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散文

老骥伏枥,志在奇石(散文)

作者:关山琴韵   发表于:
浏览:61次    字数:4054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90篇,  月稿:0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华亭市奇石根雕协会会长马千荣会长的带领下 ,走进了秦志全老师的家。

  他的家位于华亭市西梁子。一座三层单面楼坐南朝北。此时正值隆冬,室外寒气逼人。我们在屋顶找到他时,他正在聚精会神的制做根雕。 一看我们到来,老师放下手里的活计,带我们走进了他的工作室。走进,只见十几平米的房间摆满了奇石根雕。细细看,慢慢品,一个个奇石,一件件根雕作品造型各异,独具匠心,让人赏心悦目。艺案上摆着好多红彤彤的荣誉证书,诉说着老师的成绩。由于忙,没有顾上多聊,就匆匆离开。

  今年3月15日,利用空闲走进奇石根雕大院,再次和老师偶遇。老师见到我,兴致很高,便带我欣赏他的作品。对于他的这些作品,我已看过很多次,今天由作者亲自带着参观,聆听他的讲解,心里别有一番兴致。

  它创作的奇石原材,基本来自于华亭南河和北河,统称泾河流域奇石。这些作品造型各异,纹理清晰,色彩艳丽,充分体现了泾河流域地理特点。随后又带我参观了他创作的根雕作品,一件天女散花栩栩如生,让人不免感叹:一件艺术作品的出炉,需要经过多少复杂的工序,还得有独到的眼光,艺术的造诣,精湛的技艺,才能成为一件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真是化腐朽为神奇呀。看着一件件艺术品,出自这位老者的双手,便萌生了一个想法,用我手中的笔,去抒写基层这些老艺人,让他们及他们的作品,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于时,就势坐下,便和秦老师交流了起来。

  通过交流,才知老师出生于华亭县。由于家境贫寒,姊妹众多,排行老五的他,父母没有能力让他进学堂,读书识字,从六岁开始,他就开始帮助父母放羊,拔猪草,眼看着有钱人家的孩子一个个背着书包上学,他是多么的羡慕呀。随着逐渐的长大,他开始在地里帮助父母耕地种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庄稼汉。这样的日子一晃就到了二十岁,那时候结婚早,于是在父母的催促下,他早早成家立业。结婚后,随着两个孩子的相继出生,家里的负担越来越重,甚至压的他喘不过气来。于时,闲余时间了,经常在河里散步。不知是上天的安排,还是机缘巧合,溜着溜着,不觉一块石头半隐半现,呈现在他眼前。他忙用手扒,费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拔出了石头。他将石头搬到河里,洗去泥巴,啊!是一块纹路非常漂亮的石头。他细细看,慢慢瞧。只见石头圆润透亮,造型奇特,红白黑的纹路,酷似一副阳春白雪的风景画,让他爱不释手。他抱回家让妻子看,妻子不屑一顾地说:“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一块石头吗?如果是金子,不知把你高兴成啥样”。妻子的一番话并没有打击到他,而是更增添了一种信念,也许这就是他将来要走的路。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位外地捡石头的客人。交流过程中,听说他有一块石头,那人一下来了兴趣,非要去欣赏。碍于情面,他便带客人来到他家,从柜子里拿出了宝贝。那人一看石头,眼睛一亮,细细揣摩,嘴里不停的说:“奇石呀,真是一块好石头”。继而那人又问:“我想收藏你的这块石头,你意下如何?”他楞了一下说:“不就是一块石头嘛?如果你喜欢,就拿去吧!”那人摇摇头又说:“不,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它是一件非常有收藏价值的石头,我给你五千元,你同意吗?”他一听五千元,以为自己听错了,当客人再三重复后,他才如梦初醒。继而憨厚地说:“行,五千元是不是太多了?那人笑而无语,将钱递给了他。妻子一看那花花绿绿的钞票,惊得目瞪口呆说:“一块石头能值这么多钱呀?不可思议,太出人意料了”。 从那时起,坚定了他奇石、根雕艺术道路的攀登。

  他告诉我,这项工作谈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你必须要有好的眼力,艺术的潜质,才能在乱石沙砾中找到有艺术价值的奇石。其次,必须要有吃苦精神,还要耐得住寂寞。因为你所从事的是一项很艰苦的事业,也是很寂寞的工作,不但要有艺术造诣,还得将那些沾满泥巴的石头一个个背回去,再一个个洗净,才细细揣摩,根据造型打磨。多少个日子,他干完地里的农活,草草吃点饭,又背起背篼,拿起工具,走进河道险滩,去捡石头。那时候年轻,身体壮实,捡来一大堆石头,没有交通工具,他就用背篓往回背。背回家,又将这些石头进行大小分类,再提来一桶桶水洗刷,将石头上的泥巴洗净,便能分辨出这些石头的好坏。随后,将有价值的石头进行打磨。那时候,没有打磨工具,一块块石头的纹路硬是让他用沙纸,手工打磨了出来,当一块块造型各异,色彩艳丽的石头脱颖而出时,他内心有说不出的欣慰。那时候,由于生活条件差,人们对奇石认识不足,所以,河湾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懈的资源,让他越来越兴奋,创作热情逐年提高。看到他这样执着地捡石头,有些人不解地说:“这人疯了,不好好种庄稼过日子,捡些石头干啥?又不能生钱,真是闲得慌”。他无语,只是笑笑而已。别人怎么知道他的这一爱好,不但给家里带来了经济上的殷实,还提高了他的知名度。慢慢的,他从名不经传的农民,一跃成为小城里家喻户晓的艺术家。随着他参展的次数越来越多,得到了平凉市广电局的专访及报道,他的事迹还上了平凉日报。随之,华亭电视台也对他进行了专访,一时间,他的名气在小城如雷贯耳,一些爱好根雕,奇石的朋友也慕名而来,和他交流,切磋技艺。闲暇之余和他一起走进大山,寻根找宝,制作根雕。随着爱石之人越来越多,北河,南河的资源越来越少,他便扩大范围,将目光延伸到了周边的神裕河,黎明川等地。

