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

李津军||我登上了中山陵(诗歌)

作者:赵大河   发表于:
浏览:41次    字数:1480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4篇,  月稿:0
癸卯年清明节,
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
回乡祭祖,
特意来到南京拜谒中山陵。

不由得想起,
我曾两度到此,
怀着崇敬的心情,
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功绩。

紫金山麓之钟山,
背负青山,
前临平川, 
气势雄伟壮观。

中山陵,
朴实坚固;
俨然平卧绿绒毯上的“自由钟”,
尤有“木铎警世”之想。
山下那孝经鼎仿佛钟的尖顶,
半月形广场便是钟顶圆弧;
那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
酷似一颗溜圆的钟摆锤。

墓道南端入口石牌坊上,
镌刻先生手书“博爱”二字;
加上缓长的墓道,
好似钟下的悬索。

傍山而筑的墓道,
由南往北逐渐升高,
连同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的建筑,
与四周的围墙一起形成了大钟本体。

最高处的祭堂到牌坊,
平面距离七百米,
垂直落差七十三米,
祭堂后的墓室为大钟的钟钮。

自博爱坊开始,
沿着三百九十二级石阶攀登;
全中国三亿九千二百万同胞,
全都装在先生的心中。

走在松柏侍立的墓道上,
油然而生对先生的怀念崇敬之情;
那一年秋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
郑重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来到陵门前,
见石额上刻先生手书“天下为公”;
端庄朴实,
雄迈俊逸。
那一年在东京成立同盟会,
提出三民主义学说;
曾多次组织起义,
试图推翻清政府。

来到高高的方形碑亭,
一方墓碑竖立正中;
顶端四周云彩朵朵,
底座周围巨浪层层。

自那晚武昌起义爆发,
至先生就职临时大总统,
成功推翻清朝统治,
中华民国宣告成立。

辛亥革命,
开创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崭新局面,
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以巨大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社会变革。

最高峰祭堂前东西两侧,
一对华表直插青天;
大石阶两侧石座上各置铜鼎一尊,
把祭堂衬托得更加宏伟壮丽。

但见祭堂,
一座中西合璧仿古宫殿式建筑;
蓝色屋顶灰白色墙身,
反映了先生一生追求民主的愿望。
三座拱门门楣上,
分刻着“民族”“民生”“民权”字样;
中门上嵌先生手书,
“天地正气”四个鎏金大字。

祭堂地面铺着白色大理石,
四壁上半部纯用人造石粉饰,
下半部则用黑色大理石护壁,
壁上刻有先生手书《建国大纲》。

祭堂中央,
供先生大理石全身坐像;
底座四周镌刻六幅浮雕,
是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写照。

正面一幅“如抱赤子”,
先生正在为一名幼儿治病;
东面一幅“出国宣传”,
先生立志传播革命,
与陈少白、杨鹤龄、尤列三好友握手告别;
东面另一幅“商讨革命”,
先生与革命志士商讨同盟会纲领。

背面一幅“国会授印”,
再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议会向先生授大总统印时的场面;
西面一幅“振聋发聩”,
先生为了唤起民众参加革命,
正在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
西面另一幅“讨袁护国”,
先生正在发表演说,
号召人民讨伐倒行逆施的袁世凯。

瞻仰坐像和底座浮雕画面,
感到先生的一生,
是战斗不息的一生,
是光辉灿烂的一生。

先生身着长袍马褂,
手持一本长卷,
用深邃的目光凝视前方,
以凝重的身躯给人启迪。

过二重墓门,
来到先生之墓;
墓穴上面是先生穿中山装的汉白玉卧像,
下面安葬着他的遗体。

先生钟情紫金山,
曾表示:“待我他日辞世后,
愿向国民乞此一抷土,
以安置躯壳尔。”

先生在北京临终前,
提出要安葬在南京紫金山;
“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
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此时此刻,
不由想起陈运和诗中的名句:
“一生就是屹立的一座中山陵,
我有幸登上你生命的终点。”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留下的宝贵革命精神,
永远像苍松翠柏一样万古长青,
深深地扎根在中华大地上。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赵大河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现代诗歌

    查看更多现代诗歌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