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语言成就作家》——杨茂生

作者:大嫂高叶   发表于:
浏览:132次    字数:1490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5篇,  月稿:0

  人的一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作家除外,似乎早有答案。

  以道义感、人民性、创造力定位,追踪当下的思想文化动态,努力切入时代的文化心理深处,承担起精神解放和文化建设的使命。这几句话用在作家身上是恰当的,作家的责任和使命正是如此。

  作家靠什么写作,靠语言,语言是一个作家的身份和尊严,大凡有点名气的作家,都有自己的语言特征。孙犁说,语言是衡量探索作家气质,品质的最敏感的部位。

  对读者而言,小说的语言如久别重逢。回到现代中国的语境里面,通过这样的语言表达,作家来带领我们回到那个现场,这就是在场感。在场感有两种,一种是找到当年的物和景,另外一种是当年的语言,由语言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作家的语言选择,不一定是作家非要使用这样的语言。

  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的语言选择,各有倾向。因为长篇小说聚焦于历史的关注与爬梳,多以“静观”方式入笔,节奏相对舒缓平和,在某些章节上也会流连徜徉,是急不得的。而中短篇小说则不同,因为多写当下题材,且勾勒时代截面,需要更为清晰有致的结构,对应的语言风格是“动观”,起承转合的推进感无疑更鲜明。语言对读者的牵引感,其有效性同样不可忽视。

  汪曾祺重写《聊斋志异》里面的《双灯》,两个人有这样一段对话——狐女对书生说 :“我喜欢你,我来了。我开始觉得我就要不那么喜欢你了,我就得走了。”书生问她:“你忍心?”她回答:“我舍不得你,但是我得走。我们,和你们人不一样,不能凑合。”你看,这些话又平淡简朴,又干净美好,不染尘埃之气。其实里面不只是对话,还有情感,有一种“相看两厌”之前果断离开的执念。

  讨论语言,好像必须说到方言写作。我得说,有一种方言小说我是很喜欢的,比如老舍先生的那种地道的北京小说,读的时候特别熨帖。包括王朔的小说,也有很多方言,也并不惹人反感。但是,有一种方言小说,读起来比较隔,这种隔可能设置的语言障碍太多了。

  方言写作,《红楼梦》给我们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学者金正谦做过统计,《红楼梦》前八十回,有一千二百多处用到南京的方言。说明方言非常好地契合了文本的语言系统。《红楼梦》里有两个著名的南京人,皆出于史侯之家,一个是贾母,另一个是史湘云,其中贾母斥责她的孙子贾琏的时候讲了一句话:“下流东西,灌了黄汤,不安分守己的挺尸去,倒打起老婆来了!"这个“挺尸”和“黄汤”都是老南京话。

  当然,沈从文先生和汪曾祺先生,这两个作家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经典的作家,都是运用方言的高手,包括湘方言的使用,也包括高邮本地方言的使用,我们都不会感到有一丝违和与突兀。所以,方言最大的好处就是在于,它能够将一些地域文化精粹的东西保留下来,同时也不牺牲它在传统的文学链条上的精华部分。

  事实上,对语言的打磨与打捞,是写作者无法忽视的课题。中国语言的终极美感,往往来自常识,可在常用的词汇中,寻找与传统的衔接。同时,可在笔记体小说中,读到很多来自民间的词汇,在时间的链条上惊人地绵延。比如明万历年间撰成的《燕山丛录》,最后一卷《长安里语》收了当时的北京土话,“臊么搭眼”等俚语到现在也还在用。这就是词汇的生命力。

  作家用语言劳作的最后成果是出书,这方面鲁迅是我们的榜样,鲁迅使用的词汇本身很美,而且别人也没有任何重复的可能。鲁迅的书名,用的词不大,也没有架子,但就是过目不忘。人们从书名琢磨他,他为什么要选这个词做书名,他想表达什么,这些题目是否承载了他的表达?我认为从作品题目可以看到作家语言的修为。题目是作家文学世界的一部分,与作家一辈子如影随形,而且,题目也会流露出作家的美学追求,代表他的文学观和价值观。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人生感悟

查看更多人生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