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群山环雾,美如仙境,朝阳从平里河对岸照过来,把金光洒满了整个世界。省道312线像一条青色的巨龙,穿梭在平塘县的云山雾绕之间。沙坪垭口摩崖石刻巍然怂立,映着金光,更显威严。略过小亭,沿着小径拾阶而上,晨风徐徐,即便在盛夏时节,也颇感微冷。抬头望去,左侧石壁上的钎痕炮眼横七竖八,有深有浅,形状各异,尽管历经岁月风雨,却更显沧桑,透着历史的坚硬。
径直走到摩崖石刻下面,仔细端详这几句豪迈歌词,抚摸着那些钎痕炮眼,修建“册三公路”时艰辛壮阔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烈日酷暑,灰尘满天,山谷里,脚印纵横,钢钎与大锤碰撞发出尖锐的声音,被压弯的扁担唧呀直叫。在场的人汗流浃背,灰头土脸,在深不见底的悬崖峭壁上,架着简陋的修路设施,有人在悬索在绝壁上凿炮眼,有人站在棱角上运石头,随时可能跌下山崖,一眼望去,十分艰险。但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在专注着自己的工作,完全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顾及安全,高昂雄健的战歌声一浪高过一浪:“筑路意志坚,扛起大道上青天,踏碎了云朵,踢到了山尖,不管车马来多快,总在我后边……”。
1958年8月,位于平塘县沙坪垭口的要塞工程喉破,“册三”公路平塘县境内全线通车,这是平塘县第一条建制最完整,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公路。这是多么艰辛的历程?又是多么伟大的壮举?是什么力量,让原贵州省交通厅公路总局第一处第四工程队的建设者们,把生死置之度外,仅凭一身热血,徒手拼搏,日夜鏖战,用“石牛”、钢钎、大锤、洋镐、撮箕、手推车这些简陋的工具,建成了这个艰巨工程?
为了寻找答案,我们走访了几个平里河周边的老年人,老人回忆起两则英雄故事,让我倍受感动:在建平塘上梭大桥时,有个技术员名叫申开明,他特别尽责,全天坚守在桥墩上指挥施工,只要施工工人在,他就一定在,不分昼夜,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在大桥合龙施工现场视察施工质量时因站立不稳,不慎坠落,壮烈牺牲。不久后,纪念申开明的山歌在民间四处传唱:“平塘大桥宽又平,过桥想起申开明,不怕困难和危险,牺牲自己为人民……”。另一则故事:在修建平里河大桥时,平塘县政府组织了8个乡镇的1800多个劳工,硬是凭着简单的柴叉,不分昼夜地扛,将170多吨水泥从平塘县城运到50公里开外的平里河工地,当时场面之壮观,气势之恢弘,可想而知。
听了这两则故事,我沉默良久,稍稍得出了些结论:技术员申开明是普通公路人的一员,也是公路先辈的缩影。在他身上,折射出公路先辈们鞠躬尽瘁、干当路石的职业操守。这样的职业操守,是筑路人意志的体现,是对公路事业发展的深深热爱,更是公路先辈们不惜奋进的力量源泉。而实际上,不管是申开明还是修建平里河大桥的1800多名劳工,他们都来自于人民群众,同时也是最朴素、最前线的公路人,因此,公路先辈们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也为了自己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甘当路石,抛头颅、洒热血,完成了彪炳史册的艰苦伟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册三精神力量,实际上是人民的力量。有强大的人民力量支撑,就能把大道扛上天。乘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东风、高插五星红旗,定然能踏碎云朵,踢到山尖,把所有车马都甩在后边。
“册三”筑路歌里有豪情意志,也有力量和速度。这是一种公路人特有的精神力量,是带有浪漫英雄主义色彩的文化烙印,也是公路人强大合力的重要体现形式,更是都匀公路人引以为豪的文化自信和自豪。
这样的力量一旦形成,便具有无穷无尽的威力,从那时候开始,公路的质量和等级就在持续不断地提升。在都匀公路人的建设下,2002年,“册三”公路由泥结碎石路面升级到四级公路;2015年,“册三”公路等级升级为二级公路。“册三”公路的名称也先后更名为册山线、S307线独山至册亨、S312线荔波至八渡、G552线荔波至安龙等。“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公路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而“册三”精神力量却一直激励着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阔步前进。
沿着太阳升起的方向,省道312线蜿蜒伸展,远处,我看到了平塘特大桥、天眼,还有铺满康庄大道的美好的明天……
(编辑:黔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