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散文

井冈山组章

作者:灵沫   发表于:
浏览:49次    字数:5417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79篇,  月稿:0

  第一章

  我梦中的圣殿

  井冈山,这座位于中国罗霄山脉中段、连绵几百里的那一座大山。在我人生旅程中似乎好几次已经去过————在我小学的语文教材中,在灾难深重地中国现代史的史册里,在各种电影和电视剧当中.......

  2018年8月8日清晨,我像一位朝圣者,带着多年的夙愿,终于踏上这块红土地。记得那一天早上,我们坐客车从江西省城南昌出发,下午1点左右,抵达茨坪。车子抵达茨坪外面的广场,秋天的阳光火辣辣地普照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井冈山”几个红色大字,很显眼地进入我们的眼睛,也同时一点点渗透进我们身体。我们在附近一家小饭馆匆匆吃过午饭,把行李衣物寄存于井冈山饭店住宿处,开始接下来的三天红色之旅。第一站是瞻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进入这里,就开始进入一个庄严肃穆的圣地,我们的脚步变得很轻很轻,就担心把历史踩疼。这里陈列着的是一部中国现代革命史,一部井冈山残酷的斗争史。通过瞻仰图片、和留下的实物。我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感动和震撼。那个年代,一个个鲜活的面孔、一个个头戴八角帽的小红军,当年那些亲切的父老乡亲又仿佛刚刚从身旁经过,每一张图片、每一件留下的实物都在不断地洗涤着我的心灵。而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德的扁担。一棵用井冈山的毛竹做成的小小的扁担,和两个同样用竹子编织而成的箩筐。仿佛就是一部生动的党史材料。一代伟人,一位统帅三军的主帅,却有着如此朴实无华的情怀,能够时时和人民和他的士兵们同甘共苦、同声相泣。同样,一棵小小的扁担,就足以见证一颗红心在中国历史上的分量。他肩膀上挑起来的,不仅仅是一担粮食,而是一部沉甸甸的中国革命史,跳来了千千万万劳苦大众渴盼千年的光明和希望。鲁迅先生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有一个统帅三军的主将,一位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只用一棵小小的扁担,就可以感动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在千万年的历史画卷中闪耀出他那颗伟大的本心。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朱老总倥偬戎马一生、纵横驰骋,我们今天仍然可以扪心自问,他究竟为了谁?

  同样是中国的大文豪鲁迅先生的话,他说:“世上本没有路,但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面对着反动派疯狂的屠杀,面对着敌人一次又一次疯狂的围剿和封锁。井冈山-----这革命最初的摇篮,这星星之火如何能够坚持斗争下去?我想,当时那是一个摆在眼前的最大的问题。今天,我们每每回顾历史,重读历史,总会如大梦初醒、幡然醒悟。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后人,不得不一次次为我们的领路人、红军的缔造者、当年的毛委员、朱军长(当时红四军军长)和平江起义后率部进入井冈山的彭德怀彭大将军无不欣然赞叹。一条路,总要最先有人来开拓、来创造。古人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多少艰难险阻,多少狂风暴雨,都一一被一种伟大的海枯石烂般的力量征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那同样是一种信仰,一种铁骨铮铮的信仰,为了让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信仰、让人民当家做主的信仰。多少人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此刻,我心中浮想联翩,突然想起那个芦溪战役牺牲中倒下了的卢德铭,那个秋收起义的总指挥,那个侠肝义胆的人;想起了那个带着重伤从茶陵一路爬回井冈山的钟大龙(据史料记载:人们发现他时,他牺牲在了回井冈山的半道上,衣袋里依旧完好地揣着他的入党申请书。)我想起了当年那个黄埔一期的老大哥,那个被毛委员含泪痛悲的英才良将王尔琢;想起带着幽兰芬芳的吴若兰。“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1928年大年三十的晚上,伍若兰不幸被俘,一束寒风中的幽兰,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受尽敌人的折磨,依然至死不渝.........井冈山啊!这高高的大山,这重峦叠嶂的大山,这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山”。它给我的,不仅仅是生命的启迪和感动。历史的道路峰回路转、迷雾重重,高山大川,重峦叠嶂,是一位伟人的大手,那神一般的大手,带着普罗米修斯的火炬,为人民为四万万同胞指出一条光明的道路。对于20世纪的中国,这是一座无数种力量汇聚而成的大山,这是一座用无数血雨腥风点亮的信仰!

