大打出手,更甚者离婚;唐朝没有离婚一说,但可以休妻,这样的夫妻互相视同路人,这就是“至疏”。这里的夫妻关系“至亲至疏”与“亲则疏”的夫妻关系意思并不相同,但其中含有的哲理是相通的。其实“亲则疏”这句话用在终其一生都恩爱有加夫妻身上,好像也不恰当,但这样的夫妻肯定也互相保持一种神秘,恰如其分的掌控亲与疏的分寸,所以能终生恩爱。

  父母和孩子之间也有“亲则疏”这种现象,特别是现代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尤其是母亲,干涉孩子太多,事无巨细无不过问,孩子没有了自己的空间,这难免产生逆反心理;没有空间就是“密”,逆反行为就是“疏”。孩子和父母有隔阂这是很正常的,两代人之间由于经历的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不一样,难免存在一定的代沟。其实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处理问题的态度,很多家长不能妥善处理矛盾,造成终身遗憾。这里“亲”不是血缘关系以及亲情,包括夫妻之情,这个“亲”其实是接触距离。

  朋友之间是最容易产生“亲则疏”现象的,朋友之间友谊只是一个无形的因素,因此一旦破裂,便很难修复了,况且彼此知道的太多,反目后伤害的也就越重。儿子在美国求学,经常和朋友之间有一些来往,我曾多次写信告诫他“亲则疏”,并把道理讲给他听,儿子似乎也能理解。中国人交友古人有很多警句,“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今古奇观》这本书里很多文章都有这样的警句。但这样的警句和“勿太密,亲则疏”其实不是一个概念,《今古奇观》里的警句是提醒人们在交友时提高警惕,预防坏人;而“勿太密,亲则疏”则是一种为人处事原则,做一个堂堂正正人的准则,也可以说是一种人生经验。“亲则疏”这样的经验我曾多次体验,当年我和很多同学毕业参加工作分配在外地,都在一起住宿舍吃食堂,同学们之间各有说得来比较要好的,好的时候不分你我,连饭票也合到一起吃了,但这样的关系往往持续不了多长时间,平和分开的算好的,有的往往撕破脸皮,因为他们之间的各自利益不可能平衡的双方都满意,分开也就是必然的,这是典型的“亲则疏”。“亲则疏”现象是不分男女的,但往往在女人身上表现更为明显,有道是“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大约比较容易轻信和容易亲密,也容易为一点小事闹翻。有句戏谑的话“防火、防盗、防闺蜜”,闺蜜之间太密切了,知根知底,也就容易受到伤害;“防闺蜜”就是告诫你,要保持距离。

  《论语》里有这样一句:“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这里“数”是“屡次”,意思是: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朋友在一起,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这个“数”也就是本文的“密”;这句话其实就是箴言,这是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接近次数和接近距离的分寸。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空间,留一点馀地。这非常像禅宗所推崇的一个境界,叫做“花未全开,月未全圆。”这是人间最好的境界;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仍使你的内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明·菜根谭》里有这样一句:“帆只扬五分,船便安。水只注五分,器便稳。”这正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庸简单地说是不偏不倚,是无过无不及,是一种恰到好处的适中。

  人每天都生活在希望之中,没有了希望,也就没有了生活的意义;充满希望,这时人的感觉也是最好的。这其实与《老子》的道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什么事情都不要达到顶点,达到顶点也就意味着要走向反面,“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乐极生悲”等都是这个意思。有这样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人生只追求“半称心”,并不是无奈,也不是消极,而是一种智慧,是对人生经验精辟总结。所以《老子》有这样的名言:“大成若缺、大盈若冲、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意思是:最圆满的东西就好象有欠缺一样;最充实的东西好象空虚的一样;容器已盛满,不如停止下来。而实际上,我们的人生所经历的,有一半能称心如意,就已经是精彩人生了。《道德经》里多处论述了这种思想,什么事情都不是最圆满的,都得留点遗憾;物极必反,不要走向极端;要适可而止,而这恰恰是最好的结果。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与“勿太密,亲则疏”的含义何其相似,圣贤们对人生哲理的理解不谋而合,对后人的启迪可谓深远。曹雪芹(高鹗)对这样的人生道理是理解最深的,在《红楼梦》里就引用了“亲则疏”这句话,在第八十九回里:“宝玉下学时,也常抽空问候,只是黛玉虽有万千言语,自知年纪已大,又不便似小时可以柔情挑逗,所以满腔心事,只是说不出来。宝玉欲将实言安慰,又恐黛玉生嗔,反添病症。两个人见了面,只得用浮言劝慰,真真是亲极反疏了。”这里的“亲极反疏”与朋友之间的误会造成的“疏”是不同含义的;这里的“疏”是含蓄的、羞涩的,有种欲言又止的感觉。《红楼梦》第五回里,是这样描写宝玉与黛玉之间的亲密:“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意思是因要求完美而常有责难;因相处亲密而有料想不到的矛盾。

  有道是“酒肉朋友”,这句话对朋友的定义是中性的,朋友们之间推杯换盏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但这句话也有反面意思,这朋友之间经常吃吃喝喝的,酒过三巡,热情上来了,为朋友两肋插刀、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事实是这样的朋友关系又能维系多长时间?这句话实际含有贬义。更有的哥们义气,不好驳面子,一起干了违法的事,到了公堂上就讲不得面子了,他们之间能不“疏”吗?这样的“疏”有时往往是你死我活的;这样的“疏”与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疏”有着本质的不同,同样是疏却大相径庭。“亲则疏”在不同人物、不同事情的含义和表现形式是不相同的。

  《庄子·山木》有这样一句话:“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之间的交情淡得像水一样清澈、纯洁不含杂质,小人之间的交往甜的像甜酒一样。君子之交虽然平淡,但心地亲近,小人之交虽然过于亲密、甜蜜,但是容易为利益等原因断交。”这句话就把君子之交和小人之交的状态形象的展现出来,并把这两种相交的结果也下了定义。因君子有高尚的情操,所以他们的交情淡的像水一样。这里的“淡若水”不是说君子之间的感情淡的像水一样,而是指君子之间的交往,不含任何功利之心,他们的交往纯属友谊,却长久而亲切。小人之间的交往,包含着浓重的功利之心,他们把友谊建立在相互利用的基础上,表面看起来“甘若醴”,如果对方满足不了功利的需求时,很容易断绝,他们之间存在的只是利益和利用的关系。庄子的这句话其实就是“勿太密,亲则疏”的翻版,淡如水的交往不就是保持适当的距离吗?甘若醴的交往结果就是“绝”!绝和疏在这里是同义词。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这就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何谓君子?何谓小人?孔子也有定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小人之间的结党营私、相互勾结,这就是“密”;从外表看他们之间很亲密,也就是庄子形容的“甘若醴”,但这种结合是短时间的利益结合,一旦利益冲突,很快就土崩瓦解。君子之间的坦荡相处就是“淡若水”,不会发生利益冲突,能长时间保持友谊。孔子的话和庄子的话,是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说法,但其含义何其相似;孔子的这句话不也是对“勿太密,亲则疏”的一种注释吗?

  说到这里,我们都应该明白了,朋友之道、亲人之道、处世之道、甚至包括一部分人的从政之道都应该掌握“勿太密,亲则疏”这个原则。适当保持一点距离,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更深厚的情谊,这就是现代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距离产生美”。在与各种复杂关系实际接触中,接触距离和接触频率运用好是门学问,这个“适当”分寸的掌握,全在你自己心灵的领悟。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杂文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杂文精选

查看更多杂文精选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