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李庆洲||浅谈影片《抓娃娃》

作者:慕灵   发表于:
浏览:84次    字数:2842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0篇,  月稿:0

  今天下午和朋友看了一部电影,名叫《抓娃娃》,打着沈腾和马丽的名号,以幽默搞笑的行为艺术讽刺一个很“中国式”的教育。我不知道我的观点会不会触及很多人的逆鳞,但是看完电影之后的我说不出的难受。人们说“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虽然我并不是隐形富豪,我也没有电影主角马继业那样承受夸张的“没苦硬吃”,但是以我的立场和看法出发,这部电影真的值得我们对时代的苦难式教育进行反思。

  电影里,沈腾饰演的角色是一个小时候经历了十分苦难的生活,却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和优秀的能力最终成为富甲一方的慈善家,因此他把他成功的结果归因于幼时经受的磨难。由于大儿子沉迷于纸醉金迷不可自拔,便把家族的希望寄托在老二身上,于是对老二马继业一系列荒谬却又合理的苦难式成长历程由此展开。

  回想马继业整个成长过程,搞笑的背后是荒诞的教育和不真实的、被操控的生活。他的奶奶实则是著名孩童教育家,他的父母明明是富豪却硬是要扮成穷人模样,美言之是为了磨练孩子的意志,希望他在苦难中变得坚强勇敢,沉稳成熟。不仅如此,马继业的生活由小到大都被他的父亲实时监控着,生怕出了一点差错,从上学、放学路径碰到的“NPC”到自己家里一切虚假的布景,整个影片在欢笑声中填满了恐怖的第三只眼睛。

  影片中有两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插曲和特写。第一个插曲是买平板事件。马继业发现父亲皮鞋烂了,本来想为他换一双,但是父亲说:“没事,还可以穿几年。”,于是马继业便用钱买了平板。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更何况马继业从小就“穷”,穷到所有人都看不起他,打击他,所以游戏对他的诱惑力是极大的。但是平板是可以七天无条件退换的,所以马继业只是想满足一下自己的小欲望,等几天后再还回去,这样也不会造成实质性的损失。但问题就在于这里,因为马继业害怕家人责骂,所以并没有说真话,而平板也被他偷偷藏在厕所,殊不知厕所里面的一举一动都被实时监控,作为父亲的马成钢认为这是“投机取巧”、“言而无信”的做法,因此决定以自己的方式教育他,便把平板偷偷拿走用水浸泡,导致马继业无法退还,泣不成声。被逼无路之后马继业选择坦白,承认自己说谎的行为,然而马成钢却只字不提平板是他弄坏的事,反而让自己的孩子捡瓶子补贴开销。看到这里,我相信,而且很确信孩子和部分家长必然会站在两种角度看待这个做法。孩子会认为,马成钢很狠心而且自己也没有做到讲诚信(因为平板是他弄坏的却没有坦白),而部分家长会觉得这位父亲的做法深得他们欢心,心底里他们也会赞同这种教育方式。

  看到这里暂且不评价谁对谁错,因为两个人各自都有自己的“言而无信”,但是后面一件事就显得格外荒唐。马继业跑步天赋特别好,于是一位优秀的教练希望把马继业培养成国家级长跑选手,起初马成钢很爽快地答应了,马继业特别开心,却不曾想马成钢在儿子熟睡后偷偷给他的大腿打麻药,并且把他带到三甲(假)医院,让医生证明他得了一种“不影响生活,但不能做运动员”的病,俗称“没病硬有病”。马继业再次痛失前往新世界的机会,而马成钢则为他的优秀的“教育理念”感到自豪,骄傲。这何尝不是一种讽刺,为了让自己孩子走自己安排的道路不惜一切代价,以“善意的谎言”去伪装成一个个虚假的泡沫,却没曾想过泡沫戳破的那一刻会带来什么后果。但我相信,看到这里的部分家长依旧会持有这么一种态度:父亲的做法很好,避免了新的不确定性,按照自己安排的道路去走准没错。