  在纪念馆里,摆放着的还有当年抵御风雨的蓑衣和斗笠,还有各种斗争用的竹器和各种枪支刀具等等战斗武器和简陋的生活用具。墙的一角,有一张朱毛会师的大幅图片,历史记录下了这非常激动人心的一刻。两个伟人——毛泽东和朱德。两只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珠联璧合,以后22年的风霜岁月,他们带领着一手创建起来的人民子弟兵一步步走到了历史的最前台。一步步点亮历史的曙光,一个民族从这里开渠了她的新征程。

  在纪念馆里,我还有幸目睹了井冈山土地革命的相关史料,及中国的第一部土地改革草案——《井冈山土地法大纲》,还有1927年有关三湾改编的重要史料,把支部建在连上,成立士兵委员会。这些当时非常重大的建军举措。还有接下来在井冈山艰苦卓绝又错综复杂的斗争实践中。总结出宝贵的“三项纪律、六项注意”。这就是后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最初蓝本。还有被写进历史教科书的井冈山宝贵的斗争策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份井冈山发明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战略战术,在这茫茫大山之中,在一天天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一种新的、蓬勃的力量诞生了。一支新的中国军队完完全全在这里脱胎换骨了。而井冈山,这巍峨的大山,点燃了星星之火,铸就是一个民族崛起的摇篮!今天,我站在这里瞻仰历史,回顾井冈山老一辈革命家们一部艰苦卓绝地斗争史。一个人的生命顿时也有了无穷的信心和力量。

  一个多小时后,我走出纪念馆,我们先去大井,观看当时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和办公条件。有幸看见了当年的大井红军医务所。每一间房子都非常简陋低矮狭窄,全部都是用泥巴糊的墙。看见这些,我重又想起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们如果把这里的一排排低矮小屋和当时国民党政要们的高官厚禄作一对照。一个民族的希望和曙光在那里,未来的希望在那里?一切就不言而喻了。“民可载舟亦可覆舟。”无数次铁的事实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永远颠扑不破的真理!

  走出大井,我们去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凭吊。越过千山万水,越过长长的石阶。我来了,就为了来这里表达一次最虔诚的敬意。在这里,我深深地鞠躬下去、默默地哀悼。当年那些小红军的音容笑貌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的尊敬的同志哥呀,我那杜鹃花一样、兰花般幽暗的同志姐呀!在井冈山上牺牲了4.8万名红军将士。我很想采一束鲜花敬献给你,想把一湾最纯洁的月光敬献给你,把一瓢奔腾的黄河水敬献给你。而这些,也许多么苍白无力!我只好把你曾经的爱,那红色的基因也深深地、深深地融汇在我生命的血管里!

  第二章

  遥望伟岸的五指山

  2018年8月9日,一大早,我们从井冈山饭店出发,奔赴杜鹃山,进而仰望高高的五指山。茨坪初秋的清晨,风带着一丝丝寒意,一路上,大巴车经过弯弯曲曲的蹒跚公路,经过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从大巴上下来,换呈缆车索道。我们三人一组,从一个低洼处出发,一路缓缓而上。山中微风荡漾,清晨的阳光慢慢升起,温暖地从天空遥遥之处俯冲下来。满目青山,一座又一座,紧紧相依。井冈山上那一山坡一山坡的楠竹、淡竹、寒竹、苦竹。一棵棵、一排排茁壮成长,那些用寒冷和苦难滋养起来的一片片苍翠欲滴的绿,和那些满目青山里挺直了腰杆的树。它们仍然像当年一个个红军的背影。像我们民族的魂!脚下,到处是绿茵茵的毛竹和万木、杂草。微风阵阵,那些竹林也轻轻地在岁月中摇曳着身子,而下面,大地默默无言,只有鸟儿和秋虫那轻轻的合唱。此刻,我的呼吸也是轻轻地,仿佛自己这样称心如意地坐在缆车之上,心里颇滋生些愧意,自己来此一转,本来就是一位朝圣者,满怀着虔诚和敬意,这是一次旅游,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灵魂的修道。我想,在此处,我更适合于匍匐于最低洼的地方,时光静静的一处,顶礼膜拜,俯首仰望。位居高处、这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心里总有些负罪感的,我带着满身的羞愧低达山巅,满山的杜鹃花正准备着在季节里绽放,那漫山遍野的中国红,浸透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那一种红,饱含了历史岁月几经沧桑,饱含了几代人奋不顾身的前仆后继。此刻,我想起了1928年的冬天,那个井冈山风雪浩浩的冬天,何健率领湘军和赣军血洗井冈山的冬天,想到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想到了被割去舌头,打得浑身腐肉,吊在树上的刘仁堪;想到了被活埋的谢梅香,想到了当时井冈山千千万万的受苦受难着。我更想到了杜鹃花浪漫的季节,根据地又失而复得,井冈山老百姓又重新笑逐颜开的春天。那浓浓的红,那血浓于水的红,是一个民族军民一家、血肉相连的情怀,生生不息,已经永远浓得化不开。

