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闻喜裴柏村,
声名远扬举世闻。
盛言天下无二裴,
五湖四海皆有亲。
宰相将军百余位,
三千余人入七品。
风水助人运气好,
世代育出好子孙。
中国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灿若星辰。常言道,山东出相,山西出将。山西,不仅出将,也出名相,尤其是闻喜县,是著名的宰相之乡。
山西,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在山西闻喜县,隐藏着一个令人惊叹的村庄——裴柏村。
裴柏村,一个古老而神奇的村庄,以其不可思议的历史传承,成为中国宰相村的代名词。世代传承的家风、严格的家规家训家教,以及独特的山水风水,使得这个小村庄在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
裴柏村的传奇故事,不仅是一个村庄的荣耀,更是中国文化传统和家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裴柏村裴氏始祖,系秦国始祖赢非子之后,裴氏兴起于秦汉,历代人才辈出,是河东的名门望族,先后出过59位宰相,还有59位大将军,其余官职,不计其数,享有“中国宰相第一村”的美誉。
特别是在唐代,素有“无裴不成唐”的说法,先后有34人入朝拜相,代表人物有裴度,是三朝元老,中兴名臣,在平定淮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曾赞誉:“裴氏家族千年荣显,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家族。”
我们结束了大槐树下的“寻根之旅”,驱车前来裴柏村探访。
走进裴柏村景区,文化广场上有道数十米长的文化墙,一边写着“宰相村”,另一边写着“天下无二裴”,气势非凡,由著名书法家董寿平书写,中间书写着顾炎武的《裴村记》。
广场的北边高台上,矗立着裴晋公祠,与其相对的西南方向是村里的小学宰相学校。据介绍,如今的宰相学校所在地,是当年的裴氏宗祠所在地。碑文记载,唐代先祖最早建立了裴氏宗祠。名相裴度去世后,朝廷在他的家乡建立了裴晋公祠,以示纪念。
清代雍正年间,由于裴氏宗祠年久失修,已经无法修缮,裴氏后人便把它迁到了现在的地方,与裴晋公祠合二为一。裴晋公祠前面摆放的是裴度的塑像,后面则是裴家列祖列宗的牌位。
想要进入裴晋公祠,需要登上59级台阶。这59个台阶寓意这里出了59个宰相和59个大将军,表达了裴氏后人对先祖的敬仰。祠堂坐北朝南,站在祠堂大门前,向南望去,开阔而雄伟。
裴柏村,三面环山,坐落在金鸡岭、凤岭等九座土岭怀抱中。群岭巍峨,紫霞萦绕。传说吸纳了帝都长安及终南山的“王气”和“仙气”,注定要出经天纬地、治国安邦之雄才。
时间关系,我们只能走马观花般瞻仰了裴晋公祠,对裴氏家族有了粗略的了解。但其作为三晋望族所开创的灿烂家族文化,如巨大的流星划过历史的天际,璀璨光芒足以使后世所有达官显贵自叹弗如、文人墨客顶礼膜拜、布衣平民高山仰止。
裴氏起自周、秦,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中华大地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裴氏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贡献,卓著功绩不胜枚举。
翻开裴氏族谱,进入唐朝时期,那上面写下的一些名字,不乏皇亲贵胄、达官显贵,更令人炫目的是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赫赫盛名的文豪巨匠,皆与裴家或是姻亲,或是好友,组成了复杂的封建裙带关系。
不信,你瞧瞧:裴度的妻子韩琼英有个弟弟叫韩愈;白居易与裴度曾为邻居又是至交;刘禹锡与裴度交往也非一般;裴冕有个孙女婿名叫杜牧;裴迪有个妹妹,嫁给了王维;裴氏有个外甥名叫王勃;柳宗元有个姐姐嫁给了裴家……
古人云,“朝里有人好做官。”裴氏并不否认联姻、世袭所结成的封建裙带关系,给裴氏人物显露头角带来了优越条件,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裴氏家族之所以能够辉煌千年,与其家族文化、家风传承密不可分。
裴氏家风的主要特征为:“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他们重视教育,鼓励子孙勤奋学习,提倡德业并举、廉洁自律。一个家族的家风,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裴氏家风早在魏晋便初步形成,历代裴氏后裔皆遵循祖训,身体力行。
裴家在历史上杰出人才济济,对国家社会各方面贡献良多。这里仅举几位最杰出的代表性人物。隋代法律学家裴政,受命制定《开皇律》,为后世立法奠定了规范格式。明代大思想家王夫之高度评价:“今之律,其大略皆隋裴政之所也”。
隋、唐名臣裴矩,编撰《西域图记》3卷,标出敦煌到达地中海的3条大道,其中中道和南道,即为历史上的“丝绸之路”。
一代贤相裴度,毕生致力于维护中央集权。在平定淮西吴元济叛乱中,力挽狂澜。诗文大家柳宗元、白居易等都曾撰文颂扬。
裴氏碑苑由著名文学家韩愈撰文,清代军机大臣祁隽藻重书的《平淮西碑》,共刻四石,气势磅礴,被称为“三绝碑”。
裴柏村是一个举世无双的奇迹,它只有不到千户人家,却在2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118位宰相和大将军。
在裴氏名人纪念馆里,我还看到了当代几位高级将领:他们分别是:裴昌会,裴周玉,裴九洲,裴怀亮,其功绩光辉灿烂。
裴柏村的故事,给我们以启迪:家国情怀和道德规范,能为一个民族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它使一个家族、一个国家拥有连绵发展的活力。仰望名相裴度的塑像,一股感慨涌上心头。
裴柏村,这样一个千户小村庄,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一大奇迹,真可谓伟大。这个村庄的故事,令人深感骄傲,也让我们对家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024.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