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散文

简平|于蓝:为儿童电影献身

作者:小财神   发表于:
浏览:166次    字数:3252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3篇,  月稿:0

  从1922年第一部儿童短片《顽童》问世至今,中国儿童电影走过了整整一百个年头。在这样的时刻,我格外怀念为中国儿童电影真正建立起宏伟大厦的于蓝老师。

  那是1996年4月初的一天,听说电影事业家、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要来上海出差,我即与她联系做个采访;其实,于蓝那时已很少接受采访了,但她想通过我的采访就儿童电影发一点声音,这才答应了我。

  四月的上海细雨霏霏,那天,我跟于蓝约好了在广电大厦见面,当我提早一些时间去大门口迎候她时,发现她比我还提前到了。她没有打伞,只披了一件风衣,仰起脸望着高高的广电大厦,一任绵绵雨丝在她的周遭飘飞。那一刻,我不禁想起了她在电影《在烈火中永生》里塑造的江姐的形象。

  这次来上海,于蓝是要和她的同行张瑞芳老师商量来做些推动儿童电影的具体工作。原来,于蓝在1981年6月1日组建了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1987年更名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并出任首任厂长。那时六十整岁的她是怀着对少年儿童的一片挚爱接受这项任务的,事实上,很多观众都盼着作为“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的于蓝能重返银幕,而她本人也希冀着再攀艺术高峰,但为了孩子,为了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她推掉片约,全身心地投入到儿童电影事业之中。于蓝对我说,这样做更值得,因为整个儿童电影事业的发展比她个人来得更为重要,“这种奉献精神是应该要有的,我乐于为此默默耕耘”,于蓝说得很诚恳。其实,这样的话我早在1982年第六期的《电影故事》上已经读到过,那时出任儿影厂厂长才一年的于蓝写了篇文章,题目就是《为儿童电影献身》。

  创业多艰难。于蓝回忆道,儿影厂成立之初条件非常艰苦,当时厂房设在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南墙根,那里是北影厂传达室旁边种着一排杨树的空地,就在这块空地上搭了一排板房,房顶是油毡,夏天太热,便在房顶上再支上柳条编的席子;由于没有大会议室,全厂开会就在房前院子狭长的走道里,而一些拍摄设备和办公用具则都是她向厂家打欠条赊账借来的。可是,再艰苦的条件也阻挡不了于蓝带领儿影厂前进的步伐,在她任厂长期间,儿影厂给全国人民交出了漂亮的答卷——拍摄生产了《四个小伙伴》《红象》《应声阿哥》《娇娇小姐》《少年彭德怀》《马加和凌飞》等一大批载入中国电影史册的、为广大少年儿童喜爱的优秀少儿电影,这些电影还受到外国少年儿童的欢迎,在国际儿童电影节上屡获殊荣。

  值得一提的是,在于蓝的奔走下,1984年,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创立;1985 年,专门为奖励优秀少年儿童电影、表彰优秀少年儿童电影工作者的中国电影童牛奖创办(后并入中国电影华表奖);1986年,中国儿童少年电影电视中心创建;1989年,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创设——所有这一切为中国儿童电影这座辉煌的大厦真正奠定并夯实了基础。

  那时在儿影厂有句口头禅:“说破嘴、跑断腿儿、眼泪加汗水。”这句口头禅既表达了儿童电影创业的艰难,也道出了儿影厂的创业者顽强的奋斗精神。作为一厂之长,于蓝是身先士卒的。我听于蓝说,1983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她照例一早就去上班,开门时,不知怎么回事,那扇门竟然弹了回来,狠狠地夹住了她的右手,由于反弹力过猛,她来不及抽出手来,无名指的一截指头生生地被夹断了,而且还留在了门板上。于蓝忍着钻心的疼痛,用手绢包好那截断指,匆匆赶到医院。医生跟她说,如果要把断指接上,那得动大手术,康复起码需要二十天。于蓝一听,心想一大堆工作正等着自己去做呢,哪能休息那么多天。她问医生有没有其他简单的办法,既能包扎好伤口不致化脓,又不要影响正常的工作。那位医生犹犹豫豫地说,只能不接上断指。于是,事业心、责任心巨强的于蓝毫不迟疑地把那截断指扔了,在简单地缝合好伤口后,马上回到了办公室。我对于蓝说:“您真就是战场上无畏的勇士。”她笑着说:“现在想来把那截断指扔掉挺可惜的,不如留下来做个纪念也好。”说着,她伸出右手掌,我看到无名指明显短了一截。

