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了帕拉庄园,我们便驱车向江孜县城进发,车在乡间小道上行驶,一望无际的田野遍地金黄,青稞飘香。金色的农田里,藏民们正在收着割青稞,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此时此景,我的脑海萦绕着卓玛央宗那首欢快甜美的《江孜,我可爱的家乡》:朵朵白云飘过山岗,蓝天相恋金色麦浪,年楚河水深情流淌,古城散发迷人芬芳……
是的,有着千年历史的江孜古城静静地坐落在年楚河谷,年楚河平原肥沃的土地使得江孜成为后藏的粮仓。同时,这里也是西藏南部地区与尼泊尔、不丹、印度等地进行贸易的必经商道,又是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相互来往的中间站,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富饶的土地,也使得在这里曾发生过抗英战争,电影《红河谷》中西藏人民反抗英国殖民者入侵的悲壮场景,就取材于1904年发生在江孜的真实历史事件。当年英军对宗山古堡发起进攻,宗山上约5000名藏兵、僧兵用火药枪、抛石还击英军,使英军一时无法靠近。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守卫宗山古堡的藏军弹尽粮绝,宁死不屈,全部跳崖壮烈牺牲。如今,炮台旁边,褐红色的岩石傲然挺立,石缝中,长满了紫穗花。一尊尊雕像,栩栩如生地展现出藏民抗英时英勇御敌时场景。因而,江孜在藏语中意为“胜利顶峰”,江孜城也被称为英雄城。
进入江孜县城,远远看到一座高高突兀的锥状山峰立于年楚河平原之上,山顶上一座座红顶白墙的建筑错落有致,这就是江孜古城宗山古堡。宗山古堡依山势由山腰一直建至山顶,海拔4187米,人们站在城堡之上便可俯瞰新城全貌,古城堡也就成了江孜的地标性建筑。“宗”,在过去的西藏是行政单位,相当于县,所以这个城堡实际上也是当时的县府所在地。在古城中行走,城堡内保存完整的建筑,向游人们展现着旧时县衙建筑布局,室内摆放的物件及带有故事情节的人物塑像,无不使人感受到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的森严,上层社会生活的奢华,奴隶们生活的艰辛,劳作的繁重和受奴役的凄惨状况。
在江孜县城,沿宗山一线新旧城区泾渭分明,以南是新城,街道规划有序,宽敞整洁。以北是江孜老城,风味依旧,宛若时光停滞。从宗山下来,穿过白居路就来到了老城。江孜老城中心是加日郊老街,一头连着宗山,一头直通白居寺。白居寺藏语称“班廓德庆”,意为“吉祥轮大乐寺”,是一座塔寺结合的藏传佛教寺院。当地的藏民告诉我,白居寺有两奇:一是,菩提塔由近百间佛堂依次重叠建起,塔中有寺,寺中有塔,寺塔天然浑成,相得益彰,被誉为“西藏塔王”;二是,萨迦、噶当、格鲁三个教派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共居一寺。
走进寺院,大经堂、吉祥多门塔、十六个拉仓、白居拉让、晒佛塔、等雄伟的古寺古塔,连同弯弯曲曲的红色围墙静卧在宗山脚下,在柔和的阳光下,彰显出藏式宗教建筑华美、神圣和庄重。
在寺院中最壮观当数吉祥多门塔了,它始建于明宣统二年(公元1427年)历时十年完工。整个佛塔共九层,分为塔座、塔瓶、塔顶三个部分,塔高92.4米,占地2200平方米,其建筑为“噶当觉顿”塔风格,外形呈四面二十角,层迭而上,逐渐收缩。一至四层的塔座上,用无数曲折转角组成的水平线条,这有别于其它佛塔,连续不断的折线如水波般荡漾,在阳光下呈现着难以言表的光阴变化;佛塔五层藏于圆柱形塔内部,有佛殿四间,塔瓶上第六层呈四方形,内为一中心柱式佛殿;第七、八层为十三法轮部分,均设有佛殿;第九层为塔顶伞状部分,九层以上为金幢部分。举目仰望,秋高气爽,佛光袅袅,从高空俯瞰多门寺佛塔层层叠叠,如同一朵绽开的莲花在雪域高原。
