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信息

忆马老 | 追思!马识途:要使这个花园长盛不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四川作家网   发表于:
浏览:23次    字数:2641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 72647 篇,  月稿: 7904

1.jpg

  3月28日晚,长期支持并推动巴金文学院事业发展的首任院长马识途去世,享年109岁。

2.jpg

  马识途本名马千木,生于四川忠县(今重庆忠县)。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从事中共地下党革命活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党的组织工作。1941年到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学习,1945年毕业。历任鄂西特委书记,川康特委副书记,四川省建设厅厅长,四川省建委主任,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党委书记,西南局及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四川省人大副主任,全国第六、七届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理事、顾问、名誉委员等。

  马识途先生是文学界的“常青树”。他于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196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清江壮歌》《夜谭十记》《巴蜀女杰》《魔窟十年》《沧桑十年》等,长篇纪实文学《在地下》,中篇小说《三战华园》《丹心》,短篇小说集《找红军》《马识途讽刺小说集》等作品。马识途先生艺术创造力极为充沛,年逾百岁依然笔耕不辍,近年来陆续出版《夜谭续记》《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等新作。他的身上融合了革命者的坚定、刚毅与文学家的热情、活力。他的一生是求知求真的一生,在漫长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努力追求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在中国当代文坛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学风格。

3.jpg

  ▲一次回归:

  马老与文学、与巴金文学院的缘分注定

  马老第一次正式发表小说作品《老三姐》时已经40多岁了,相比起文坛上太多年少成名的作家,马老算得上是大器晚成。

  是他与文学没有缘分吗?不是的。早在1935年,马老还在读中学时,就在叶圣陶主编的《中学生》上发表了文章《万县》,文章视野开阔、文笔老道。1939年,与刘惠馨结婚时,两人合写了一首兼具柔情和风骨的革命抒情诗:“我们结婚了,/在一间阴湿的破屋里,/桐油灯代替喜烛在辉映。/我们找到了主婚的人,/却不是我们的父亲和母亲,/而是我们生死相许的‘爱情’。/我们也找到了证婚人,/可不是亲戚或社会名人,/而是我们遭遇的‘艰辛’……”1941年,马老考上西南联大后,还写了很多的诗歌、小说等,其中包括一首1500行的长诗《路》、长篇小说《第一年》等……可以说,马老本就该是个文人。

  那又是什么推迟了他成为正式作家的生涯呢?原来,在《万县》发表后,马老得到了足以抵当时一个月伙食费的稿费,但他拒绝了老师“继续写下去”的建议和鼓励,因为他的理想是“工业救国”。后来,参加革命后,他说:“……为了安全,甚至写的片纸只字也不能保留。我从此封笔,与文学绝缘了。”1941年,马老考入西南联大,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作品,但因工作需要,大多作品都未公开发表,甚至被付之一炬。面对那些文字燃烧的火光,他再一次下决心与文学告别。

  然而这“告别”并非终结。在与文学断断续续的缘分中,1959年,时任《四川文学》主编的沙汀找到马老,请他写一篇革命回忆录性质的小说。仍抱有文学情怀的马老便创作了一篇名为《老三姐》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四川文学》1960年第5期,后被《人民文学》转载。之后,他又写出了《找红军》《小交通员》《接关系》等作品并陆续发表。1960年,马老找到了失散20年的女儿吴翠兰,以此完成了长篇小说《清江壮歌》。106岁时,他还出版了《夜谭续记》……

  可以说,马老与文学的缘分早已扎根在他澎湃的生命中,只待合适的时机去结出理想的硕果。

  1983年,四川作协文学院成立(1993年更名为巴金文学院),主要职能职责是“培养文学人才,繁荣四川文学创作”。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注定,又或许是马老本该就和“文学”、和培养文学人才的“文学院”在一起,马老成为文学院第一任院长。马识途,这位充满着文学热情,有着经久不衰创作生命力的作家,最终回归到文学的怀抱。

4.jpg

  ▲薪火相传:

  培育文学新人,首倡“文学新苗工程”

  马老的创作生命近90年,他就像一棵树蓬勃生长,用繁茂的枝叶为文学新人指路前进、遮风挡雨,传递着生生不息的热情与力量。

  马老深知,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注入,2002年,他首倡“文学新苗工程”,旨在发现文学新苗、培养文学新秀,加强青年作家队伍的建设。他希望通过这一工程,能够发掘更多有潜力、有才华的文学新人,并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学习平台。在“文学新苗工程”中,马老不仅亲自参与新苗的选拔和培养工作,还积极邀请其他知名作家和文学专家共同参与,共同为文学新人的成长提供指导和支持。他鼓励新人们勇于创作、敢于表达,同时也不断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希望他们能够用文学的力量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作出贡献。在马老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文学新人通过这个平台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他们的作品也逐渐在文学界崭露头角。

5.jpg

  2003年,是巴金文学院成立20周年,马老写下一篇题为《巴金文学院是有大希望的》的文章,他写道:

  这是四川的一个文学园地积二十年之久的开拓、耕耘、种植、培育直到收获的全过程的概略记录。

  它记录了四川有一群能耐寂寞的耕耘者,在天府之国的文学沃土里,不辞辛苦,开垦耕耘,播种育苗,终于盼来了金秋的丰收。它记录了一大批文学青年,在润物无声的雨露中,抽枝展叶,茁壮成长,用自己特有的绰约风姿,给世界增添一片靓丽的色彩,给人们带去生活的希望和活力,带去心灵的欣喜和安慰。

  就是这批人在神圣的缪斯殿堂里,献上了光彩照人的艺术珍品,作为人民的精神遗产,流芳千古。

  就是这批人在简陋的物质条件下,抱成一团,甘苦与共,教学相长,共同构建一个小小的文学花园,一个青年作家的摇篮,培育出在四川出色当行的创作群体,在全国崭露头角。

  还是这批人知道,要使这个花园长盛不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们并且知道,天府之国这片文学沃土,曾经生长出许多名传千古的文学家和诗人,直到现代,也还出现了郭沫若、巴金、阳翰笙、李劼人、沙汀、艾芜这样海内外知名的作家,要想跟上他们的脚步,还要作非凡的努力。

  ……

  巴金文学院是大有希望的。

6.jpg

  岁月曾着风雨,更待满树繁花。在巴金文学院成立40余年的今天,文学硕果挂满枝头,然而马识途老院长却离我们而去了。我们不会忘记老院长说过的话:“要使这个花园长盛不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7.jpg

8.jpg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站内信息

查看更多站内信息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