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精选

汝城石塘村,这里走出了祖孙宰相

作者:晖哥   发表于:
浏览:506次    字数:4223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90篇,  月稿:0

  作者:宋春晖

  01

  公元663年,在邢州南和(今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阎里乡)一农家,诞生了一男婴,取名宋璟,17岁时,宋璟进士及第。几年后,朝廷授以其卢阳(今汝城县)县令。

  宋璟在汝城为官数年,一生共生有九个儿子,离开汝城时,留下第二个儿子宋成定居于汝城泉水石塘村。宋璟离开汝城后,先后任楚州刺史、广州都督、刑部尚书,公元716年,代姚崇为相,居相位,公元729年,拜尚书右丞相。732年,再三请求告老还乡,737年,宋璟在洛阳明教里私宅中去世,享年75岁。追授“太尉”,溢号“文贞”。宋璟一生率性刚直,执心贞固,被朝廷重用,与房玄龄、杜如晦、姚崇一起,被后世誉为唐代四贤相。

  宋申锡,宋璟之孙,宋成之子,公元760年生于汝城石塘村,中进士后,授校书郎,历任监察御史、起居舍人,826年后,任礼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翰林学士。830年,出任尚书左丞(宰相),同平章事,834年去世,享年75岁。追授尚书右丞,赠兵部尚书,溢号“文懿”,归葬于汝城君子岭。

  宋璟、宋申锡史上称为“祖孙宰相”,宋璟之子,宋申锡之父宋成定居汝城石塘村后,生根落地、开枝散叶地繁洐生息了1300余年,汝城宋氏后人把宋成敬奉为始祖,即一世祖,宋申锡为二世祖。

  02

  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卢阳县改名为义昌县,县治仍设在石塘村。宋成之后传六代至六世祖宋芳,宋芳生有八个儿子,八兄弟成家立业后,分迁各地。长子瑞麒仍住在泉水石塘祖居地,二子瑞祯迁居于马桥高村,三子瑞凤迁居于资兴程水,四子瑞祥迁居于马桥荷塘,五子瑞龙迁居于桂东东水,六子端翁迁居于泉水南端,七子瑞麟迁居于汝城德靖再转迁泉水殿华,八子瑞凰迁居大坪溪头。之后,八房兄弟又有子孙迁于全国各地,分派浩繁,枝繁叶茂。

  因此,泉水石塘是汝城宋氏一脉的发源地,是汝城县前身义昌县置县治最早的地方,也是笔者先祖肇基化元的一块风水宝地。

  近日,带着对先祖的崇敬之情,我来到了石塘村,这也是我第二次来到石塘村。早在2002年,汝城新修宋氏族谱,我父亲担任族谱编篡的总编辑,我捐了600元,那天,在石塘举行族谱完成庆典活动,是各房族人代表到石塘接谱的大吉大利之日,我也受邀来到了石塘,并收到了一套族谱。因来去匆匆,对这祖宗住过的地方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

  时隔20年了,我常常会萌生出一个愿望,我要再去一趟石塘,去感受石塘古村那一千多年的古老气息,去寻访那里祖辈留下的古迹遗址,去探望那里同宗共祖的乡亲们的新生活。

  石塘,一说因村东面有一天生石堤界的大水塘而得名,另有一说因其肇基祖宋璟为居朝宰相,故称“仕唐”,因同音演化为石塘。据了解,过去石塘为一个行政村,有300多户,1400多人口,整个村庄全为宋氏后裔,前些年与殿华村合并后,改名为华塘村。石塘村建村于公元690年,已有1300余年的悠久历史,在汝城也是少有的。

  村庄坐北朝南,依山旁水,从泉水圩沿江而上,不足一公里,右拐,车过一座水泥桥,一条平坦笔直的通村公路直达石塘村。进村公路两旁,土地平整,田野纵横陌纤,景观树已成林,整齐地排列于公路旁;朝天椒、玉米、小黄姜等农作物还是生长期,葱葱郁郁;稻田里已是一片金黄,有收割机正在收割着水稻,在这秋收的季节,呈现着一派丰收的景象。

  03

  进村前,我特意下车,眺望村庄,村庄扩容发展后,村前是一栋栋新建的住房,把古村掩盖得严严实实,村后,是连绵逶迤的山头,有庙岭、城头偏、主心岭、屋背岭、圳头岭、牛前草、寨门口、畲下岭,八座山岭依次排开,形成村庄北面的一道屏障。山上松青柏翠,苍苍茫茫。