我望着这座富丽壮美的多门塔,好生遐想:这是不是古人用这种建筑风格来隐喻人生阶梯呢?人生只有经过如塔基般的承压,和无数曲折而又充满束缚的风蚀岁月磨难,才能窥见直入青天的华彩。如果真是这样,那建筑师表达的又何止信仰?他是将整个人生的际遇都镌刻在了多门塔上,在佛光下告诫自己,不能在岁月的打磨中沉沦,而是要有充满融入蓝天的渴望,在佛光沐浴中更加超脱与安然。
跟随游人,我便走进多门塔。我看见每个门额门框上都饰有精美的象、狮、飞龙的浮雕。进入殿堂,一幅幅色彩艳丽,神态各异的佛像映入眼帘。他们神韵典雅庄重,璎珞垂悬,长衣舒卷,像被天上的风吹起一般清扬,菩萨眉眼间尽是安祥,俯看着众生,有着无尽的慈悲。在观赏中,一幅壁画深深地吸引了我,只见一菩萨面部安详又冷俊高洁,人物衣裙宽松,飘带垂长。五花冠饰变成了卷草状的花蔓枝叶,耳环的造形也十分奇特,如卷草穿过耳垂,一端为孔雀翎另一端为银杏叶,人物造形圆融、精巧、疏朗。色彩以红绿交织为主,肤色的白与背光的暗蓝,显得整个画幅沉着而明亮。导游说我看的是持戒度菩萨,它是多门塔中众多壁画精品之一。导游接着说,在多门塔共有108个门76间佛殿,殿内雕塑、壁画、佛像有10万余尊(幅)之多。她还说,白居寺内珍贵的壁画、雕塑、唐卡,集藏族、汉族及尼泊尔的艺术风格于一体,特别是大经堂内的十六泥塑罗汉,形象生动逼真,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造型独特、闻名于全西藏。同时,白居寺内藏书丰富,贝叶经八千颂、金嵌八千颂、金粉书写《甘珠尔》经、手写《丹珠尔》经、大幅大型展佛用唐卡等文物是稀世之宝。可惜由于时间关系,我无法一一观瞻。
走出多门塔,一如走进白居寺院内看到的景像一样,成群结队的藏民或手摇转经筒,或手捻佛珠,诵着经,沿着大经堂、多门塔,一圈又一圈的转经。在转经的人群中有男有女,有老老幼,有健全人,也有残疾人,他们周而复始的重复转经,诵经,或行走,或双手合十从胸口举向头顶,然后全身扑向神道,三步一叩,匍匐前行。这使我动容,为之感慨,在他们身上使我受到了信仰的力量。
出了白居寺,行走在加日郊老街,只有四五米宽街巷,一座座整齐的两层藏式楼房民居密密麻麻地排列在老街的两边。这些老房子或上宅下店,或前铺后宅,或前店后院,布局自然随意,造型柔和优美,巷道狭窄幽深,穿行其间,如同与一位年迈的老人对话,沉稳安逸,回味无穷。信步走在古街上,不经意间就会看到路边的房子旁边立着一些不起眼的牌子,走近仔细瞧看,发现这些看似普通的老房子,每一间房子都留有旧时光里的故事。一家叫罗措户的人家,当年曾是尼泊尔驻藏的公馆,并在此开设了第一家咖啡馆。遥想当年在这间小屋里,当地的宗本、溪堆(旧时西藏的官员职位)与各国的使者品尝着带异域风味的咖啡,纵论着国际事务,你就会感受到江孜这座小城的地位是如何重要了。
漫步在江孜县城,极富地域特色的藏式建筑屋顶上风马旗迎风飘摆,道路两旁树木成排,商铺林立干净整洁,整座古城弥漫着祥和安静的生活气息。沿街很多店铺门前都摆满了藏式卡垫和各式生活用品,店老板悠闲地坐在门前一边晒着太阳,一边等着顾客的光临。街上人烟稀少,稀稀拉拉,偶有三三两两的藏民,一边摇着转经桶,时不时在店铺前停下来选购自己中意的商品。江孜有“卡垫之乡”的美称,街道上卖藏式地毯、挂毯的商铺特别多。听商家说,江孜卡垫采用藏北纯羊毛纱手工织成,织法十分别致,独特的藏式穿杆结扣法,使其结构紧密精致经久耐用,而色泽鲜艳图案新颖又呈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旧时江孜卡垫是西藏地方政府官员向朝庭进贡的主要贡品,如今藏民们可随意选购一块,做为室内装饰。而我,做为过客,饱此眼福已足矣。
夕阳晚照,蓝天白云下的古堡、古城更显古朴庄重,而新城街巷处处散发着勃勃生机。悠悠的年楚河,带着抗英的悲壮,携着白居寺的梵曲,和着盛世的欢歌,穿城而过,流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