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人生,总是多姿多彩

作者:美文苑   发表于:
浏览:59次    字数:4821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89篇,  月稿:3

  人生,总是多姿多彩

  生活总是充满变数,人生也有喜有悲,但我的人生总是多姿多彩。

  我是一个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小时候,农村生活的艰辛,家庭条件的困难,父母的辛劳,给我留下深深印痕的同时,也让我从小就养成了喜欢干活的习惯,有努力改变自身状况的动力,遇事不虎头蛇尾的执着。

  我的住房变迁

  1968年10月,在纳溪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村里,一个生命呱呱坠地了。这个小生命从小就多病,外加家庭条件的困难,硬是让父母操碎了心。这个小生命——就是我。

  从我懂事起,父母、乡邻就常常告诉我:你能说话走路后,就又哭又闹着不要住“灰棚棚,要住大瓦房。”想想呀,这应该是每一个人本能的要求吧。

  我住过的第一处房子,是父亲找了几个人,在山上现砍竹木搭起的窝棚。

  树大分杈,人大分家。父母同龄的人告诉我,父母结婚后,爷爷奶奶就催着他们分家。那时呀,又没有多余的房子可住,父母必须尽快找到安身之处。父亲就找了几个乡邻陪同,四处找可以修房建屋的地方。一日,他们走到牛皮湾上的一个小山顶时,发现此山竹木茂盛,接近山顶处有一平台,父亲就决定把此处作为安身之地。

  据说,当时他们用几根木头搭成三脚架,左右两边绑上竹子,再盖上稻草就算是住处了。这样的房子顶多算是窝棚,不能算真正的房子啊。这种状况也只有在野外求生节目里才看到有这样的住处。

  不过,父母带着我总算有了落脚之处。这也是我哭闹着不要住“灰棚棚,要住大瓦房”的缘由。那一年大概是1969年。

  “我们分家的时候,你爷爷奶奶就给了两个碗、两双筷子,其他的什么都没有,但我们还是过来了。”每当夜深人静,我回忆逝去的父母双亲时,不仅潸然泪下。他们那个年代的人,面对困难是多么的坦然,为改变现状是多么的勤劳呀!

  后来,随着妹妹们的降临,我家又多次翻修、扩建房屋,留下了现在老家的三大间土墙房。然而,在基本生活都困难的年代,每一次的修房,对父母都是艰难的考验。

  1989年,我师范毕业后,回到家乡任教。在学校也只是找到一间10余平方米的小屋居住,还常常搬来搬去的。2004年,我被借用到政府从事宣传工作,也开始了租房住的日子。直到2007年初,我才东挪西借筹齐四万七千元钱,在大渡口街上购买了一处二手房,结束了到处租房住的日子。

  我的学习

  有的人常常叹息自己命生得不好。是真的命不好吗,还是懒惰不思进取的结果?

  三分是天命,七分靠打拼。 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是自己的心与行为在时时刻刻左右命运。 要改变命运,就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修正自己的行为。

  1975年,我7岁到了上小学的时候,父母想方设法把我送进了学校。那年月,能读上书,是天大的幸运。一方面是条件限制,另一方面,那时的孩子也不愿意上学。老家对面一个和我年龄相当的孩子,他很不愿意读书,家长打着他去读书时,他哭着说:你们都在家吃饭,为啥子要我一个人读书嘛,我不去我要在家。为此,成年后,大家都笑话了他好多年。

  然而,那个年代农村孩子能改变命运的,读书几乎成为了唯一出路。我记得,为了我能进完小(当时的和丰小学)读书,母亲给一个姓蒋的老师求情,母亲最后都哭着求人了,但那个老师还是不愿意让我进完小。最终,我只能进本村的村小上学,其实当时的完小和村小只有三四百米的距离,只是师资不一样(完小几乎是正式老师,村小是代课老师)。据了解,后来姓蒋的老师也离开教育部门,在本区司法局退休了。

  小学时,我就偏科。数学很好,但语文跟不上,拼音更搞不懂。幸运还考上了初中。

  我父母喜欢看连环画、小说,也爱看电影,我也深受影响。上中学后,我迷上了看连环画、小说,白天上学听课时,就沉浸课外书中;很多晚上又上街看电影,一致学习成绩一天不如一天。三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五科只考了80多分,平均10多分一科。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对农村人来说,看电影几户成了唯一的精神生活。不仅父母爱看,四邻的人也喜欢看电影。我每天放学还有一个“任务”就是了解当天有没有电影,是什么片子,价格多少。那时一张电影票就在1角至2角钱之间。但对于十场就有九场在的影迷们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特别是我家一去就是3人。为了能经常看电影,我周末就上山砍竹片卖。当时和丰还没有通公路,竹片也就几角钱一百斤,而且还经常停收。