  这种观点恕我直言。简直无可救药。但是一个好笑的事实是,这种家长在中国其实并不少见。并不是说中国有很多隐形的富豪家长,而是说很多家长都喜欢把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去强加给孩子,也不去考虑孩子在新时代的思想和环境下是否扛得住,更不会去考虑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是否真的百利无一弊。平板事件中,奶奶借马继业隐瞒平板的事跟他说了一个道理:人不能无信。然而马成钢是否做到了?我认为没有。因为他从他的角度出发,认为马继业买平板的事已经是不诚信的行为,尽管他七天无理由退还,马成钢也认为这种做法会害了他,于是擅自把平板拿去浸水,到头来却和没事人一样鼓励孩子去捡瓶子。不可置否,马成钢的逆向思维很超前,他会和孩子说并不是垃圾桶就瓶子多,要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生活中很多家长也是如此,以为自己的经验多而丰厚,便希望自己孩子可以多听他们的话,一句“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便要求自己孩子样样顺心顺意,稍有偏航便会想尽一切办法硬改航线。

  事实上,这种做法真的很愚蠢。家长出发点并非不好,但所谓强扭的瓜不甜,更何况是马成钢这种教育理念,固执而又局限的偏见导致孩子失去了发展的方向,一句句“为你好”的声潮中把孩子拉进深渊。

  另外,影片中两个镜头特写让我感到头皮发麻。一个是马继业发现自己的父母在衣橱设了一个机关后,当他乘坐电梯直达实验室时,当他用尽全力拉开那扇铁门时,眼前是响起的红色警报声,周围是黑漆漆的一片,两旁是各种励志的口号:“高考加油”、“为了孩子”,黑色布局和急促的红色警报给人一种窒息的感觉;另一个则是当马继业发现自己奶奶的真实身份时,墙上一个个专家的人物照片动了起来,都在对马继业“指点江山”,下一秒,整个荧屏都被相框充斥着,那种压抑感扑面而来,让人喘不过气。两个极具意味的镜头特写何尝不是告诉观众,马继业的人生都是被操控的,是一切都被规划好,一眼看得见未来的;是从小到大都活在虚假中,打着苦难式教育进行培养的。在这里,我认为绝对会有家长这么说:“这很好啊,人生都安排好了,这还不懂得珍惜?”

  于是马继业崩溃了。而这个时候李老师出现了,她开口第一句便是对不起。

  可是啊,迟到的道歉并不是道歉,而是在伤口处撒盐,让伤疤蔓延。

  更讽刺的是,当马继业发现真相后,马成钢带领众人回到实验室,还是希望他可以按照自己的规划一样复读一年再战清北,身后的所有专家都喊起口号:“再战一年,高考必胜!”让人脊背发凉。然后马继业拒绝了。于是马成钢也忍不住了,便造就了整个影片最核心的话题——“我们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你以为你真的经历过磨难吗?我们也没有让你吃不饱睡不好吧?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不懂事?你知不知道我们为你做了多大的牺牲!”

  令人发指的控诉,一片窒息的空气。当这几句台词喊完时,一切都显得那么可笑而毫无意义。影片最后是马成钢放下自己的规划,放手让马继业做自己想做的事,仓促而不真实。这也是我觉得最诟病的地方。影片结局固然美好,但回到现实,这种结果少得可怜。事实上,这些家长是永远也不会改变他们的观点的。受他们的时代限制和教育理念的落后,他们仍会觉得苦难式教育值得歌颂,甚至会把马继业最后的成功归咎于马成钢前期的苦难培养,或者把马继业的失败归咎于他的不听话。

  说的难听点,问题是不会出现在他们身上的。恐怕这个问题也不是我能回答得了的,但我想说的是,教育的本质,是一朵云吹动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不是一个灵魂,试图吞噬他人的灵魂而把自己强加进去。苦难式教育、强迫式教育、牺牲式教育,诸如此类。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文学评论

查看更多文学评论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