  在石塘村一位族叔的陪同下,我首先来到了宋氏家庙。宋氏家庙又称为“八房厅”,是汝城宋氏八房兄弟所共有。据记载,始建于宋代,这是石塘村乃至汝城宋氏一座最古老的宗祠,也是八房兄弟祭祖的主要场所。八房厅为砖木结构,单榆歇山顶,马头墙黑瓦屋面,正脊中饰有葫芦宝珠,两端饰鳌鱼,门楼的门梁雕刻双龙戏珠纹饰,栏板间彩绘麒麟、仙鹿等瑞兽。这是一传统的院式祠堂,三开间两进深一天井,面积约250平方米。大门两旁立柱上挂有一幅楹联:八岭聚石塘大官厚脉兴盛地;三江汇义昌涟水长毓宰相家。

  走进大厅,迎面柱子上再有一副楹联:觅祖址京兆圣都地;溯渊源殿商帝王家。正厅房梁上,悬挂着“燕翼堂”三个溜金大字的匾额,不同位置处,挂有“宰相流芳”、“相国家声”等牌匾,这一块块牌匾和楹联,无不彰表着汝城宋氏家族的先祖开基建业的丰功伟绩和荣耀,浓缩着后人对先人的敬仰和思念,也是宋氏家族一千多年来发展变迁的历史记载。

  在大厅正面神位上方,挂有宋璟的画像和摆放着一世祖至七世祖的神位牌,祖宗是那么慈祥,似与我窃窃私语;神位牌那么鲜红,那么庄严,让人肃然起敬。这时,大厅里异常的寂静,我驻足于神位前,面对先祖,静默片刻。如果时光能够穿越,我这41代传人想和祖宗有个对话,以表达我对先祖们的敬仰,我想和他们说声道谢,谢谢他们对子孙后代血脉的荫庇和护佑。

  04

  离八房厅不远,仅隔二栋老屋,这里是宋氏家庙雍睦堂。始建于清雍正年间(1733年),座北朝南,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马头墙饰以拒鹊叉,三进三厅二天井,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比八房厅的规模更大,这里是石塘房祭祖的场所,也是村民平时红白喜事摆酒席的地方。我们来到这里时,有人在布置大厅,厅内拉起了红绸飘带,挂上了红灯笼,这显示近日这里将有一场红喜事酒宴。

  门楼的鸿门梁上透雕双龙戏珠,大额坊榜书“梅竹门第”四个金色大字,因唐朝宰相宋璟写的《梅花赋》名满天下,故此祠名为“梅竹门第”。这篇《梅花赋》是宋璟刚刚步入仕途,在他25岁那年写的,一千年以后的乾隆皇帝对这篇《梅花赋》仍然推崇之至,并为此在河北沙河市十里铺梅花亭旁亲笔抄录《梅花赋》,并作诗一首,画古梅一幅。

  在此摘录《梅花赋》其中一节,与君一起欣赏:若夫琼英缀雪,绛萼若霜,严如傅粉,是谓何郎;清馨潜袭,疏蕊暗臭,又如窃香,是谓韩寿;冻雨晚湿,夜露朝滋,又如英皇注于九嶷;爱日烘晴,明蟾照夜,又如神人来自姑射;烟晦晨昏,阴霾昼闭,又如通德掩袖通髻;狂飙卷沙,飘素推柔,又如绿珠轻身坠楼。半开半合,非默非言,温伯雪子,目击道存;或俯或仰,匪笑匪怒,东郭顺子,正容物悟。式憔悴若灵均,或散傲若曼倩,或妩媚若文君,或轻盈若飞燕,口吻雌黄,拟议殆遍。

  汝城宋氏族人一直都以祖先所作《梅花赋》中梅花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修身励志,正如厅中一楹联所言:学梅甘寂一枝报春早;仰竹高洁千杆潜冬长。