  电影《红楼梦》刚出来时,只在县城和少数的几个乡放映。有一天,我们听说合面乡电影院要放映《红楼梦》,大家就相约区观看。到合面单面都有30多里的路程,全是小路,还要爬白爷安岩。但我们还是兴致勃勃地去了,看完电影回来都半夜了。

  可喜的是当时和丰还有一个像样的影院,影院还设置有舞台、幕布等,能容纳近500人,比很多乡(当时称乡,不是镇)的都好,而且有专职放电影的人员3人。

  那时,也兴每个村放电影,或者有人做生满十放电影。每当听说有这事,几个小伙伴都要邀约去看。有一年,双河村2社骑龙坳下面有一户人家做生放电影,我们就去看。那时冬天一个有点点月光的夜晚,大家有说有笑底走着。突然,前面的人大喊:前面有一个大坝子,直接跳下去,可以少走一段弯路。有人信以为真,冲上去直接往下跳。“扑通”“扑通”,我们在后面只听到落水的声音和前面大叫的声音。原来,那根本就不是大坝子,其实是一块大水田,只是在月光照射下,像极了是一块大坝子。

  这样的事例太多了。正是如此,我也浪费了3年初中的宝贵时光,一事无成。

  “你还年轻,哪里跌下哪里爬起来;你要复读,再穷也送你去读。”父母一再鼓励我。父母的支持,让迷茫、犹豫中的我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一定要走出农门。

  后来的3年初中生活,我远离了小说、电影,发奋苦读,终于在1986年的升学考试中,五科考了462.5分,被泸州师范学校录取了。

  当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不仅仅是我,我的家人,亲戚、乡邻都十分高兴。毕竟从此有了“铁饭碗”,挑出了农门。

  我的生活

  有时候,看到我儿子吃饭时,不想吃这样那样的,我就想起了小时候没有粮食吃的窘迫。我家缺粮是头等大事。1991年前,我家是每年都要借粮食吃,借粮的艰辛难以言喻。借别人的湿谷子,还的时候就是干谷子,而且还要给别人上公粮,等级要达到三级以上,别人才答应借给你。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年冬天,我和我妈到外婆家去,走时外婆送了我们一些谷子和红薯。在路上时,因下雨路滑,妈妈滑了一跤,把一些红薯打到了小河里了,我们可伤心了好久呀。你们可能要问怎么不捞起来呢?那时因清溪河有很多电站,河里蓄水很深,更不不能下河去捞。再说我也才五六岁。

  我读小学时,学费是2.5元一期,但就是这学费,家里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1986年,我考上泸州师范后,学校每月给我们的饭票32斤、菜票17.5元。学校当时是包子1两饭票一个,馒头2两饭票一个,荤菜5角5分一个,素菜1角5分到2角不等;荤菜有烧白、回锅肉、炒肉丝、糖醋排骨等。我们男生基本都是早餐2两稀饭、两个馒头;中午4两米饭、一个烧白或回锅肉,有时还要一份素菜;晚上就3两米饭,一个素菜。就这样下来,我们每天消耗了1.3斤饭票、7角的菜票,所发的生活费,男生几乎都不够。那时家里每年都靠借粮才能度过,根本就没有钱来支援。这样,我就得仔细算算,当月的生活费怎么用。不过有时有女同学支援一点,或家里拿的零花钱买一点,那日子就好过点。但那时买饭票还需要粮票才能买到饭票。

  而我们吃饭就一个洋瓷碗和饭盒,菜饭打到一起就解决了。当时并不是我们不节约,一是那时油荤不好,二是大家都在长身体,三是学校常常都有体力活动(比如学校建操场,分给每个班一块挖泥挑土的任务,班上又分给每个同学),所以消耗较大,很容易饿。现在的泸州外国语学校的操场就是我们一锄一锄、一挑一挑土地平整出来的,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那操场有多大。

  但对我来说,他是学会了独立,学会了怎么给家庭减轻负担。

  6岁时,我就开始做饭。为什么要做饭呢?还是想给爸爸妈妈减轻负担,他们要在田地里干活,如果等他们活干了回家再做饭,他们也很累。记得有一次,水缸里没有水了,我就到田角里舀田里的水回去参甑角水,别人发现后,我很不好意思。不过,父母并没有怪我。

