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报道

大姑娘《沪上烟火》: 展开温情的上海都市生活风情画卷

作者:中国作家网   发表于:
浏览:90次    字数:1600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 80843 篇,  月稿: 7938

  6月12日,由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上海市作家协会和豆瓣阅读主办的大姑娘《沪上烟火》作品研讨会在线上召开。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马文运,豆瓣阅读总经理戴钦,以及欧阳友权、夏烈、刘卫国、李林荣、行超、陈立群、李昕、闫海田、李伶思、王鑫、刘骏、江秀廷、蔡悦、于经纬、小刀、琦之、杨帆等评论家、编辑、读者和网络作家等30余人参加。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副主任朱钢主持研讨会。

  《沪上烟火》是一部反映当代上海城市生活的现实题材小说,以独特的方言表达,舒缓的节奏把控,将石库门同福里弄堂的生活细节娓娓道来,生动展现出时代变迁下大城市中的小日子,塑造出烟火缭绕的众生百态,带领读者感受上个世纪80年代普通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与生存境况。

  何弘表示,大姑娘的《沪上烟火》具有标志性意义,能给网络文学创作带来有益启示。该作品显示出网络文学创作三个向度的变化:一是从模式化向个性化转变,《沪上烟火》让日常生活进入书写,对时代进行个人化、个性化的表达,而非概念化、空洞化的书写;二是从类型化向风格化转变,作品大量使用上海方言和短句,改变了网络文学语言相对粗粝的状态,实现了创作的风格化,体现了网络文学的新变;三是从市场化向精品化转变,对生活有深入的认识和思考,提高了作品品质。《沪上烟火》让大家看到了网络文学创作更多的可能性,显示了网络文学发展的良好趋势。

  与会专家认为,《沪上烟火》在叙事和人物塑造方面有着突出的特点。叙事方面,作者采用“本色叙事”和“平视审美”的方法,将小说中发生的亲情与爱情、奋斗与创业、梦想与抗争,以生活本来的面目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眼前。面对芸芸众生的市井生活,作者没有俯视,没有仰视,没有渲染和夸张,而是以平静的笔触,平视地走进生活的深处,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细刻画出生活皱褶里的生存本相与喜怒哀乐,既具真实性和历史感,又能接地气,描绘出一幅幅沪上烟火风俗画和群像图。人物塑造方面,作者善于在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交汇中塑造人物,让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从各自的命运遭际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与此同时,作者让故事中的各个人物和情节现场的各路角色都开口说话,不但作为人物语言,而且也作为叙述语言来推进故事,有意无意地复兴了用人物话语作为主导性的叙事方式的古老传统。

  就现实题材创作的突破性而言,作为一部别具风情的年代文,《沪上烟火》的真写性写作,是网络小说现实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某种程度上而言,《沪上烟火》正在试图摆脱对“穿越”“重生”“女配”“打脸”等爽文系统的过度依赖,而是以“扑面而来的生活事件”“无数描写生动的细节”这样的特征,开辟一种新的样态。小说淡化了对“故事”与“爽感”的制造,沉浸在对上海弄堂里巷与黄河路上各种繁华“空间”的辉煌“呈现”之中,将温暖现实主义践行到底,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充满温情的上海。

  此外,《沪上烟火》在语言表达上具有鲜明的“沪语”风格,善于用上海式的表达方式写上海人的烟火人生。一是惯用韵味短句,可谓沪语叨叨,凿凿有声;二是广泛使用上海俚语,读起来让人感到真实而余味悠长。作者还特意在很多章节之后,以“备注”的形式标明其中沪语的语义、用法,减少非沪语读者的阅读障碍。继《繁花》之后,《沪上烟火》再次证实了方言对于生活史、城市风情的全息鲜活的表现力。

  在总结中,朱钢表示,讲述普通人的生动故事,以普通人的生活映射社会变迁和时代风貌,既是网络文学的明显优势,又需要网络文学深耕细作。《沪上烟火》注重在浓郁的烟火气中呈现人情世俗,借鉴了中国传统世情小说的叙述策略和“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的故事意旨,使年代文较好地实现了文学性的历史价值。网络文学当以“写出我们自己的故事”为创作理想之一,拓展网络文学的内在容量,丰富网络文学的叙述手法,使网络文学更好地成为生活的观察者与讲述者。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专访报道

查看更多专访报道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