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鄱湖草原藜蒿香,羽翎吟唱蓼花开

作者:海云   发表于:
浏览:282次    字数:1635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95篇,  月稿:0

  宁宏翎是从鄱阳湖支流昌江走来的诗人。上世纪八十年代,鄱阳湖散文诗人张应想曾赋笔题昌江文学诗社青年们:“在昌江的脉搏里律动着一群诗之骄子。”四十年过去,执着未忘诗心的宁宏翎,一生饱含文情诗意,辛勤笔耕,扎根生活底层,以“我是江西一片红土地”情怀,在鄱阳湖乡村终收获了一粒粒诗的种子。

  今读其诗,美感倍出。鄱阳湖乡村组诗充分展示出诗的鲜明性、含蓄性和情感丰富性的诗性三特点,真实反映出诗人宁宏翎的诗歌达到了某种境界,如若“千年古镇”“蕴藏着小村的灵魂”,“温软”而“诱惑”。

  有着表象鲜明的灵感想象

  语言是人用来标注生活并赋予以脱离表象的意义,使人诗意般地生活于世界上,而作品就是作者对生活世界的一种表态。现实中的“鄱阳湖乡村”自身不传达任何情愫和意愿,只呈现客观世界的自在状态,是否鲜明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主观认识,在于诗人放飞的灵感。宁宏翎诗中所捕捉到的词语代表了某种物象,通过自我感知形成表象之后,加入诗人联想和想象的灵感,使其诗步入了画的艺术境地。

  诗《鹤舞世界,绽放无限的魅力》中,描写刻在鄱湖大地上几千年的“饶河/拐了几道湾,在龙口打了一个结/捆扎一片神奇的芦苇/铺开天然的绿绒毛被”。诗人用俯视的目光、热情的想象、奔放的灵感,绘出眼前这一幅富有动感的鄱湖油画,让诗的表象“饶河”“芦苇”等,鲜明衬出诗人扎根和为之奋斗的鄱阳湖乡村风光。

  诗的想象就是诗人之魂。宁宏翎面对每天的“日出”充满激情,对每天早晨的认识有着独特的见解。看“日出”是用“鄱阳湖的水煮出来的”,其意象犹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是又一个新的开端。这种灵感纵你陶醉,欲罢不休。

  有着表意含蓄的意境抒发

  宁宏翎近期所喷发而作的乡村组诗,之所以高产,是诗人已拥有掌握熟练的诗家语言。诗通常给人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认知模式,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深层寓意,隐晦含蓄之功,力求诗句意未尽露,耐人寻味。

  凰岗是诗人青春抛洒过的“福地”,在那富有的“风景区”,蕴酿了诗人的意境。难忘“狮子山不仅有美丽的传说”,“那雕梁画窗/栩栩如生地演绎着红楼梦的情节”《狮子山村188号勤善堂》的历史,如今“沧桑的我/再苦再累也面带微笑”,“与她共呼吸”,点缀出乡村那悠远、带着丝丝古朴乡愁之情结。

  离愁别绪是历来文人墨客尽抒之事。无论对乡村还是少时之恋,诗人“从康桥旁边的亭子/与你折柳依依惜别”,是因为“遇见更美的你/拨动了心弦”。此境难忘,“柳”古之象征“留”也,诗人的情终被“留”在了鄱阳湖这更美的乡村。

  有着情感丰富的精神追求

  情感是诗歌的根本,更是诗心。若没有丰富的情感,空有鲜明立体的表象和含蓄委婉的表意,也达不到艺术至臻的境界。

  春夏秋冬,甲子轮回,诗人宁宏翎经过人生锤炼,对精神世界的表述“所有的磨难/在漆黑的隧道里穿行”,尽管“跌进了墨池/染一身岁月的沧桑”,也会“在三更的钟声”唤醒,“为人生的早晨留白”,“让你重新抒写人生”。对人生不怨不弃,对诗歌的钟情,初心永远。

  诗歌的价值是由诗人的价值观支撑着的。宁宏翎在诗中写道“跪拜昌江/等同跪拜母亲”,“即使卑微在草木丛里”,也会“镌刻着生命的支流”鲜活《冬至,为祖母立碑》。又如《沐浴陶母的阳光》“我抬头仰望陶母教子塑像/仿佛我就是那听话的孩童/沐浴温馨,沐浴母爱/沐浴陶母的阳光/享受着千年的恩泽”,对母亲、对家乡一往情感汩汩涌出。

  如今无数离家出门,北上打工,乡愁愈浓的游子,回家的感觉在诗人眼里,见“芦苇”花絮便是见“鄱阳湖母亲的白发”,“见芦苇/就寻到了回家的路”《又见芦苇,就寻到了回家的路》。诉说着游子对家乡的眷恋心情,中国人传统美德之根缘。

  诗性文化产生于人与自然、人与感性与理性未经彻底分化的“早熟”状态,具有美的艺术特性。鄱阳湖乡村组诗非常有地方特色,把历史、地理描写得非常有动感,愿诗人宁宏翎在广袤的鄱阳湖乡村大地上,用诗性的灵感谱写出更多更美的,一首首灵动的乡村诗文。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散文 草原 鄱阳湖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文学评论

查看更多文学评论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