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建华
徐家岩位于邻水县御临镇北边的石子村,距御临镇不过一公里的距离。
以前的御临镇名叫“幺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徐家岩在整个东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难以忘却的地方。
以前挑过军粮的人,对徐家岩有各种称呼,有的叫“徐家岩头”,有的叫“徐家岩口”。徐家岩海拔落差比较大,垂直高度至少接近一两百米,如今步行一个来回要接近一小时。
抗战时期,重庆属大后方,川东地区的军粮,直接从各个地方运抵重庆。那个时候的运输方式,完全是以肩挑背磨为主,老百姓把军粮挑到幺滩,再集中船运到重庆。从那个时候开始,挑军粮到幺滩,也就成了邻水东槽人每年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
那时,邻水东槽的军粮,都是靠每一个劳力,从自己乡村的粮站或储粮点,领了军粮,由发粮人开具运粮单据,运粮人带上单据,再把军粮挑到幺滩军粮转运站,过磅后开具军粮收据,返回家里,把收据上交给当地的村社干部,统一到乡粮站结账,才算完结。
邻水东槽的每个乡镇,抵达幺滩码头的路程远近不一,最近的有二三十里路,最远的有百十里。雄踞在幺滩北边的徐家岩成了必经之路。
挑军粮的人到达幺滩码头时间不定,近处如九龙附近的,在中午时分都可能到了,稍远处的,至少要在午饭过后才陆续到达,最远的如兴仁、石永、王家、古家的人,至少得在下午,甚至天黑才赶得到,天黑了赶路,还得打起火把、手电筒,或者在扁担上挂一盏马灯照明。那段岁月里,徐家岩通宵达旦都有人来往。
挑军粮是个体力活,虽说多是青壮劳力,但挑着担子摇摇摆摆走上了几十上百里路,再好的体力,也会走得筋疲力尽,即使在半路上吃一顿自带的食物,脚力和体力在不停的机械运动中,也会消磨得力不从心。
徐家岩就在幺滩附近,要爬上徐家岩需要爬千余步梯子,这对当时挑军粮的人来说,是一道难越的坎。体力再好的人,走到这里也没多力气了,垭口上的大塆,就成了挑粮人必须歇气找水喝的地方,也给当地人带来了财路,他们挑来清凉的井水,让那些歇气的人敞开肚子喝,无论喝多少,每个人只收一分钱。人流量大的时候,塆中的五六个凉水摊儿,平均每人每天都要收一二十来块钱。由此可见,这条路上的人流量之大。徐家岩的石板路,被挑军粮的人来来回回磨得光滑明亮。
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四通八达的公路延伸到每一个乡村,载重汽车代替了原始的肩挑背磨,粮食储运逐渐市场化。曾经挑过军粮的人已到耄耋之年,这个苦差已经鲜为人知。还有那些过来人零星的记忆,偶尔在老年人的茶余饭后,或许还有依稀的追忆。
如今的徐家岩,没有了那时的喧嚣,也没有上下来去的人流。只剩下了孤寂的一条坡道,掩映在荒草灌木丛中的绿色里,还剩下中间一段平缓的耕地,在留守老人的耕作下艰难地更换着季节。
岩口上已经横开了一条通村路,替代了那让人望而生畏的陡峭,将以前规整的梯步掩藏在疏松的新土下,许以时日,徐家岩的坡道,终究会被蜿蜒的水泥路替代。
徐家岩,它已经随着历史的更迭而变得面目全非。它高耸的坡岩还矗立在那里。曾经让无数挑军粮的人在此筋疲力尽,脚下打颤的窘境,早已不复存在了,可徐家岩那让人望而生畏的印象,在那一代人的记忆里是难以忘却的。
编辑:李玉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