  于蓝很快把话题切入到儿童电影,这是她接受我采访的初衷。她用不无沉重的口吻告诉我:“虽然我们拍出了不少好影片,但在发行中却遇到了许多困难,一些影院为经济利益考虑而拒绝放映儿童片,拍出的影片只能放在仓库里,而几亿少年儿童却望眼欲穿。我这次来上海,会与张瑞芳一起就新创立的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如何开展工作做些实质性的探讨。我也希望媒体能帮着我们呼吁一下,大家共同来做些努力,搞好儿童电影的发行,让孩子们能看到专门为他们拍摄的影片。”

  我在于蓝的讲述中,感受到她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说实话,时年七十五岁、已从厂长岗位上退下来的于蓝本可以安享晚年了,但她依然在为中国的儿童电影鼓与呼。她的身上有一股执着的劲头,这让我想起她在出任儿影厂厂长之前,其实刚刚与癌魔进行了抗争。当时,北京电影制片厂正在筹备把空政话剧团演出的话剧《陈毅出山》改编成电影,开始主攻导演的于蓝很想再度执掌导筒,便与因执导影片《英雄儿女》——于蓝的丈夫田方在该片中饰演王文清——而声名鹊起的导演武兆堤共同合作,两人又一起找到《陈毅出山》的编剧,再加上历史顾问和文学顾问,组成创作小组开始工作。可就在这时,于蓝时常感觉身体不适,结果到医院检查后查出患有乳腺癌,她不得不退出创作,连续做了两次手术。整个治疗过程相当痛苦,但是,于蓝以顽强的毅力,终于从死神手中挣脱出来。不久,她便挑起了创办儿影厂的重任。于蓝告诉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她经过周密的调研和思考,已提交了关于发展中国儿童电影事业和前景展望的提案。

  我问于蓝:“您刚才说儿童电影在发行方面有困难,那在拍摄方面情况怎样?”

  于蓝回答:“拍摄方面同样面临困难,由于票房的原因导致缺少投资,一些好剧本搁在那里,无法拍摄。”

  “那少拍一点?”

  “这可不行,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只有拍出更多更好符合儿童特点的影片,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您这样奔波累不累?”

  “我就想给儿童电影多抬抬‘轿子’,尽我所能发挥一下余热。”

  “您还想干几年?

  “虽然不做厂长了,但我还没退休呢,一天不退休就要干好一天的活,就是退休了,我还会一直为儿童电影做些事情的。”

  拳拳之心,令我动容。

  我跟于蓝说,您放心,我一定会把稿子写好的,我也要向您一样为中国的儿童电影贡献力量。

  那天,我在和于蓝交谈的过程中,我们的摄影记者一直在忙着拍照。

  我的这篇采访稿《又见于蓝》很快便发表了,并配了摄影记者在采访现场拍的照片。我觉得这张照片拍得非常传神——于蓝眼神看向远处,目光坚定,一头短发显得格外精神,虽说泛着花白,但因染着岁月的风霜而愈有蕴含。我相信,于蓝一定会喜欢的。4月30日,她给我写来了一封信,说“文章拜读了,文笔清秀,很有情致。写得不错,很感谢!如可能,照片给我一张做留念!”可惜的是,摄影记者在忙乱中没有找到底片。

  让我稍感安心的是,2008年,在我成为制片人之后,我拍的第一部电影《男生贾里新传》正是儿童片,该片荣获第十三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我在去北京领奖的飞机上,看着舷窗外白色的云海,想到的一句话就是:“于厂长,我也来向您报到啦!”

  于蓝是在八十岁那年才正式办理离休手续的,此后就像她所说的那样,依然为中国儿童电影事业竭尽努力。

  200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一百一十周年、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之际,于蓝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这是实至名归。2017年,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正式永久落户广州,已经九十六岁高龄的于蓝在儿子、电影导演田壮壮的陪伴下来到广州,与中外影人共同见证现场盛况。在电影节上,于蓝热情洋溢地鼓励儿童电影工作者,她说:“看到中国儿童电影发展这么迅速,我十分开心,希望有更多的人投身中国儿童电影事业,也希望电影节继续发挥应有的水平,带动行业拍出更多优秀的少年儿童电影”。

  2020年6月27日,“为儿童电影献身”的被誉为“永远的厂长”的于蓝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九岁。而就在2019年,她重返银幕,主演了电影《一切如你》,并由此入选“最美奋斗者”。

  我想,这是多么完美,多么圆满的一生。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电影 儿童电影 儿童 于蓝 简平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名家散文

查看更多名家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