  在奇石创作的同时,他也喜欢上了根雕艺术。因为,奇石、根雕同根同源,都是来之大自然的精华。但由于原材料有限,关山林区的材料不让开采。无奈,他就把目光转移到东峡的荒山上进行采挖。根雕的材料采挖更费力,上山爬坡,那些根蔓错综盘缠,不费九牛二虎之力,是很难找到好的根雕素材。同时,还要具备独到的眼光。材料找好,还要肩扛手拉给弄回去,路途近了还好说,路途远了,那一路的汗水滴滴答答地落下,流进口里,苦苦的,涩涩的,但内心又是欣慰的,那种滋味,常人是很难体会到的。记得一次早上吃完饭,带上饼子,一壶水,步行十几里地,到了林区寻找根。踩好点,就开始挖。那盘缠错综的根越挖越深,体积越来越大,挖啊,挖啊!直挖得腰酸背痛。累了,便坐在洼洼上,擦去满脸的汗水,喝口水,吃口干粮继续挖,只挖到太阳落山。挖出一看,让他惊喜万状,酷似狮子形状的造型出现在他眼前。可是,根太大,怎么才能弄回家呢?,成了他最头疼的事儿。第二天,他找来一辆手扶拖拉机,几个人连抬带搬,终于弄到车上,才将根运了回去。那时候,他没有工作室,他的工作室就是他家的院落,常常被这些石头,树根占据着,弄的院子从来没干净过,惹得妻子埋怨、儿子、女儿叹气。埋怨归埋怨,叹气归叹气,但对于他的事业,亲人们还是很支持。尤其是儿子儿媳,出差时,总要给他买些这方面的书籍,来提高他的鉴赏力。有时,碰到先进的工具,总是会给他买回来,让他在制作时能得心应手,省时省力。这件作品,他整整创作了三个月,三个月的时间,除了吃饭,其余的时间,都围着根雕琢磨,哪里需要取掉,那些部分需要打磨加工,真是要细细琢磨,精工雕琢。大体造型设计出来,还要在细节,纹路、造型上进行细加工,最后一道工具就是用清漆进行油漆,当一件作品,通过他的挖掘、构思,创作,制作,油漆,一件被命名为《雄狮》的作品,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出来。他还告诉我,他喜欢做大件作品,看起来大气磅礴,气势恢宏。我说做这些作品,即使根源找到,那运输成本太高。他说,如果遇到大型的根雕原材,他就会租用挖机、机动车来解决问题。所以,他的大件作品都是以这样的方式运输到家的,听着他的话语,深感艺术道路上的坎坷,艰辛,不易。

  梅花香至苦寒来。由于他几十年在艺术道路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追求,他的技艺更加成熟,成绩显著,不但收获财富,还收获了诸多荣誉。2012年9月,他参加了平凉市总工会职工文化联合会工艺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他认识了平凉大地上的很多艺术家,通过相互交流,切磋技艺,对他启发很大,也深感自身作品的不足。回来,他更加勤奋,经常深入陇县、宝鸡、西安,兰州等地学习交流,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的作品又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很快,他的作品走出了华亭,走出了平凉,走进了省城参展比赛。2017年3月,他的根雕作品《雄狮》《龟》荣获第十四届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制作技艺二等奖。根雕作品《雄鹰》荣获三等奖。2020年10月1日,他创作的根艺作品《长寿》《火炬》在“庆国庆、迎中秋”暨华亭市首届关山奇石根艺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第二次走进他的家,无意见到了她的老伴。和他们交流中得知,他的老伴叫肖秀美,七十多岁高龄,但看起来身材匀称,面容姣好,一点看不出年龄的痕迹,此时,她正在专注的绣花。秦老师告诉我,老伴也是位刺绣艺术家。她的刺绣的种类很多:有花鸟、家禽,孩子的毛娃枕头,床单,兜兜,桌布。说完,带我参观了他工作室挂的一副绣品《孔雀》,画面构图空灵,针法老辣,画面感很强,真是栩栩如生,维妙维俏啊。八十年代末,曾荣获华亭县刺绣大赛一等奖。这幅作品,曾今有人出高价收买,但这是她生出的孩子,她舍不得出手,而是挂在他家的工作室里。闲了,去看看,抖落一下尘土,也是满心的知足和成就感。

  我问秦老师以后有什么打算?他告诉:“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大不如从前。但这是我喜欢的事业,闲了,还是喜欢拿出工具制作根艺,打磨石头,毕竟随着家庭条件的改善,他现在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展室,他可以静心搞一些小巧玲珑的作品,也不费力,全当锻炼身体。”当听到他已78高龄,我很诧异,因为他看起来比同龄老人要年轻很多,看来,艺术不但养心,还能让人更加年轻,富有活力。

  望着这一对老人,相濡以沫几十年,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各自的爱好,在艺术这个舞台上知足、惬意,活出了各自的精彩。而今虽然年龄大了,但依然宝刀不老,在艺术的路上继续耕耘,实现着人生价值。

  走出他家,那些化腐朽为艺术的奇石、根雕依然在我眼前不停的晃动,我似乎看到一位老人正佝偻着身体,还在案上精心打磨,和那些无所事事的老人相比,他们的精神是那样的富足。我想:这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气韵……

  2021年9月26日上午完稿于陋室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散文 奇石 老骥伏枥 晓荷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名家散文

查看更多名家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