  我们一路继续往上,在王佐的雕像旁下了缆车,接着一路攀登,沿着小路、沿着一段比较狭窄的人工栈道。走着走着,道路已经完全断绝、前面是万丈悬崖,当我抬起头来,山崖那边,云雾升腾,大山巍峨。一座神灵般的大山,或者一座大山般的圣殿就伫立于我不远的地方。我的心、我的周身瞬间热血沸腾。我鞍马劳顿来到这里,多少苦苦寻迹,就是为了目睹一次这神的居所。五指山——一座精神的丰碑,一个民族精神的化身。我想用全部的篆隶楷行草来写你,写你坚韧不拔的风骨,写你与大地同根相连的素朴;我想用一部厚厚地唐诗宋词写你,暗合这时光的节拍,这里的每一棵青草,都押着一次春天的怒吼。古老的东方,高山流水。这灵山秀水,这高山大川。也融汇了日月光辉的淬炼!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古老的东方,一轮新的太阳,从这里蓬勃而出。

  从山洼低处,一路而来,一个个小红军的背影刚刚擦肩而过。此刻,我心底默默想,我们这一代人,也是背负着五指山,这海枯石烂般的信仰而来的。

  第三章

  仰望生意黯然的黄洋界

  黄洋界,这是井冈山五大哨所中最为险要的隘口,被称为井冈山的北大门。原来在书上和电视上看见过。今天(2018年8月10日)我们从茨坪井冈山饭店出发,一大早乘坐一辆中巴,大约半小时的车程,沿着蹒跚公路,跨过大约1430米山峰,井冈山北侧一座座山峰扑面而来,一车人正忙于交头接耳之际。还来不及晕车,我们就匆匆抵达了黄洋界哨所。这时大约早上9点左右。山上空气清新,万木吐绿,阳光也紧跟着把它金色的豆子撒在这漫山遍野之中。这里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斗争险要谷口,易守难攻,是兵家必争之地。

  史料中载,从1928年4月到7月,这里的红军战士在毛委员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井冈山根据地也在一天天的发展,红军在这里得到了不断地壮大。但是到了1928年8月,大部队已经从井冈山转到外线作战。湘赣两省敌人纠集了4个团的兵力,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到了第二次会剿。当时留守井冈山的只有31团两个连和32团,形势非常危急。黄洋界隘口首当其冲,这个险要关口,大兵压境。团长朱云卿和政委何挺颖却却在忙碌中格外镇静。他们因地制宜,排兵布阵。构筑了层层竹钉阵、竹篱阵、滚木擂石、壕沟阵和射击掩体。相关史料上说,8月30日,从上午到下午。红军打退了敌人几十次的冲锋,自己的弹药已经越来越少。打退了敌人几十次疯狂进攻后,阵地岌岌可危,差不多几次易手,丢给了敌人。据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这危机的光头,团长命令将龙源口缴获的一门迫击炮抬上来。当时炮弹总共只有三发,其中两发已经潮湿作废了。就是这仅存的一发炮弹落在了敌人的指挥部里开花,炸了敌人的指挥部,炸了弹药库。这样一发炮弹又一次奇迹般地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我每当回顾起史书上的这一细节,心中不禁惊涛骇浪。一发炮弹重新给历史、给人民一个机会,也给真理一次机会。如果没有这一发炮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后果将不堪设想!我高中时候,读过领袖毛泽东诗词《西江月.井冈山》,其内容如下:

  西江月·井冈山

  【作者】毛泽东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一首小诗,缩写了黄洋界1928年8月间惊心动魄的武装斗争的情况。一场大战、恶战刚刚结束,“报道敌军宵遁”,在这秋风萧瑟中,多么壮美的一刻。一部雄壮的革命史诗又迎来了新的篇章。

  今天,90多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早已然不在,茫茫大山青翠欲滴。百灵鸟唱着自由的歌声,

  小草一簇簇淹没了阡陌小道,大雁在蓝天自由飞翔,祖国山河无恙。在我旁边,停车场旁边,有超市。有各种货郎的叫卖声。我随手买了一串莲子果,买了一根井冈山特有的又香又甜的大麻花。一位老大娘笑容嫣然,我买了东西,站在她旁边,她一边卖东西,一边跟我亲切交谈。接着,我登上山顶,在黄洋界革命烈士纪念碑旁凭吊、默哀。与当年功勋卓著的这一门小炮筒合影留念。经过多少战火的洗礼,经过多少岁月风霜的洗礼。这小小的炮筒已经锈迹斑斑。那时间的老人呀,在这茫茫大山里,在这永不停息的滚滚而来的风中,也让我用生命握住了那岁月曾经的一把苍凉。说起当年战火纷飞的岁月,我们早已恍若隔世,但我们这个饱受苦难的民族,又怎能够轻易忘记,我们每个中国人,心里面肯定都有一座巍峨的井冈山,有一个堡垒般的黄洋界。我的心里,顿时浮现了朱云卿团长和何挺颖政委在大兵压境的危机关头那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的光辉形象。

  那一天,从黄洋界回到茨坪。已是中午时分,我来到饭店。手中接过一碗温热的红米饭、一碗淡淡的南瓜汤,也顺便接过一盏盏历史的火炬,每一粒小米都带着20世纪中国历史那浓重的余温。

  2022年5月3日星期二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井冈山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名家散文

查看更多名家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