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但路过的人只看到了烟。
——梵高
《我的月光》搁在枕边已许久,七月,终于翻到最后。作者湛蓝,四川人,我与她素未谋面,这番耳鬓厮磨读下来,却觉她近在咫尺,十分亲近。每翻到内封页上近照,我都忍不住去联想那温柔眉目下的百般兰心千番蕙质。
2016年,由横峰文友牵线香落尘外平台,我与湛蓝成了微友。文学群里,很多人喊她湛蓝主编,也有人喊她蓝总,我喊她蓝儿,她都恬静应允。她约过我写西塘的游记,我每天在她朋友圈读平台上发布的各种文章,有时也留个评论或偶尔转发,我们在网海里的交情,仅是如此。我却能从她圈里,持续看到她如何尊重每一种创作者。
我买她的第一本书《樱花树下睡莲满缸》时,封页作者图片她放了张侧身读书照,长发遮脸,如梦如幻,引得众人一番猜想。我虽好奇这个既品茶酒也茗咖啡,既拈花草也种蔬菜瓜果的女子真实眉目,却似乎也读到某种不想视于人前的藏匿,与我自己何其相似。都说文如其人,人类历史上,文化何其多,但若宇宙星河,无名星辰也籍籍,它们静静烘托璀璨。无数认真安静码字的人,其实最初从没想过要用文字去得到什么,但每一篇文章,特别是散文,都是写作者的血与肉,任何一部作品的诞生,与孕育一个孩子实在无异,都极耗心血。蓝儿第一本书像个青涩姑娘,却已懂得如何俘获读者。
《我的月光》,却已似位母亲,很明显的成熟。一笔行云流水,一笔低调内敛,情怀和体验,既着眼淡远,又细致入微,人生仿佛就该如她笔下清远,游离于出世入世间。
抽叶子烟的爷爷,隐晦地慈爱。“爷爷削桃子皮很有一手,一气呵成,削下的桃子皮薄且连贯,成一条荷叶边的线,有艺术感。大了以后,在意向里转动出诗歌一样美妙的遐思,把那一挂一挂的桃子皮编织成一帘一帘的幽梦。”——《夏日黄昏》
端午,是爱的传承。“你是华夏民族的子孙,不要忘记了这些传统节日,或许你现在不会有多少印象,等再过十几年,这些经历像在你大脑里生了根,会在某个日子来临前复苏,成为记忆里最温暖的部分。”“每一个节日,不是简单地重温、复制传统的习俗,还有一些情绪会按时唤醒,比如见到一件长物,勾起往事缱绻,见到时光深处的人,同时,给予亘古的华夏文化回应,穿越时空与文化形象代表共鸣。”——《端午,依着记忆的烟雨》
“寻常的除夕,有多少人欢聚,是年的除夕,就有多少人饱含热泪离别。本该有的团聚,演变成一场场揪心的别离,才真正惊醒了轻慢的人们。”——《故乡行——祭祖》
许多回忆性的画面,故土的民俗风情,把远去的灵魂一点点召唤回来,凝视之中,爱意暖暖流着,曾有的存在,仿佛被一种悲悯之情涂抹到时空深处。词语天然成趣,毫不做作。她以这样的方式,对抗伪饰的文学,字里字外,余味儿袅袅,让人叹然。
好的文章,多不是靠词采为之,而是简约里散出幽情,贵在传神。对于风气、人心、世道的感悟,非以观念为之,而存在于叙事的语态里。那些看似回忆旧事旧物的旧情,蕴含桐城派的简约,苦雨斋式的淡雅,以及沈从文式的清秀,不动声色地隐谧在字里行间,静水深流。
“人一辈子走遍天涯海角,几回回遥望故乡,最令人怅惘的,又最抚慰人心的,唯尔。”——《吃刨汤》
“生活是一列疾驰的火车,对深刻多元思想和情怀的追求,同时依然难改的是寻找温暖心灵的慰藉。此时,千里之外有耄耋,万里之外有髻髫。我到底还是脱不了俗,‘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大雪,遥望故乡》
“夜色滋滋流淌。每逢与小四一起浅酌慢饮,一同买菜、散步的时候,我心里就冒出一个念头,我们是在弥补这些年亲情的亏空。少小离家,这些年偶然在城际两头相见又别离,总感觉意犹未尽。分离多年,回到故里,生命无意中的成全,实现了在一个屋檐下,拥有美酒盈樽,对一张琴、一溪云的理想生活。原来,我们所有的经历是为了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应该回到生命起源的地方去。”——《弥补》
蓝儿博览群书,具有多方面的才艺。她既善于从传统文学和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也善于向西方文学学习借鉴,在继承中不断开拓。在物流横欲的当世,她汇聚起网海里依旧坚持纯文学的人们,用朴实的行动,让文学既耸入云间,又能扎根地底。
“等你到了一定的年龄,你便能体会老祖宗兴的规则会在岁月流逝中嵌入你的生命,终将变成源自你内心的一种自觉行为。”——《缺少腊味的冬天》
“这世界,总有人卑微如蝼蚁,他们在最不起眼的角落,做着许多人不愿意做的却与每个人生活攸关的事。
这一出出人间正剧,一群群不是演员的真人,演出着所有人间剧情的蓝本,而我们花铜板儿买下的电视剧和电影,不过是他们的模仿秀。”——《小雪夜,途径忧伤》
人生短短几十年,其实都是按照自己的认知在选择生活。遵从自己的内心活着,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蓝儿结庐作伴,与其说是为了要告诉读者什么,不如说是在向文学讨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