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阅读许道连先生的旅游散文后,整个人一直都被这种感觉包围着,越读越觉得这本书恰如其分地证明了这句话,当是其最好的注脚。
早些年就零零散散地读过许道连先生的一些旅游散文,每读一篇,都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乃至他越行越远,越写越多,再到这些旅游散文频频发表在各级报刊和文学平台并结集成册之时,他在旅游散文写作上已臻于成熟,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时至今日,许道连在旅游散文方面的创作成就早已受到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为他的旅游散文写出来的评论文章已有多篇,其作者不仅只是与他熟识的文友,更有一些评论家。
许道连先生是一个从容的旅者,他行走在诗意的风景里。“我行走在粉墙黛瓦间,足音跫然的青石板小巷,来到了一幢古民居的门前。只见院门虚掩,轻轻地推开门扉,屋内进深和开间宽敞大气,古朴灵性的深深庭院,从天井洒进缕缕阳光,墙上开着镂空的花窗,房门上人物、鸟兽、山水、花卉精美的雕饰,有着浓厚的徽派底蕴的古建筑,十分慷慨地展示在游人面前。”(《许溪河,一条古老而美丽的河》)透过文字,我们看到的是作者从容惬意的游览,他慢慢地走,静静地看,细细地品,痴情地想,仿佛闲庭信步一般,一个人行走在风景中,一个人沉醉在诗意里,绝没有跟团旅游的步履匆匆,人声喧哗,人影杂乱。我是了解许道连先生的,他的这种沉静从容应该是缘于他多年以来为人处事的恬静淡然,缘于他对于权势名利的云淡风清。我们身边,不乏有一些人,失去了领导位子之后,仿佛是断了筋、丢了魂一般,身体和精神迅速萎靡了下去。而许道连先生不是,他从公职上退下来之后,便陶醉在风景里,痴迷于文字中,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开拓出一片绿意葱茏的栖息地。也正是因为他人生的淡泊,才使他成了一个眼里有风景,心中有风情的人。“夜幕四合,游人渐少,街面上的店铺也纷纷打烊,灯光也涣散朦胧了许多,此时的古镇已不再张扬,开始安静了下来。我借着灯光踏着青石板,走进了‘印象江南’的客栈,枕河而眠,入梦同里。”(《古镇同里》)行走在风景里的许道连先生,他的身体、他的内心,已完全融入其中,同醒同梦,化为一体。据我所知,最近几年,许道连先生利用空闲时间,采用多种方式,或跟团,或自驾,已游览过国内的很多地方。他到过清秀婉约的江南,到过雄奇壮丽的北国,到过苍凉雄浑的大西北,到过神秘奇特的青藏高原……当然,也钟情于家乡的景色。“行走在卧阳景观带,总会让人感到气清神爽——阳光穿过层层叠叠的树叶,在行道上洒下斑斑点点的光影。不宽的河道上,细水涟涟,静静地流淌。水面上偶落一蝶秋叶或一瓣秋花,漾起微漪,仿佛温婉的女子绽开的笑靥。”(《浅秋,卧阳行》)蓼城,是我和许道连先生共同生活的小城,卧阳路是一条南北走向、贯穿小城的路。沿路并行的是一条卧阳渠,两边修建成景观带。我每天上班下班都要从这一带横穿而过,或许是因为太熟了的缘故,就很少抬眼去看。而就是我们见惯了的这些日常风景,他却能发现其中的美,品味出其中的韵味。还有,哪怕是窗前的一棵泡桐树,窗棂上的一朵牵牛花,家乡湖畔的夕阳,都能让他驻足细观,为之赞赏。
许道连先生是一位有才情而又勤奋的人,他诗意地栖息在文字中。他崇拜徐霞客,总想将天下美景纳于胸中,然后酝酿成一篇篇美文。在内容上,他的笔下,有绝美的湖光山色、自然美景:“进入景区,远望一处高耸的巨崖崩裂如劈,中留一缝,有三块怪石相垒在峰之顶端,将坠未坠,成为险谲奇观。”(《虞山揽胜怀古》)“房间的正对面就是连绵不绝的山峰,深深浅浅的山谷在晨曦雾霭中起起伏伏。晨风中不时飘来山谷中兰花的幽香,以及带有湿润的树木特有的馨香。”(《白马尖下美山庄》)这样的描写,给读者带来了美的愉悦。他去了一趟西藏,就写下了《仰望珠峰》《圣湖羊卓雍措》《暮春的巴松措》《雪映鲁朗林海》《禅意比日神山》《米拉山口》《帕拉庄园》《永远的绒布寺》等多篇文章,给读者描绘了众多雪域高原的神奇景观。他的笔下,有旅途中的风土人情、传说故事、历史典故:“许道连先生是一位有才情而又勤奋的人,他诗意地栖息在文字中。他崇拜徐霞客,总想将天下美景纳于胸中,然后酝酿成一篇篇美文。在内容上,他的笔下,有绝美的湖光山色、自然美景:“进入景区,远望一处高耸的巨崖崩裂如劈,中留一缝,有三块怪石相垒在峰之顶端,将坠未坠,成为险谲奇观。”(《虞山揽胜怀古》)“房间的正对面就是连绵不绝的山峰,深深浅浅的山谷在晨曦雾霭中起起伏伏。晨风中不时飘来山谷中兰花的幽香,以及带有湿润的树木特有的馨香。”(《白马尖下美山庄》)这样的描写,给读者带来了美的愉悦。他去了一趟西藏,就写下了《仰望珠峰》《圣湖羊卓雍措》《暮春的巴松措》《雪映鲁朗林海》《禅意比日神山》《米拉山口》《帕拉庄园》《永远的绒布寺》等多篇文章,给读者描绘了众多雪域高原的神奇景观。