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报道

银月光华《大国蓝途》:展现中国水下机器人发展的恢宏历程

作者:中国作家网   发表于:
浏览:31次    字数:4134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 80076 篇,  月稿: 7672

  《大国蓝途》是银月光华的最新现实题材网络小说,紧密结合机器人研究与时代发展的主线,以个体观照现实,以强烈的历史真实感营造出恢宏的新时代气象。近日,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组织专家对该作进行研讨,本报特刊发部分与会者的发言,共同探讨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与艺术价值。

  ——编 者

  何 弘(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该词迅速成为一个热词。“新质生产力”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出“新质生产力”充分说明了中央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大国蓝途》写水下机器人的发展和科技创新,表现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展现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巨大成果,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意义非凡。其次,该作品以中国水下机器人研究发展创新的历程为切入点,很好地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成就,具有一定的宽度和深度,扎实的书写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不可逆转。此外,《大国蓝途》不仅对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进行了很好的呈现,更重要的在于塑造科学家群像、讴歌科学家精神。文学作品最重要的还是对人的书写,这部作品对人物的描写真实生动,尤其是对几代科学家和先进党员的塑造,把人物写好和写活了,彰显出人物的精神气象。

  朱 钢(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副主任):

  《大国蓝途》以水下机器人的研制开发为切入点和叙述线,在中国机器人发展史上树立起中国科学家和知识分子的鲜明形象。三代科学家性情各异,历经不同人生之路,但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与信念,就是以自己的才华报效祖国,以自己的情怀和热血加快中国机器人的发展与成熟。小说将人物的生活与工作、个人成长与事业进步集于统一叙述中,在普通生活细节中传递人物的高风亮节和英雄气概,读来真切可信,让人共情。作为书写重要行业的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作品,《大国蓝途》最具特点之处在于,以近景、中景和远景的多重性叙述叠加,构建了气势恢宏的人物现场和时代变迁、历史与现实交互性的大图景。《大国蓝途》将高深的技术化为文学叙述的亲和话语,在宏大的历史进程中俯瞰新时代的广阔蓝图,凝视闪亮的足迹,让英雄回到凡间,体现了新时代网络文学创作回到生活现场、回到人物身边的真诚用心和文学智慧。

  周志雄(安徽大学教授):

  《大国蓝途》是一部极具现实意义的小说,作品以邹文林、康承业、谢向明、谢贝迪等几代中国科学家的故事,生动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水下机器人研发艰难而光辉的历程,歌颂了我国科研工作者勇于担当、迎难而上、积极开拓的精神风貌。作者写作态度严谨,对我国水下机器人行业发展有深入的了解,描写了从拨乱反正到机器人研发项目上马,从对外交流到引进技术,从人才培养到自主研发、积极创新的全过程,相关专业知识的介绍开阔了读者的眼界,是一部书写行业题材的“硬核”小说。小说格局宏大,直面大时代,各大历史事件贯穿其中。作者积极回应时代的要求,将人物命运融入时代变革之中,这是一群有梦想、有担当、有闯劲的人的故事,作品中流淌着一股青春的激情,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是一部鼓舞人心的作品。在真实行业现实的基础上,作品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以网络小说的手法讲述中国时代故事,塑造了可信可爱可敬的时代弄潮儿的群像。作者善于运用人物衬托手法,同是一代人,康承业有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左红升蝇营狗苟政治投机,谢向明洒脱不羁富有才华,关鹏个性高傲不断受挫,冷蒙雨充满正气,印思懿投机钻营……康成业、谢向明、谢贝迪三代科学家的精神气质又有很大的不同,人物形象极具个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小说富有人文情怀,有生活气息,场景对话很生动,有扎实的生活基础。小说的不足之处是矛盾冲突显得有点简单,心理描写不够细腻,转折过渡有一些生硬之处。

  许道军(上海大学教授):

  《大国蓝途》是一个价值导向有力度、主题有深度、艺术上有探索的小说,尤其是写出了百年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力图改变现状、奋起直追、心系祖国的深情以及中国科研事业蒸蒸日上、弯道超车、比肩顶尖强国、盎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豪情,富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这种情感的递进没有独立于情节之外,与小说的情节推进与主题的深入保持着高度融合,实现了结构之技与结构之道的同构。这种写作技巧上的探索与精雕细凿,显示了年轻作者的才华,以及新一代网络作家在主题化与经典化写作过程中的双向深入。这部小说视野开阔,格局宏伟,知识密集,见识深刻。人物刻画点线面结合,主次、层次秩序井然,重点突出,人物性格鲜明迥异,家国情怀一脉相承。小说结构富有特色,情节的推进、情感的推进与主题逐层深入保持了高度统一,三者互为照应,联动发展,相得益彰。在与技术层面相对的“道”的层面或者说象征层面上,《大国蓝途》的情节推进、人物的成长与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始终保持了同步,如同大河向东、万川归海,最初它是涓涓细流,随后奔腾激越,最后波澜壮阔、海阔天空。有趣的是,小说的核心意象恰恰是“水下机器人”和“深海”,走向深海是小说的情节指向,也是小说的主题深度。它们在象征层面似乎想说:人物事件即历史事件,人物命运即国家命运,事件发展轨迹即天道运行。

