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趣事

辞赋之传统与现实意涵

作者:平时   发表于:
浏览:86次    字数:1611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90篇,  月稿:0

  辞赋之传统,蕴含着中华辞赋之世代相传的文化因素与社会因素,以及带有某些形式上的文学流变,与符合时代所要求的深刻意涵融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包括辞赋创作习惯,辞赋之品德,辞赋之思想,辞赋之风格技巧以及辞赋文化意蕴和辞赋史等等具有中华非物质文化元素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精神财富。

  在现代人的文学创作活动中,较少有人使用辞赋的形式来表达某些事物,或者表述某种心理感受。因为这种文体的特点只适用于文言文的行文风格;如果作者想用现代白话文来写辞赋,结果必然是一篇散文,且辞赋所具有的或二、三字,或四、五,六字、七、八、九字,以及十一至十四等等带有骈文格式与对偶句的“似歌而不媚,拒诽而隐讽。含怨而词不怒,文奇而意不悚。求音韵之华美,谋和谐而中庸”的书写形式,就无法表现出来,且早前的辞赋,并不如格律诗那般的一定要遵从某些格式。比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开头一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为:4、4、12字。而苏轼所作的后赤壁赋开头的一句:“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为:6、4、5字。所以,这种文体本应属于无规律可言,可是后世的作辞赋者,却依然依样画瓢,将其不成格式的格式奉为圭臬,依其文体手法为模板。

  其实早期的辞赋应该属于自由体,但现代人们写此文体的出发点,就在于延续名人效应,大家也就只能随俗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辞赋,就如那些(词牌名),大多数是依据某个时代的名人创作的作品为模型,后世人照葫芦画酒疙瘩,弄出来的一种带有局限性的模仿文。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倒是有值得尊重的传承;只是如果硬要套其格式模仿赋辞,就大可不必劳心劳力了。因为这种文体除了能在某些场合应应景,或者作为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的名人,为了达到某种应景目的,将辞赋显示在某些建筑物,或某些具有招牌效应的地方以外,平常之人几乎一般不会去了解,或者刻意去解读这些文字。

  所以,历史上许多将其定性为装门面的文体。当然,辞赋,包括所有的诗词歌赋,既然现在将其列为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的过程中,其内在与外在的表现形式肯定是套一个固有模式,自然没人愿意更改。从某种积极意义上来说,如果这些文体被后世人随意更改变化,传统与传承也就失去了积极的意义。辞赋的传统具体指的是哪些方面,从古代人留下的作品来看,主要就是写作特色写作方法的精粹。如汉赋、骈赋、律赋、文赋、散赋、杂赋等等传统作品,其写作手法既有内在规律和表达形式,也有这种古老文体所肩负的社会使命。辞赋之雅,在于愁也,却含而不露。如上所述,中国辞赋,在于愁之辞,不及赋也,也只适宜于之乎者也的文言文。如果换用现代语言,那就失去其特殊的基石作用。用现代语言来套用传统辞赋的形式,新的语言方式很难表达赋人的心境,只有这些才是所谓的辞赋传统。中国现阶段所适用于现实的新辞赋,是否酒存在着我们还应该继承传统,和如何继承传统的问题,其实也无须给出答案。所有的想写一写这种文体者,大多数就是延续传统,没人想自倒招牌;因为那样无异于被人瞧不起,被不入流,或者被认为浅薄。什么赋界、赋人、赋风、赋论、赋品、赋记、赋话等等当代辞赋文化,根本就不容许有人颠覆传统。辞赋从《楚辞》开端,其间经历过许多不同时代的社会变迁,但留下来的传统辞赋的语言节奏和音韵,总离不开对偶与对称。人们认为现代辞赋也有所革新,只是历史上还没有谁敢于否定中华文化里固有的文化精髓。辞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结尾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带有秦风汉曲的辞赋,是唐宋八大家推崇的古赋。如果用白话文写成现代文赋,就只能属于散体赋。中华辞赋里所带有的秦风汉曲、魏晋风骨、韩柳文蕴、桐城遗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一边继承着传统,一边又创作出为当代人所能接受的辞赋,为传承,也为适应当代对于辞赋的需求,而成为最伟大的实践者,这些人就在你们和我们中间,只是你自己并没有发现而已。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辞赋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校园趣事

查看更多校园趣事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