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散文

杏花雨中邂逅《杏花雨》

作者:徐进成   发表于:
浏览:47次    字数:2265  电脑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19篇,  月稿:0

  一阵风吹来,洁白的杏花瓣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几只鸟儿在杨柳枝头左右顾盼,不时地欢呼雀跃。那迷人的杏花香味飘满整个旧书市场 ,我舒缓地吸了口气,心旷神怡,充满了期待。

  无雨不江南。不一会,细雨仿佛从一个巷口翩然而至。书肆上书贩们像早有准备,有的地上放一张塑料薄膜,上面支撑着一把油布伞;有的支架起一个小摊位,就像行军床;有的用存书的两个旅行箱,放在两头,上面放两个简易折叠手杖,把书放在上面;还有的支起简易帐篷,把旧书全部放在地上,让你挑选。两三千平方米的旧书摊广场,井然有序,从容不迫。

  我自从随子女来到南京生活,利用闲暇时间,南京朝天宫旧书市场、夫子庙江南贡院旧书市场、华东市场古玩城旧书市场、杨公井旧书市场,这些旧书书肆集散地都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

  杏花雨充满了滋润万物生长的力量,它是春的代表、美的象征。人生就像这杏花雨,一定是缓缓流淌的。春雨沾湿我的脸颊,勾起了一段段美好的回忆 。

  也是一个杏花盛开季节。那天我起了一个大早,洗漱完毕,背个小包,包内放两个塑料拎袋,就直奔公交站台,来到旧书市场。

  不一会,一辆小车开进了书肆,只见女车主麻利地把块油布用四支小竹子支撑起一顶临时帐篷,地上放块PE薄膜,把旧书一捆一捆地摆放在薄膜上,边上立一个广告牌:旧书出售,欢迎书友收藏爷爷宝贝。真是标新立异,犹如鹤立鸡群。书虫们一窝蜂地涌了过去,我眼睛快速浏览一遍,书的标签有收藏人姓名还有时间、类别、编号,可说比图书馆馆藏书标的内容还多。此刻,一捆刚放开的天蓝色封面上《杏花雨》三个字跳入我的眼帘,我毫不迟疑,立即神速伸手抢得。

  付钱时问女摊主,王某是不是迈皋桥的王老师?她有点惊讶:“您认识我爷爷?”

  “认识,只是二三年未有见面了。” 我说。

  她告诉我,爷爷年事已高,出行不便。因房子拆迁,大量书籍无法存放。爷爷不忍让书籍归属在废品堆里,收废品老板上门收购也不卖。让我拉倒旧书市场。爷爷说:“让旧书以废纸价格找到喜欢她的‘有缘’人。”

  王老先生八十挂零,与我虽然年龄相差十多岁,几年前在旧书市场“淘宝”时认识的。退休前是高中语文老师,老先生不沾烟酒,周六、周日来市场买书看书已成了生活习惯,退休金的相当部分用在旧书“淘宝”上去了,购旧书万余册。

  翻看《杏花雨》,泛黄的内页仿佛在诉说时事的变迁,又像是分别半个多世纪的“故友”异地重逢。纵使相隔千山万水,即使兜兜转转还会在这里相遇,让我好惊喜。扑鼻而来的芸草芬香、卫生丸药香、樟木清香和封存已久的铅字墨香,令我神清气爽。《杏花雨》所承载的人物、故事、情感一直作为我的精神食粮。初见《杏花雨》时的那一刻恍如昨天浮现在眼前。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的暑假期间,我堂哥利用暑日好天气,把家里的所有书籍报刊放到柴帘箔子上太阳晒,晒干书本上的潮湿霉气,晒死蠹虫,我当时正读初中二年级,在乡村晒草晒粮的常见,唯独没见过晒书的。三、五百本的书籍摊一地,蔚为壮观,让我惊叹而涉入了书的“海洋”。

  堂哥高中毕业,是我们前后三庄的“秀才”,我看到薄薄的一本署名作者浩然的《杏花雨》,就向堂哥借阅,堂哥听说借书,十分高兴,慷慨地说:“你拿去看吧,读后还我”。时间过去几十年,仍记得文章都是写的农村生活。其中《彩霞》反映的是一个生产队长爱人彩霞泼辣、热情、大方、一心为集体着想的故事;一篇《杏花雨》写的是一个农村青年为集体一头病马治病、路遇杏花盛开的时节遭受大雨而迷失方向,遇到邻村新媳妇一家的热情接待,新媳妇为邻村集体的病马熬草药、灌汤方、促药效而蹓马,夜间又遇山洪爆发,冲走桥梁,新媳妇的公公老支书发动全队社员为夜晚汽车上“坐以待援”的旅客送去烙饼茶水,反映一夜杏花雨中发生的友爱互助故事的社会主义新风尚。这其中两个典型的故事 一直存于我的印象中。

  文学再现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而生活则被描摹在文学的纸上,当现实中似曾相识的例子出现时,我便加深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村里有两个队长老婆也像《杏花雨》中的彩霞。一个在队里饲养生猪,“三九”严寒母猪生崽子,因冰雪在地,怕小猪崽冻伤,把猪崽放入怀中取暖,自己只在猪舍中充当“母猪接生婆”,直至十个小猪崽生完,天亮了她才恋恋不舍离开猪圈。另一个队长老婆担任三八棉花小组组长,带领三十个中老年妇女,负责棉花从种、间苗、治虫、打杈、掐头、采摘、分拣,整个身心都献给集体的二百亩棉田,一个生产队曾连续四年创下“双百棉田过双万” 的全县唯一高产奇迹,当年地区农业学大寨工作队十多个曾是地县主官率社队数百名领导在这个生产队召开棉花高产现场经验交流会,那个年代皮棉过百斤,是了不起的成绩了,县政府一次性奖励三八银花小组组长现金三百元,并上过广播登过报,几十年过去了,村里人茶余饭后还时常提起。

  时光仿佛江河,不舍昼夜。昔日杏花雨,滋润了公社田野,人们齐心合力消灭了饥饿;如今乡村到处青山绿水,“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温饱成小康,“国之富者,在乎丰民” 农民兄弟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有干头、有奔头、有劲头,乡镇到处呈现了振兴的希望,共同富裕的新路子越蹚越宽。

  十里春风,不如读书一刻。

  《杏花雨》有其独特的时代味道,每一次浏览,让我看见那些沉默的力量,从而也看见自己与快乐相见、相认,思索和感叹。

  “进成兄,您早来啦?”一句问候,打断了我的回忆。原来是老年大学的李老师,也在淘书人群中……

  杨柳和风悠悠,杏花细雨绵绵。最是书香能致远,淘书之乐乐无穷。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段阿姨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抒情散文

    查看更多抒情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