  杨 早(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我曾经对网络文学有过一个预言:网络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对我们已有的文学传统的借鉴和融合。《大国蓝途》中,作者把机器人的发展融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大潮和世界历史的巨变格局中去考量,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很好的格局设定。其次,它完全采用一种现实主义的方法,切近地透视整个机器人发展过程,乃至整个民族工业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情绪。《大国蓝途》虽然讲述30年前、40年前的故事,但很多时候应和当下的阅读、当下的文学捕捉到的时代情绪。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国蓝途》把历史性、现实性与行业性比较好地结合在一起,搭起了小说的大框架。在新媒体时代,一部作品如何能够以相对平实的角度焕发出动人的力量,是网络文学书写需要探讨的问题。应该说,《大国蓝途》在这方面可能做出了一个好的表率。可能在有些人看来,《大国蓝途》的叙事显得平淡,戏剧冲突也不够激烈,但历史发展的宏大并不意味着叙事的夸张与激烈,而是要契合小说本身的题材,呈现某种原生态的表达。

  张祖立(大连大学教授):

  《大国蓝途》和作者之前创作的《大国重器》(又名《先河一号》)都是以描写科技领域、也即新工业题材的创作,助推了当今现实主义写作的强劲势头。新时期至今,当代文学关于这些领域的写作在不同时期呈现了不同的取向和侧重点。上世纪80年代,一些文学作品如“改革文学”突出强化人物的改革创新伟力和业绩,90年代以来,以“现实主义冲击波”“打工文学”甚至更晚的“铁西三剑客”等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侧重呈现改革的艰难和底层民众的生活窘态。近些年来,受时代影响,陆续出现了正面描写工业、科技领域豪迈宏大的场景和镜像的写作。《大国蓝途》时时突出和渲染着故事的主要背景沈州及铁西、老工业基地,格外凸显了一份现实担当。同时,作品在塑造科技工作者群体形象方面也值得关注。作品对几十个人物在横向上大致聚焦在同行、师生、同学、父子(女)等关系上,纵向方面则以“代际”为基础架构,辅以“父/子”关系的支撑,勾画了中国科学家的英雄谱系和精神图谱,对浸润在工业文化、后工业文化中的人的塑造作了一次积极实践。作品在空间修辞运用上也下了功夫。故事空间涉及南海、太平洋、北冰洋,涉及美国、日本、德国等,同时点缀铺排有内涵的符号,形成特殊氛围,强化了人的精神和心理活动。

  血 红(网络文学作家):

  《大国蓝途》通过精准而深刻的刻画,展现了我国科技人员在机器人领域的奋斗历程。科技人员面对技术封锁、资金短缺等种种困难,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昂扬的斗志。他们通过自主创新、集智攻关,一次次突破技术壁垒,推动了中国机器人事业的快速发展。这些生动的故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正是这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科技人员,为我们铺就了一条通往科技强国的康庄大道。同时,《大国蓝途》也揭示了机器人技术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机器人技术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还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医疗等领域,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大国蓝途》还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数据,展示了我国机器人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果。比如在水下机器人领域,我国已经成功研发出多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水下机器人,它们在海洋资源勘探、海底地形测绘、水下考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成果的取得,不仅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科技舞台上的地位,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国蓝途》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和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和期许。网络作家应该通过作品反映现实生活,尤其是社会热点、难点和痛点问题。通过深入生活、观察社会,将真实、客观、生动的社会现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银月光华(《大国蓝途》作者):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辽阔海域和丰富海洋资源的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一直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提及海洋机器人,就不得不提我国机器人的发展史,这个领域不像两弹一星那样震惊世界,但同样意义重大。小小的机器人承载着祖国发展的未来。写作《大国蓝途》,我主要抓住了三个时期不同的历史特点,将机器人研发嵌入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中。机器人研究的再启动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技术封锁的困境,以康承业为代表的一代科学家不仅为机器人领域的突破而奋斗,更为民族国家的自强而奉献。康承业提出产研结合,技术不只是科技进步的产物,更是塑造市场规则的重要力量、国家强盛的关键。上世纪90年代中期,第二代领军人物谢向明在改革开放后、国内经济腾飞之时提出了产研分开,一方面抢占市场份额以避免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科研人员待遇低的问题。两个时期的跨越为大国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代科研人员更加注重技术的高精尖化,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向海上丝绸之路迈进。我希望《大国蓝途》能够成为一架桥梁,连接起广大读者与我国机器人事业的桥梁,让更多人关注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关注当下,共创美好未来。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专访报道

查看更多专访报道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