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产队,“劳动光荣”的口号响彻云霄,人们以劳动为荣,以劳动为乐,将劳动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通过艰辛的劳动,不仅锻炼了社员们的体魄,更磨砺了他们的意志。在那个物质并不充裕的年代,社员们凭借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各项生产任务。他们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精神,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种精神寄托。也为我们留下来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虽然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那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劳动精神却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传承。
人民公社化时期,社员们以生产队为单位,集体劳动,共同分配劳动成果,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队长、会计、出纳、保管等管理人员,负责安排生产、分配工分、管理财务等事务。生产队的土地、农具、牲畜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农民们按照生产队的安排进行劳动。每个管理人员根据所担任的职务由生产队给予一定工分补贴。一般每年给队长600分,副队长500分,会计500分、出纳、粮食保管300分。
人民公社化开始我村被划归夏源公社管辖,1964年后合并到西合营公社。我们大队共有12个生产小队,每个生产小队大约有30来户,120余人口。我家归第四生产队。那时父亲在生产队算得上是比较精明能干的人,所以,从合作化、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的生产队,都担任着组长、生产队队长等,直到70年代初。记得在1964年“四清”运动期间,父亲被列入“四不清”干部对象,当时上级给各生产队派驻了“四清”工作组,每天召开生产队、生产大队社员会议,要求村里所有“四不清”干部轮流洗手洗脚洗澡,即检查交待自己存在的所谓“懒、馋、占、贪、变”问题。那时我每天为父亲代笔书写检查。经过几次自下而上的洗手洗脚洗澡,最终过了关,并被定性多吃多占6元钱的问题,当即父亲将家里仅有的一对掸瓶到集市卖了6元钱作了退赔。自此由“四不清”达到了“四清”,继续担任生产队长。
记得在1969年,我们在村里读初中的时候,因为“珍宝岛”之战,党中央、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加强战备,准备打仗”,“提高警惕,保卫祖国”,“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随后全国各地掀起了挖防空洞,我们这里称作打地道的热潮。那年夏天在大队的统一规划下,将全村区域的街道划分到各生产队。学校负责挖学校校内学生们上课所需的防空洞并与村里的地道接通。每个生产队负责本区域社员所需的防空洞并与大街小巷的地道互通,从而使全村的地道互通并在村外设多个出口。为此从那年夏天开始,各生产队社员就开始了一边进行农业生产劳动,一边打地道、挖防空洞。农忙时候,抽出一班人打地道,其余人进行农业生产,冬闲时候增加到两班。学生们一到周末休息,也投入到了打地道当中。就这样坚持了一年之久,实现了全村地道互通。我和一同学共住一堂屋,因屋后墙紧靠堡墙,堡墙后是一条沟,正好我家耳房紧挨后墙有一地窖子,为此我和我同学就动了从地窖打通通往堡墙外的心思,并很快付诸行动,因为那时还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所以挖了一半就前功尽弃了。
