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省作协坚定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统揽,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讲好四川故事传播好四川声音,奋力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巴蜀新篇章。近日,四川省作协将相继举办2023年度重点精品助推工程系列活动,集中展现四川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的富有时代特色,开拓现实疆域、探掘人性情怀的文学佳作。
12月3日,由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办,《当代文坛》杂志社承办的龚静染长篇小说《斑鸠落地》研讨会、杨献平散文集《故乡慢慢明亮》研讨会分别在四川省文联四楼会议室举行。
龚静染《斑鸠落地》:再现盐业历史画卷 以地方通达中国通达历史
龚静染长篇小说《斑鸠落地》研讨会由四川省作协副主席伍立杨主持。《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宋嵩,重庆出版集团科技分社社长、总编辑吴向阳,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蒋蓝、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向以鲜、《青年作家》副主编卢一萍、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教授周冰、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谭光辉、星星诗刊副主编童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艾莲、成都锦城学院教授谢天开、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周珉佳逐一点评,从小说创作风格、作品历史背景、人事塑造、故事叙事、时代主题、四川盐业的发展历史、小说的地方性与通达中国的关联等多方面、多角度探讨了小说的主题与立意,展现小说作品的时代性与深刻性。
龚静染的新作《斑鸠落地》以民国抗战时期盐业督办缪剑霜在茶馆听老人讲述怀家三代盐商怀荣三、怀穆春、怀如望的创业、守业、再创业的传奇故事为线索,再现了恢宏的历史画卷,表现了四川井盐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
周冰认为,作者巧妙地将民间传奇与宏大叙事相结合,融知识性、传奇性、历史性于一炉,小说既有大历史,朝代的更替,也有小历史,怀家的兴衰,更有小历史中个人的命运,从而以“万花筒式”的叙述,将地方与中国勾连,将地方作为通达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发现了一种现代性,从而使小说走向了一种深刻。
周冰表示,龚静染已创作多部作品,《桥滩记》聚焦抗战下的盐业小镇五通桥,《河山有灵》呈现岷江流域、峨眉山麓人文地理,《西迁东还》则关注抗战后方人物流寓史,而《昨日的边城》则以“非虚构”的方式,截取马边四百余年以来若干大事件,钩沉在时代中被尘封的人物,从明朝万历十七年马边建城写到1950年,展现了边疆小城数百年历史的立体画面栩栩如生地展开。如果要对龚静染的写作做一个定位的话,他认为,应该是《桥滩记》与《昨日的边城》的结合,三实七虚,虚虚实实,在虚实中,以地方通达中国,以地方通达历史。
谭光辉指出,《斑鸠落地》一书汇聚了多个主题,比如民族资本的命运走向、大国工匠精神的继承和发扬、科技强国与非遗保护之间的矛盾、国家政治与工业发展之关系、家族内部命运共同体如何建构、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等。小说主题切合时代需要,再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彰显出了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里的各种美德。
从《故乡慢慢明亮》看杨献平写作的自我追求与独特性
杨献平散文集《故乡慢慢明亮》研讨会由省作协副主席蒋蓝主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教授李林荣、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四川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白浩、四川文学文新学院教授唐小林、成都大学文新学院教授罗文军、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教授张德明、绵阳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冯源、西华大学文新学院教授王学东,以及资深媒体人、作家李银昭,出版人、作家庞惊涛,作家张生全、王甜等人,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对杨献平的散文创作特色、文学地理、故乡写作等课题进行了多角度研讨和分析。
丛治辰将杨献平的写作归纳为“下沉式写作”,“作者的身心下沉到基层的普通生活中,作者的语言下沉到日常的生活中。在我看来,作为散文家的杨献平,对人的关注,比很多小说家的关注都更真切。”
李林荣认为,《故乡慢慢明亮》如实直击生活本相,让明暗美丑各方面如其所是地呈现出来,其实才算是真正站到了能够回望故乡的精神方位。
白浩特别注意到杨献平散文的文风特点,“他善于使用长短句,尤其是短句很多。文风质朴、语势干练,笔画清晰有凹凸感,质地像版画一样。”白浩将杨献平这种锻造金属式的语言质地,称为“硬质散文。”
冯源指出,杨献平对故乡的情感有一个起伏曲线:从怨怼到和解再到谱写一首赞美诗。
作家杨献平说,“我不觉得自己是一个有大才华的作家,我非常清楚这一点。我就是一个对生活有所感并愿意进行记录的写作爱好者。但我也有自己的追求,那就是我的写作要与流行的写作有所区别,不能写成套路,不能写得油滑,努力让自己的写作能有自己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