  05

  离开梅竹门第祖祠后,族叔带我来到了文懿公庙。文懿公庙是为纪念二世祖文懿公宋申锡而建,这是一段历史,也有一个故事。

  汝城《民国县志》记载:汝城有文懿公庙,公名益,唐朝宋璟之后,天性神异,仕唐以忠直称。卒时,朝突多雾气,国师曰:“此宋益神气也。”上赐溢文懿,诏其子孙立庙祀之。

  古庙建于1510年,现在的泉水河道改道前,是从石塘村前流过,古庙建于村前河道一沙洲上,坐东北朝西南,三进五间,斗拱飞檐,雕龙画凤,蔚为壮观。明末清初时,被一场百年未遇的山洪冲毁,后迁址到村东面山坡上邻村而建。庙被冲毁后,唯留下文懿公及其舅祖梁圣公两尊雕像,新庙建成后,把两尊雕像请立于庙中。

  我问族叔,这两尊雕像至今何在?族叔告诉我,以前,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家家户户都会上香烧纸钱鸣鞭炮祭祖先,会把两尊雕像从文懿公庙请到宋氏祖祠,举行祭祀盛典,连续供奉七天,祈求风调雨顺,宋氏子孙平安。但在那十年浩劫中“破四旧”时,两尊雕像和牌匾及庙里的文物被一把火烧掉了,实为遗憾!后来,庙废了,但外架还在,古庙被改成了并村前的石塘村村部。现在,在古庙大门上方,写着“义昌福地”四个大字,而文懿公庙这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及其庙的名称,只能在村民们之间口口相传中,深藏在他们的记忆里。古庙前面有一块村民健身场所,旁边有几棵古柏,历尽沧桑,龙钟老态,我估计村里最年长的老者的年龄,也不会超过古柏的树龄,古柏在见证着历史。场地一侧,置有一些健身器材,多了新农村一景,少了的是香火。

  石塘现在很多地名都还在沿用一千多年前的古名称,如城头偏、马塘、营门、秀才楼、武馆、公堂等等,一个名称便标志着一个地理位置,蕴含着一个逝去的故事。我们来到村西的营门。所谓营门,即是当年卢阳县府养兵屯兵练兵的兵营,从电视剧里可以看到,兵营里有营房,有操场,有栅栏,旌旗招展,喊声震天,尘土飞扬。当来到营门,全是一块块的耕地和菜田,以上的情景只能从幻觉中出现了。这里地势较平坦,旁边有一小山包,田土里种着扁豆等蔬菜。从村后大山里发源的一条小溪,尽管经过了几个月的干旱,仍然不见断流,溪水汩汩,有村妇在溪旁浣衣洗菜。

  06

  离开营门,我们继续寻找马塘。走过古老的村巷,在村后,一条山道直通大山深处,沿着这条古人开挖的小道往上走,路旁尽是参天大树,松针铺满了小道,踏着前人的足迹,脚下软绵绵的。马塘,顾名思义,是当年的义昌县府专门养马放马遛马跑马的地方。来到马塘,这是一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森林茂密,林荫覆盖着盆地。也许是当年的马粪肥沃了这块土地,这里的松树格外粗壮挺拔,地里的蔬菜格外茂盛。但已看不到当年的马厩,听不到马的嘶鸣,只有松涛声声,蝉鸣鸟语。在马塘的入口处,村里建了一口巨大的蓄水池,为村民们供应干净清洁的自来水。

  离开马塘, 我们穿过村子,来到村东面的城头偏,城头偏是从东面进入县府的必经之路,当年应该在这里设置了关卡,修筑了城门,现在这里也已是荒芜之地,杂草丛生。如果不经指点,谁也不会知道这里曾经是守城重地,也不会知道会是古迹遗址。进村路口,有一棵枯死的古松,族叔说是因雷击而死,古松很高很粗,没有枝叶,只剩下茎杆,树身上布满烟熏火燎的痕迹,满目疮痍。它生命虽死,但至死不倒,灵魂不灭,躯体仍顽强地挺立在这块土地上,守护着这个村庄和村庄里的人民,不离不弃。

  离开村庄时,我三步一回头,注视着村庄,依依不舍。我在想,宋璟离开这里时,我不知道他的心情,但他从这里走出,义无反顾,呕心沥血,一生报效国家,一心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唐朝改变为政治、文化、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大唐帝国,开创了“开元盛世”,并成为唐朝四大贤相之一。宋申锡从这里走出,中进士后历经磨难,带着父老乡亲们嘱托,怀着忠孝的初心,以清节进,守身谨洁,以公廉为己任,在国家治理上施展着他的才华和抱负,最后也成为了唐朝的国之栋梁,当朝宰相。

  这一切,石塘古村功不可没。写于2022年10月重阳节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宰相 石塘村 汝城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杂文精选

查看更多杂文精选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