我是1973年1月高中毕业的回乡知识青年。回生产队参加劳动的当年夏天,队长让我接任了生产队现金出纳。当时保管一年也经手不了几百块钱,最多的一次就是600元钱卖了一头小骡驹。那时队长让我独自一人骑破自行车去县城汽车站去和买主取的钱。这件事至今想起了真有点害怕,想想那时的600元真是不小的数字,幸亏那时社会治安很好。这年秋天队长又让我接任了粮食保管员。开始是自己一人拿库房钥匙,后来为加强管理,又加了一把锁由副队长拿着钥匙,出入库必须两个人一块去开门。自己由于年轻老实,没有自私自利的想法,又胆小,只怕亏库,别说自己偷拿库房的粮食,就连社员们进库房时,抓把麻籽磕都心疼的不得了。在此期间,由于生产队会计外出务工,还托我义务替其承担会计按月核对工分,在生产队日常分粮、分瓜分菜等工作。每次分粮分菜分农产品时,都是自己在先制好分配表的基础上,和队长、过秤员为各户进行分配,有时连晌午,有时等到半夜才分完回家。
1973年10月1日秋收后,县里又在壶流河水库基本竣工的基础上,安排全县各大队进行了开挖南干渠的任务。西合营公社被分配到张南堡村边,下广线公路以北。我们大队共分配了200米左右的任务,此干渠宽10米左右,深8、9米左右。当时大队将任务分解到各生产小队,约每个生产队15米左右。每个生产队选派了10来个青壮年劳力去完成这项艰巨任务。我当时只有17岁就被派去。刚开始,我村的民工被安排在代王城公社新家庄村住民房,每天上、下工来回得步行10多里路。三天后经大队与公社以及代王城公社协调,才就近从张中堡安排上民房住宿。当时每二个生产队设一个伙房。挖渠的主要劳动是两个人用一根10公分左右粗的抬杠,抬一个大栏筐向渠边运土方,有三、四个人用镐头刨土和往揽筐铲,三、四对抬揽筐的往渠边上抬。就这样一直坚持了40多天才完成了任务。
图2、3当时开渠用的工具及劳动场面(来自网络) 图4、5为 蔚县壶流河水库南干渠张南堡段(自拍)
1973-1974自己整整在生产队劳动两年。1974冬,大队领导选派我参加了西合营公社举办的农机手培训班,农机师傅为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讲述了X195柴油机的原理和操作。培训完后,我先后在横涧水库西南扬水站当135马力柴油机机手,村里小河协助老机手用X195柴油机抽水浇麻地,到了6月底又被安排到一号大农田四队大井当电动机手抽水灌溉农作物。大井抽水,虽然活不是很累,但就是一人不分昼夜蹲在井下机房,由于大井水源不足,为防止将水龙头露出水面,水管水被抽空,必须随时观察水位,每到水位将要下降到水管底端水龙头上面时,就得及时关闸停抽,待停一个小时左右井水涓多后再合闸抽水,就这样来回浇水灌溉。因为停机涓水期间怕停时太长影响浇地进度,开闸抽水期间只怕将水抽脱,露出水笼头。如果将水抽脱,就得用水桶从井下提10多桶水到地面水渠出水水管一头从上往下灌水,直至将水管灌满,这时才能再次开始合闸抽水。因此每天夜里值机很少有睡眠,只能打个盹眯糊眯糊。
图6、7为横涧四队大井(自拍) 图8灌溉农田(来自网络)
到了当年10月份,由于大队米面加工厂会计被抽到大队代销点,自己接替了米面加工厂会计兼碾米磨面操作员,这期间每日白天我在加工厂收粮和加工费,另一个工友值机加工,晚上我和工友轮流值班。那时由于经常停电,往往不能现收粮现加工,只有将收到的每袋原粮按顺序排放,到了晚上通了电才开始按序一袋一袋的加工,一直等将所有收来的原粮加工成米、面为止,往往每天都加工到凌晨1、2点钟。每天完活后,全身上下都沾满了面粉,人们都称“面耗子”,由于那时替洗衣服少,往往一身衣服穿10天半个月才洗一次,平日只能在每天完工后用笤帚扫扫。那时加工费碾米磨面按粮种为每斤0.5至1分钱。
图9、10为米面加工厂磨面机、碾米机(自拍)
到了1976年5月,大队调整领导班子,原大队革委会委员兼会统计被提拔为村革委会副主任,本人被选拔接替了其职务。在大队担任会统计一年时间,主要经历和见证了如下工作。一是7.28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各家各户都在院内、街道、场面等宽阔的地方搭起帐篷临时居住躲避余震。大队部从此暂时迁到了戏楼底下用高粱席围起的临时帐篷中。为支援唐山灾区,大队组织了一支由6人组成的抗震支援工作队到唐山市乐亭县,历时2个月完成了河道清淤等河道疏通工作任务。二是为发展集体副业生产,由大队在村南公路边建设成了车马大店,并确定专人经营。同时,从这年冬季开始还组织村里的木匠,在笼箩匠师傅的指导下,开展了笼圈加工,将村里河道、沟坡上生长上百年的大柳树基本砍掉,加工成笼圈卖到弥勒院村,从而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三是统筹协调农资及农业贷款,为各生产队统一办理化肥贷款,购买化肥等农资,统一发放救济款,救灾粮等。同时还协助公社、大队及包队干部做好清理社员旧欠、农业税上缴等工作。四是负责大队年终财务决算,搞好全大队决算汇总上报。同时负责全大队每周六生产进度统计周报,全大队人口、固定资产、农、林、牧、副各业生产、收益统计半年报、年报、收益分配年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