  我在泸州师范读书时,是靠买体力来解决自己的困难。我家到大渡有30里路,那时全是小路。1986年到泸州进师范学校后,卖篾条的收入更是我读书的学费和生活费主要来源。每个暑假或寒假回来,我都要帮着办篾条,并自己挑到大渡来买。我记得86年暑假时,一把七尺蔑能卖到3.5元,我一次能挑3把(晒干后每把10公斤左右),有10.5元的收入。而当时我们在泸州读书每月的零花钱就几块钱。由于我家的篾条数量足、匀称,深受陶纤社工人们的欢迎,所以每次给大伙一起挑竹篾到大渡卖时,都要先卖出去,而且价钱还要高一点,几乎在望龙山黑脸观音就卖了,别人却要多走几里路,到坝下才卖出去。我记得编纤绳最繁荣的时候,挑的竹篾在半路的毛坡(小地名)就被抢购了。

  自己扛树子到大渡买。有一次,我扛一根杉树到大渡去卖,走到望龙山上面时(已经走了20里路了),别人出了2元钱让我卖给他,我觉得扛到场镇上能卖更高的价钱,就没有卖;结果扛到场镇上了,价格更低,又找不到寄存的地方,只好7角钱卖了回家了。

  扛楠竹到合面二道桥去买。扛楠竹是技术活,稍不注意,就会把前后的人别到田里或坎下去。

  我在泸州师范学校时,爱好就是打篮球。周末时,常常打到天黑,澡堂关水了,我就洗冷水澡;冬天实在太冷,就到学校门口的茶馆里,5分钱买一桶热水洗澡。茶馆老板反正都是烧煤炭,反正利用余热来热水,他也乐意赚点小钱。

  今天,我们吃穿不愁。上点年纪的人都说,如今的生活,硬是比以前的地主生活还要好好几倍哟。

  我的奋发努力

  我师范毕业后,分配到老家任教,当时我每月的工资只有68元,如果大专文凭,工资就高点。那时和丰没有公路,出现全靠走路。要到纳溪县城的话,就要走30里的路到大渡,再等车坐车到纳溪。从和丰到大渡,走3个小时是正常速度。再说和丰只有赶集日才能买到蔬菜、肉食。所以,那时分到和丰工作的人,都想方设法调离那里。

  当然我也不例外。我家没有背景,又没有好的关系,想要离开和丰是十分困难的事。

  为了改变现状,我首先是参加自学考试,考取大专文凭。为了参加自考能过关,我只能利用工作之余和晚上看书学习,经过3年的努力,在1997年时我才拿到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科文凭。后来,我又继续参加本科自考,可惜因上课的课时太多,加上爱喝酒,结果考了4科后就放弃了。

  时间到了2003年,与我一起工作的人,很多都离开了和丰,但我还是没能走出和丰。当时,各级政府都要加大宣传力度,我们大渡口镇也不例外。我的一个同事先到政府搞宣传了。2004年,大渡口镇政府准备要借用一个人到党政办搞新闻宣传,当时有好几人个都在报名竞争;政府给大家3个月的竞争时间,看谁在各级报刊、电台、电视台发的稿件多,通过打分的形式决定谁被借用。

  此时我也下了决心要争取到,以便通过借调的方式离开。为此,我利用下午放学后和周末空余时间下乡采访,晚上再回家熬夜写稿件。那时学校只有一台电脑,我之前有没有学习过电脑知识,只能用拼音一个字一个字的把稿件敲打出来。为了提高稿件发表效率,一是把稿件拿到镇上邮寄,二是积极与各级编辑联系沟通,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如愿以偿。

  贫困不是耻辱。“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一时寒酸,无须顾影自怜;今日富足,仍要饮水思源。直面生活,坚定信念,在坎坷中走向成熟,在风雨中收获平静,才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人生态度。只有珍惜每一寸光阴,才能在人生历练中活出生命的厚度和宽度。

  一个人不能决定的是自己的出身,有的人出身就含着金钥匙,而有的人出身却什么都没有,但出身只能决定你的起点,不能限制你的终点。中国有句古话叫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红楼梦中也有,我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其本质都是在告诉我们,物质的贫穷或者富有都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而奋斗才是关键因素,物质的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贫穷。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多姿多彩 人生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美文苑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日记大全

    查看更多日记大全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