羑河纪事三一九
小谷院里说史鉴
文生
尽管秋收很忙,老文他们还是抽出时间在一处小谷院里聊天。
老文:老明,你是教历史的,说说“以史为鉴”。
老明:“以史为鉴”是中国最传统的文化观念之一,但能做到的并不多。
老歪:是的。朝代轮回多。
老文:那么多王朝,开始都讲“以史为鉴”,然而都是有始无终。
老明:黑格尔认为,经验和历史告诉我们,各民族和各政府从未向历史学习。
老歪:“以史为鉴”的观念产生的很早。
老明:是的。诗经中就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说法。
老文:这样的说法历代都有。
老明:是的。周取代商后,认为殷人应该接受夏朝倾覆的教训,要认识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汉贾谊《过秦论》总结秦朝“兴也勃焉,亡也忽焉”时说:“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之师也。’”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唐初统治者以“亡隋”为戒鉴的意识成为君臣的共识。唐太宗:“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对唐太宗说:“以隋为鉴,则存亡治乱可得而知。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宋司马光编纂《通鉴》,是以“鉴于往事,资于治道”为宗旨。
老歪:不知周借鉴了什么。
老明:去过摘心台吧?说到商纣王,你想到什么?
老歪:宠信美女,残害忠良;肉池酒林,穷兵黩武。
老文:俺记着论语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老歪:就是因为他失了天下。
老明:对。有论者说,除了肉池酒林外,其它其实没有那么严重。
老文:肉池酒林也是因为要祭的神和先人实在太多。出兵是因为要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
老歪:周靠背后袭击灭了商,不把人家说那么坏,那来的正当性?
老文:周做了很多商鉴工作。
老明: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
老文:还有对帝的改造。
老明:是的。商朝崇帝,周人敬天。周克商后将“天”与“帝”一体化,称为天帝,作为至上神,在文化上确定了周代商的合法性,也使神处于天之下。
老文:周人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商人失德,自己有德,代商是有德代失德。
老歪:有德无德还不是看天下在谁手里?
老明:王朝末期人们心里认为本朝已失德,失德即失政,没有正当性了。
老歪:只有书呆子还不化。
老文:“以史为鉴”属老生常谈,常谈的东西意味做到不容易。
老明:是的。“以史为鉴”的目的在“资治”:借鉴往古的成功经验而恪守之、发扬之;汲取历史的教训,深思之、明辨之,采取措施避免同样或类似的悲剧发生。
老文:你刚才说黑格尔认为历史不可以为鉴。啥原因呢?
老明:黑格尔说:“每个时代都有它特殊的环境,都具有一种个别的情况,使它的举动行事,不得不全由自己来考虑、自己来解决。当重大事件纷乘交迫的时候,一般笼统的法则,毫无裨益。回忆过去的同样情形,也是徒劳无功的。”
老歪:很多王朝不能说没有“以史为鉴”。
老文:只限于王朝初期。
老明:“以史为鉴”在本质上是限制统治者与利益集团的欲望,而欲望只能靠极强的自律和外在的强力制约。传统统治者与利益集团为了利益,是不愿意自律和受到制约的,二、三代之后就置教训于不顾,一再重蹈覆辙。
老文:“以史为鉴”说的多,能做到的不多。
老明:黑格尔的“人们从不学习历史教训”指的是“各君主、各政治家、各民族国家”,意思是各国各族的权力控制者是不接受历史教训的。中国传统的“鉴史”目的在“资治”,对象是君主与统治集团,老百姓的“以史为鉴”是明里暗里评价君主与官吏做的事是有理还是无理,有道还是无道,有德还是无德。
老文:很多史鉴结论太宏观,其实并不能指导借鉴什么。
老明:这个,就看执政着如何面对现实了。
老歪:大多数执政者是政客,从自己的个人欲望和小集团利益出发。
老文:有时借鉴效果并不好,甚至后果十分严重。
老明:你说说。
老文:秦始皇并吞六国,鉴于周朝分封制造成的各地割据状态,改为郡县制,中央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实行严刑峻法;收缴和销毁民间所有武器;对六国的旧统治者或杀灭或强迫迁徙到首都,实施直接监视;以焚书扼杀思想;以精兵强将北御匈奴,似乎一切不利于统治的因素均被消除,然而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奋臂一呼,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苦秦已久的人们云集响应,强大的秦帝国很快就灭亡了。
老明:后人的评论呢?
