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春节渐行渐远,想起过去俗俗有趣的过年“滋味”,与当今社会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但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年味”,是可触摸的中华民族先祖非物质的传统文化,如今已日渐模糊,只能梦里回味。
在我记事起,就知道过年不用起早贪黑、苦思冥想琢磨赚钱,从早到晚不是走亲访友就是吃喝玩乐,人人身着新衣笑逐颜开,家家享用美食其乐融融,所见之处不是昏天黑地打牌就是胡吃海喝斗酒的场景,过年期间都在想着法子玩,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游戏,不管认识不认识,可以随时参与其中;比如“打钱蹲”“爆玉米花”、放风筝、玩斗鸡等等,其中“打钱蹲”是最刺激的,也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赌钱游戏”……
春节期间,左右邻居除了相互宴请拜年外,人们还喜欢把庆生日、结婚等重大喜庆活动排在过年期间,仿佛全人类都进入一个“富足欢乐时代”,目光所及之处,人人都在消磨悠闲而美妙的时光,记得一次跟身边的朋友调侃说,要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当个甩手掌柜,啥事无虑无忧,过着没有战乱,不烦吃穿,和睦共处、优哉游哉的日子,岂不活成个神仙来?
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除了清扫卫生外(有的人家早几天开始清洁卫生,把家中积尘污垢要一一清除),就是要在门口、窗子、后院等地方张贴红彤彤的春联、福字、年画等,到了年初一就不可清扫卫生和张贴春联了。春联,古时代又称“桃符”;据考证,春联最早出现在唐朝唐睿玄宗时期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
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会贴上春联,喜迎新春。现在的春联,都是纸张做的,其实在古时候,是由桃木做成的,叫作“桃符”,当时不叫春联。宋代王安石中的《元日》中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这个“桃符”。后来纸张大量出现,人们才开始在纸张上写对联,叫作“春帖纸”,直到明代,才正式有了“春联”的称呼。
贴好了春联,接下来就会放鞭炮,贴春联是祈福灭祸,放鞭炮则是驱逐邪恶,迎接祥瑞。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隐形怪兽,喜欢吃婴儿和儿童,它长眠于海底深处,一到春节的时候,就会跑到人间伤害人类。这种怪兽非常凶猛,没有人能够制服,但害怕“噼里啪啦”的声音,所以人们就发明了鞭炮,每到过年的时候,就会燃放鞭炮,以驱逐年兽。
赶走“年兽”后,人们为庆祝平安,大家就好吃好喝款待亲朋好友,尤其善待家中孩子。故在春节期间,不论孩子有多调皮,大人是不会呵斥打骂的,因为孩子终于躲过一劫;此外,谁都知道过年打骂孩子也是不吉利,惹来穷鬼缠身,来年会霉运连连的。
除夕,隆重于时时刻刻。年夜饭前后,长辈给子孙分发压岁钱,父母给孩子发压岁钱,小孩手握红包,满心欢喜,回礼致谢,全家老小围坐一起,欢品年夜饭大餐,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其乐融融;晚餐后,全家老少及左邻右舍依不同喜好,放鞭炮的放鞭炮、打牌的打牌、看电视的看电视,还有年轻力壮的渔民乘着酒兴,也是职业使然。
大年初一是新元开启的首日,古时新年第一日称“鸡日”,但年初一绝不杀鸡,还要在门窗上贴上鸡画用以驱鬼怪、避邪气。我国有些苗族、畲族、彝族等地方把正月初一定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年初一也不倒垃圾,备一大桶囤足用水,当日不外泼水。
吃过大年早餐,邻里串门拜年开始了,相互照面便是“拜年拜年,多多发财”“新年快乐,恭喜发财”等等,热热络络,温温馨馨,互打招呼……
时隔五十年、遥遥半个世纪后的过年年味怎样呢?
回首此情此景,当年那浓浓的乡情、亲情、人情的“年味”如今不再,心中不免惆怅,邻里好客大妈塞吃的镜头一晃就是五十年,镜片自然日渐模糊。
我有位很是透彻人生哲学名叫徐兆祯的朋友,在闲聊曾这样告诫我说,豁达坦荡的人过年,没有鱼肉照样过得洒脱滋味;而狭隘计较的人,纵然酒池肉林却忧患寡欢。过年的意义在于劳动后的休憩片刻得以心理重塑,而一味追奉奢欲必然带动贪婪恶念;这世上真正属于自己的只有几样东西:造过的孽、受过的罪、流过的泪、花出的钱、得过的病、受过的伤、失去的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诸如贪婪、嗔恨、愚痴等一系列的烦恼。假如丢掉这些“属于”原有的东西,蓦然发现,还有一颗空灵智慧的心;细细考量还会发现,我们一路走来,本来就是一无所有。
老子《道德经》有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乐矣。
春节已逝,琢之常理。“年味”有何念念不忘?记得苏轼早有诗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故不咎既往,但趋从“余生光阴”之敦实,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