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散文

林夕:藏冬漫游,体会古韵江南

作者:管淑平   发表于:
浏览:128次    字数:1647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3篇,  月稿:0

  这个冬天,当小土豆们蜂涌哈尔滨见识冰天雪地时,我们则轻装简行,用双脚丈量江南古镇的青石板路。

  江南古镇,是可以让人忘记时间的所在。岁月的脚步轻轻,历史的印迹重重。流走的是岁月,留下的是历史。多少人慕名而来,只为一顾桥影斜斜,流水悠悠,体会枕水人家的安逸和闲适。

  老街,老房子,小巷,似一本本发黄的线装书,古朴典雅,却让人爱不释手。小桥,流水,人家,诉说着不为人知的故事。长亭,轻舟,炊烟,诗情画意,醉倒了多少诗翁,点缀了多少诗文的字里行间。

  一直以来,心中都怀揣一个江南梦,喜欢她烟雨朦胧的意境,喜欢她的柔情和诗意。赶赴江南,就像赶赴一场前世未了的约定,过尽千帆,在苍茫的世间找寻了三生三世,淌过时间的河流,从隔世的遥远里,踩着深浅不测的纹络,才抵达那个收藏云烟醉入文人墨客笔下的梦里水乡。

  江南的古镇,以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清丽婉约的水乡古镇风貌,软糯的吴侬软语而驰名中外。粉墙黛瓦马头墙、小桥流水人家、乌篷摇橹、水榭楼台,文人侠客魂牵梦绕的墨韵水乡,尤如一个个遗世明珠:碧玉周庄、富土同里、水墨西塘、水阁乌镇、清幽濮院、时尚南浔..…她们或大气磅礴,如大家闺秀,或娟美秀丽,如小家碧玉,虽燕肥环瘦各不相同,却都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容颜。

  来过,便不曾离开!是乌镇的风情物语。京杭大运河依镇而过,街道临河而建,居民依水而居,有的甚至延伸至河面建成水阁,正所谓“人家尽枕河”。走进乌镇,携带着中国水墨画的气息扑面而来,见证着历史沧桑的风情画卷映入眼帘,河内乌篷船咿呀往返,蓝印花布随风飘荡,水上人家缕缕炊烟缭绕上升,河埠头仨俩妇人用木棒锤打着衣服,依稀可见远处蜿蜒的青山,一斜夕阳从山头洒下来,頗有“幽巷深处有人家”的意境。

  夕阳渐降,河灯初起,两岸的商铺酒楼民宿,一座座似乎漂浮在河边的枕水阁、跨河的石桥孔里,都亮起晕黄的灯光,质朴而又朦胧,倒影映月,扑朔迷离。枕水而眠,心中一片宁静,那潺潺流水声似也成了催眠曲,于幽静之中进入梦乡,烦恼愁思如烟般消散,存在心底的是一份从容,一份安祥。

  西塘是指尖轻抚着浅描的墨画,琉璃瓦下画桥人家,水墨小城,烟雨长廊,弄堂幽深,走进西塘似乎走进了久远的的历史。

  寒雨落小桥,撑着油纸伞,信步临河长廊,听雨声滴答、流水低吟、桨橹浇唱,阅尽两岸屋舍变迁、旧事新人的历史台帐。时间寂静的闲,微雨洗过的街角,微醺的清风,氤氲的空气,梦幻般的水乡。街上行人稀少,只有雨水沿着石板的纹路游的畅快,行走于雨中,忽然发现,雨无论飘落在哪里,都能滴落成诗,落在江南便是“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惆怅。一帘烟雨,解开尘封的光阴,沉淀出一叠叠寂静的禅意。真好。

  一米阳光媚岁月,风也悠闲,人也悠闲,庭院深深几许闲。新鲜出炉的濮院古镇,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完美融合,使传统建筑与自然风光交织,把始于唐宋时代的古老建筑修旧如旧,风雅质朴,古韵绵绵。

  走进濮院,仿佛踏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古朴庄重之感油然而生。街上游人了了,漫步街头,脚底敲击在青石板上,却如同敲击在心尖尖上。一方斜斜的太阳射入,人影成双,一行流涟的脚步遗落在青石板的斑驳里,一粒相思的种子丢失在散发着静谧和诗意气息的幽深街巷,真想止足长住在这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墨韵水乡。

  无数急的、慢的脚步,蹭亮的只是坚硬的青石板路,“东方小威尼斯”同里留下了我们细细密密的足迹;时尚南洵街头转角的咖啡店里我们曾经虚度过时光;在天堂与苏杭中间的周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感受白墙黛瓦之下的茶米油盐,人间烟火;闻安昌古镇“食尖上的中国”中的酱香;品咸享酒店的茴香豆;于书圣故里围炉煮茶,煮一壶烟雨江南,享受慢煮生活轻煮茶的写意生活。在沈园看当年陆游和表妹唐婉的一段凄美爱情故事,消化三叠字错错错和莫莫莫背后的人生悲凉。

  我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我,我闯进了别人的镜头,别人成全了我的梦。

  阳光浅暖,时间寂静,水墨画里多了那一抹红,让我的江南梦定格为永恒。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管淑平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抒情散文

    查看更多抒情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