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塔,亦称六合塔,建造在钱塘江北岸月轮山麓,四周是郁郁葱葱的林木,那怒涛汹涌的钱塘江,就从它面前流过。从南岸远望月轮山,这座庞然的古塔,在一片青苍之中,兀然地冒了出来,黑色的密檐间着深红色的塔壁,使它巨大的形象更带上一种庄严的色调。六和塔风格独特,在我国现存的古塔中,是极为引人注目的一座。
六和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这座宝塔之所以建在这座山上,建在这条江流的旁边,用意原来是为了镇压江潮。在今天看来,实在有点异想天开了。
钱塘江潮日夜奔腾,有时发起狂怒,简直就像从地狱里跑出来的恶魔一样,冲塌海塘,毁坏田亩,卷走房屋。潮灾一向是钱塘人民的大患,人们为了防潮,真是伤透了脑筋。吴越王钱镠曾以500强弩射潮,可是并未压服潮神。于是,僧人们转而乞灵于宝塔,希望靠宝塔的法力来镇住汹涌的江潮。这样,延寿和赞宁两个和尚,就出来筹办这件大事了。
这座镇潮大宝塔造得真是非凡高大,共9层,高达50余丈。塔旁又建一寺,叫寿宁院。塔内还藏有“舍利”,就是有道行的圣僧死后烧化所留得骨灰,也是灵异之物了。自此以后,据说潮神就乖乖地变得规矩起来,只循着河道来往,不敢再放肆地冲垮海塘江岸了。
但是,到了宣和年间,宝塔和寺院都在战火里被毁了。这一来,据说江潮又无法无天起来了:大浪扑向堤岸,顷刻间海塘也冲塌了,房屋也卷走了,江岸陆地土崩瓦解,海水几十丈几百丈地向陆地侵蚀进来,弄得皇帝都惶惶不安起来了。
皇帝发愁,朝臣着急,可是又别无良策,于是只好再一次乞灵于宝塔。后来找了个叫智昙的和尚,叫他住持该处寺院,负责建塔。工程自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仲春开始,到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冬竣工,前后11年,建成了一座7层高的宝塔。
这第二次修建的宝塔虽比第一次低了两层,但气派还是十分壮丽雄伟。塔内有磴道可以登临,塔壁上刻着金刚经,还塑着53善知识像,神佛菩萨,各各依次排列,借以“镇静山川,护持法界”。据说塔成之后,汹涌的江潮又收敛了一些,不再为害了。
据《武林梵志》记载,六和塔在明嘉靖三年(1524年)又毁于火,到万历年间才由株宏重修。以后清代又曾几度修葺过,13层的木廓外檐,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新修缮的。那次修塔工程,仅搭个脚手架也花了3年时间,可见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修建这座雄伟的宝塔,所费的人力物力是多么巨大了。
六和塔是一座伟大的建筑,它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水平和造型艺术。解放后,六和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3年与1971年,对六和塔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修理,才使这座千年古塔恢复了它雄伟壮丽的旧观。近年,严格遵照国际公认之《威尼斯宪章》基本精神,对该塔进行加固、维护。
六和塔呈八角形,基部占地一亩三分,高约60米。外层木结构为13层,但塔心实际上是7级。沿着磴道盘旋上升,可以看到各层塔壁上雕刻着的人物走兽和花鸟虫鱼,造型十分精美。乾隆皇帝游杭时,曾为此塔各层题匾,但这些题字现在都已不存了。
六和塔背山面江,笔者登上第7级的顶层,天风吹来,一洗脚中尘俗之气,精神为之一爽。我向北面眺望,迎面是林木葱茏的山峰;再转到南面,视野豁然开朗,钱塘江水如练,曲折地自西面东流,南岸是一片广袤平坦的沃野。
张翥登六和塔诗写道:
江上浮屠快一登,望中烟岸是西兴。
目生沧海横流外,人立青冥最上层。
潮落远沙群下雁,树歌高壁独巢鹰。
百年等是豪华尽,怕听兴亡懒问僧。
陶在东撰有一联:
到此便含无尽意;
置身已在最高层。
郭嵩焘也撰有一联:
潮声过渚石;
暝色赴崖钟。
我又来到六和塔碑亭。见亭中立着一块巨大的碑,此碑是杭州保存最完整之一方御碑。亭的左边有僧智昙的铜像一尊,另一旁是放生池。
亭中有联4副,特录其中杨尚模撰书的楹联:
挟九区爽气,扬两浙风华,拍万古月轮,问他昔日宸翰,尚显得几多文采;
建百尺高亭,纳三春胜景,喜六和钟韵,为我名山事业,又播来一片佳音。
联末自署“江淮盹叟杨尚模九十又九撰并书”。百龄老人能自撰并书一副长联,确实难能可贵。宸翰,帝王的墨迹,指御碑。三春,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合称三春。此联用了8个数字,较为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