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高巍:“武吃”的魅力

作者:高巍   发表于:
浏览:186次    字数:1417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2篇,  月稿:0

  前几天,随电视台的朋友,去烤肉季饭庄拍摄一期宣传非遗的节目,因此有机会亲身体验了一把“武吃”的乐趣。

  “武”是相对于“文”。所谓文,就是我们日常在餐馆吃饭的正常状态。有的高级餐厅更讲究,说话的声音都很小,以免影响到别人。甚至还会放一点背景音乐,似有似无,来衬托“鸟鸣山更幽”的境界。

  所谓武,则与文相反,会粗犷、豪放一些,看上去更解气,抒情。烤肉的“武吃”,首先表现在方式上,众人围一火炉,内燃木炭,顶上有一铁炙子,供烤肉用。食客可自己操作,多少、火候均由自定。烤好后,放入碗中,蘸着佐料享用。这佐料也是口味自定,丰俭由人。讲究的要用专门的酱油,还要放点儿黄酒提味、放点儿白糖中和一下。简单的,就放点酱油,甚至只蘸盐。

  其次是形式,不是踏踏实实地坐着,而是站着,而且一条腿跨在板凳上,一手端着酒碗,一手翻动着筷子、夹肉、蘸佐料,酣畅淋漓,不亦乐乎。

  我们这次来,主要是采访烤肉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马师傅。马师傅三、四十岁,中等身材,回族,做烤肉已有16年的历史,是“武吃”的主厨。

  马师傅事先已生好了火,切好了肉,放好了佐料,只等闪光灯一亮,就开始操作。

  我和主持人作为食客也参与其中,并每人分到一条白毛巾,搭在肩上,以备不时擦汗用,干不干三分相。

  武吃烤肉的地方在餐厅的三楼,紧北头的一间小屋里。当中是一个大灶,灶堂里的木炭已经在燃烧,随时可以烤肉。屋子的北侧是一块巨大的玻璃,透过这扇玻璃,可以看到远处的钟楼,屹立在平房屋顶的簇拥当中,仿佛灰色波浪中的一面船帆,一幅老北京帝都的典型景象。

  马师傅见火候差不多了,就把一盘拌好佐料的羊肉片倒在炙子上,随着“嗤啦”的一声响,一股白烟儿冒起。马师傅不紧不慢地翻搅着,以便肉片都能平均受热,又别糊住。

  为了配合拍摄,马师傅还做了几个夸张的动作,用铲子和筷子挑起肉来,让肉片散开受热。然后撒一把切好的葱白,末了儿,再上点香菜,马上起锅、装盘。

  这就是如今的“武吃”之法,已成为烤肉季饭庄的招牌,并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那天中午,享用的不仅有马师傅亲手制作的烤肉,还有烤肉季的另几道特色菜,以及几款特色小吃。不仅满足了口福,也近距离地感受了一次国家级非遗的文化魅力。

  几天来,我一直在琢磨:为何做法并不复杂的一项技艺,能够产生那么大的社会影响,以至于成了什刹海畔的打卡网红之地?而且历久弥新,至今魅力不减,以至于由一个小摊儿,发展成了一座秀美的小楼,成为银锭桥畔一幅风景。

  烤肉,这一来自草原的吃食,一旦进入京城,便会受到雅化的包装打造,变得更讲究更有味儿,受到文人雅士和广大食客的欢迎。烤肉、涮肉,相对于红烧、焦熘等做法来说,相对比较简单,适合于游牧民族的生活。这些吃法被定都北京的满族统治者带到了北京,由于北京毕竟是大城市,是都城,所以源于草原的烤肉吃法也必须雅化,适当满足上层和文人雅士的做派。

  “武吃”既保存了大草原的粗犷、豪迈,又因融入室内,加以改善,在吃法上更讲究文雅一些。尤其是,“武吃”更适合朋友聚会,更惬意,更自然。因此“武吃”体现了几百年来北京城的历史变迁,更成为民族团结和谐的象征。同时,这种极具特色的吃法,又与什刹海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融合、交流、开放的京师文化的生动载体。也许,这还得算是文化的魅力吧?就因为如此,烤肉才成为国家级的非遗。

  2023年6月13日。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