老文:贾谊说,仁义不施、局势异也,
老歪:对长远有利的措施也不能一哄而上,不然就成苛政了,修长城、修直道当然重要,但也不能搞的太急。
老文:其实修皇陵、修阿房宫占用的资源更多。
老明:反抗秦暴政的原六国贵族势力也大。对六国贵族没有做好安抚工作,而是压强制他们,对他们来讲,反正没活路了,不如拼一把。
老文:三字经说,继绝世,举逸民。周初将商朝遗民安排好了,秦没有。
老歪:贵族再没落也比平民强,平民都过不下去了,只要有人揭竿而起,天下就会云集响应。
老文:说仁义太虚,说轻徭薄赋就使人明白多了,让苦于战争的秦人及六国人民休养生息。
老歪:汉高祖是郡县和封建混合,是借鉴了历史。
老明:其实借鉴历史是救一弊生一弊。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从自身“黄袍加身”及唐亡于藩镇割据的现实,搞了“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以“守内虚外”取代唐朝“守外虚内”;虽然消除了藩镇割据的威胁,但对边患就无力抵御,最终亡于外敌。
老文:其实,用对了人,宋朝还是能打仗的。
老明:但骨子里的东西导致其最终打不了胜仗。
老歪:“有史而不鉴”是常态。
老明:在中国历代王朝中,主动接受历史教训的王朝只是少数,如受史家称颂的周、汉、唐,也仅限于前两三代统治者。他们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亲眼目睹前王朝“忽喇喇似大厦倾”的覆亡过程,对“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教训有着真切感受。他们将统治理念与实践,化为所谓“祖训”,让后代践行。后代统治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过着锦衣玉食、宝马貂裘的优裕生活,他们没有“高祖”“太宗”那样的磨难经历,对历史教训没有深刻体验,也就不会执行“祖制”。就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了,也根本不借鉴。南宋偏安后,本应痛下决心,收复失地,振兴祖业,相反,仍然歌舞升平,醉生梦死,苟且偷安,得过且过。
鉴史面临要有现实条件。勾践失国而复国,靠的是“卧薪尝胆”,而夫差要效仿勾践的榜样时,却已经没有机会了。
鉴史不能盲目借鉴,消藩是消除地方坐大的办法,但建文帝消藩就没有成功。其实建文上台后根基并不稳定,面对现实又拉又打才中,那怕仿效推恩令也行。建文帝消藩太急了,手中又没有能打的军队,就这样还企图不分轻重一下子消藩。看看后来康熙如何消三藩就知道建文帝为什么不成功了。
老文:“以史为鉴”要克服的东西很多,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建文帝念亲情,使造反的朱棣实际上有了免死金牌,焉能不败?
老歪:狠、权、财、色?
老文:是的。
老歪:集最大的狠、拥最大的权、捞最大的财、贪最多的女人,是很多人的梦想。
老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流传最广的豪言壮语是:“人生最大的乐事莫过于战胜和杀尽敌人,夺取他们所拥有的一切,乘其骏马,纳其妻妾。”这位“有多少美女都想嫁他呀”的草原霸主将人性的欲望赤裸裸地袒露在世人面前。在人性欲望上,普通百姓与帝王将相没有不同,只不过帝王将相由于权势在握,实现欲望是轻而易举的,老百姓温饱还做不到,只能想想而已。
老歪:很多老百姓就是饿肚子,也会这样想。
三人大笑。
老歪:不是么?
老文:是是。
老明:关键还是能克服人性。汉高祖刘邦攻下咸阳后,一度想声色犬马,但大臣一说,就改正了。对比之下,洪秀全不过是偏安一方,就搞的不象话了。
老文:魏征谏唐太宗说:“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存亡之所在,在节嗜欲,省游畋,息靡丽,罢不急,慎偏听,近忠厚,远便佞而已。”
老歪:仅仅呼吁统治者“以史为鉴”,最终结局是:眼睁睁看着掌权者肆无忌惮,任性妄为。
老文: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老明:现在还有君主制国家,这些君主的权、财、色都受到限制。
老文:虚君。
老歪:有实权的君主也如此。
老明:主要是法律规范了这些人。
老歪:现实中,只要有一点小权,权、财、色集于一身的大有人在。
老歪:人性之恶,就是有了点小权就最大程度地难为人。
老文: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老歪:难。
老明:这是小谷院,老辈人一度沉醉于考据,对古典文本进行正本清源,也对明代失政的历史总结。
老歪:历代文人的结论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将悲剧的主因算到女人身上,还不如归到不讲仁义上。
老明:是曲说,不直说,
老文:先辈的考据结果呢?
老明:回归孔孟。
老歪:礼法社会?
老歪:也就是等级制,对权、财、色进行规范,越级就杀头。
老明:以前可以这样。现在不中了,要按法规处理。
老文:礼法古典含义是以礼为法。
老歪:到后来还不是礼崩乐坏。
老明:要借鉴历史经验,充实新内容,礼和法结合。
老歪:权财色三者结合是社会不发展的产物,社会发达了,三者就容易分开了。
老明:以史为鉴第一是永远在反腐败的路上,不反腐啥史也借鉴不上。
老歪:要打造贪腐不划算的氛围。官员一旦有钱财和作风问题就不能用了。
老文:人性是靠不住的,法制观念、技术进步,大数据及媒体要有作为。
老歪:就到这吧,我想了解一下当下现实世界应借鉴中外历史。
羑河纪事系列均为原创
2023年9月30日写
2024年5月16日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