他的笔下,有旅途中的风土人情、传说故事、历史典故:“茅仙洞的神奇不但充满着传说渊源,更主要的是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因为她积淀着淮河文化与楚文化交汇点,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是后人认识这一特定地域文化的启蒙书和活教材。”的神奇不但充满着传说渊源,更主要的是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因为她积淀着淮河文化与楚文化交汇点,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是后人认识这一特定地域文化的启蒙书和活教材。”(《春访茅仙洞》)“行走在卧阳景观带之中,人们如同在翻阅着一部厚重的蓼城发展史。”(《浅秋,卧阳行》)“电影《红河谷》中西藏人民反抗英国殖民者入侵的悲壮场景,就取材于1904年发生在江孜的真实历史事件。当年英军对宗山古堡发起进攻,宗山上约有5000名藏兵、僧兵用火药枪、抛石还击英军,使英军一时无法靠近。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守卫宗山古堡的藏军弹尽粮绝,仍宁死不屈,全部跳崖壮烈牺牲。”(《古城江孜半日游》)这些内容,被他写得引人入胜、摇曳生姿,令人神往,也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他的笔下,有自己行走的人生感悟:“珠穆朗玛峰在阳光的笼罩下,显得那样的安祥、慈爱、悲悯,她温情地俯瞰着不远万里前来的每一位仰慕者。此时,神圣、庄严、纯洁之感向我的全身袭来,脑海一片空灵,仿佛人与自然浑然一体。我久久地凝望着她,她也凝望着我,我感到一种神奇的温暖迅速流过我膨胀的血管,占满我的心,我的体内充溢着一股神秘的力量,一股从未有过的无比强大的力量,仿佛无惧于世间任何艰难,仿佛任何险阻都能一步跨过,使我的意志更加坚强。我终于来到了地球的第三极,站立于纪念碑着留影,与女神相望。”(《仰望珠峰》)这样的文字,饱含深情,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到字里行间,能深深地感染读者,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写作手法上,许道连先生大多都是以“游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来记述沿途的所见所闻,比如:“走出老君阁,立于山巅,云雾在身边升腾,分不清是雨还是雾,大有‘我登青城山,云雾顾在下’之感,眼前的青城山仿佛是一座超脱尘世之外的仙山,清幽葱茏、峰峦迭起,悬崖溪谷,宫观仙境皆掩映于繁茂古老的苍木之中,无处不洋溢着清灵秀气。轩榭亭廊、殿阁楼台若隐若现,仿佛是苍天之上、浮云之中的天上宫阙、琼楼玉宇。烟云漫卷之间,细雨蒙蒙之中,道家的精髓也在慢慢地滋润着每一位游客的心灵: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身同云全无,心与溪清澄……”(《寻幽青城山》)行文中,他适时地将“景、物、事、情、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篇篇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的优美散文。在散文风格上,许道连先生的旅游散文突出了一个“真”字,他在字里行间抒发的都是内心最真挚的感情,讲真话,写真事,抒真情,从而让读者感同身受,特别容易达成共鸣。他不追求散文的华美,更是拒绝当下有些所谓的“大散文”的故作高雅,甚至是故弄玄虚。他的文字有情有义,有滋有味,写得生动活泼,灵气十足。真的得感谢许道连先生,他诗意地行走着,也给读者带入到诗意的文字中,让读者在他的文字中也有了一场场诗意的旅游。
其实,对于他的旅游散文集,不应该一口气读完,而更适合于分散开来一篇篇慢慢地品读。午后,歪在床头,读上一段,或是傍晚时倚着阳台,读上一篇,都能读得唇齿生香,心旌摇荡。也就是说,跟旅游一样,我们得一个景点一个景点地去看,这本书中的文章也得一篇一篇地去品,我们能在一段一段的文字中徜徉山水、寻幽探奇、怀古追昔。如果你真的要有一场旅游,而这个景点又恰好有许道连先生所写的一篇旅游散文,把这篇散文多读几遍,就等于你对这个景区有了个全方位的初步了解。如果你旅游回来,再读一读许道连先生关于这个景区的旅游散文,相信你对这个景区的方方面面都会有一种更深的感悟。这就是许道连先生旅游散文的价值所在,也是旅游散文集的魅力所在。
诗意地行走,诗意地栖息,这是许道连先生的人生态度,也是他今后的生活追求。相信在这种诗意地相伴下,他能写出更多更美的旅游散文,能给我们带来更加丰富的文学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