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格言

那年我跳云童舞

作者:王显富   发表于:
浏览:7次    字数:5736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40279篇,  月稿:6341

  前些日子,我去广安市博物馆参观“打卡”,这座刚开放的新馆,收藏了广安的历史、賨人先祖的由来、渠江河流的风光、农商茶肆民居器皿、生产生活民俗风情等,可谓是广安历史的珍藏。

  令我兴奋的是,民俗文化展厅里,还珍藏着那幅广安云童舞的剧照。这张足有两平方米大小的照片,是1979年底我和队友代表南充地区参加四川省群众文艺调演节目云童舞的剧照。被市博物馆收藏的云童舞剧照。

  这张照片是广安云童舞赴省调演之前在南充演出时,当时南充日报社摄影记者谢奇抢拍的,没想到新建的广安市博物馆,复制珍藏了这幅剧照。看着自己年轻时跳云童舞的样子,我不由感慨万千,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回忆起45年前排练演出广安云童舞的情景。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从部队文工团转业回到广安,被安排在县商业系统工作,后调县政府财贸部任秘书,并负责县财贸系统宣传队文艺节目的编导。

  那个年代的广安县城,文化生活非常丰富,县里、各大乡镇都组建了文艺宣传队,文艺演出特别火爆。

  从部队文工团回到广安,军队文艺院团与地方文艺队伍在专业水准上还有很大差距,队员们的水平参差不齐,要夺取县上文艺汇演大奖,必须专业要求严格排练,创作新颖出奇制胜。

  我常请当时的县文化馆刘觉天老师为我创作编排的舞蹈作曲。刘觉天与我是老街坊,也是当时广安县知名的音乐人,我们曾是铁道兵宣传队的战友和创作的最佳搭档。我俩联手为县财贸系统宣传队创作编排了《渠江颂歌》《广安花灯》等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音乐舞蹈节目,每年在县里的汇演竞赛中,都能摘得头奖。那些年我也常被县文化馆请去创作编排舞蹈节目,我和刘觉天联手创作编导并主演的广安第一个小舞剧《血染的风采》,受到广大观众好评。彩绘《云童舞》。

  因为常到县文化馆编排节目,久而久之便与文化馆的几位同志结下深厚的友谊。七十年代末,县文化馆的李明楼、申邦经、李明高、王璞等就已着手收集云童舞的相关资料,画师王璞还根据传说绘制了许多关于云童舞的画片。

  那时,我和县农口系统宣传队的陈德政,与文化馆的老师们常在一起喝茶聊天,听他们讲广安的老文化,讲老广安的云童舞,由此我便对广安云童舞有了初步的认识。

  广安云童舞历史悠久,始于远古流传至今。据申邦经讲, 广安云童舞原是一种古老的祭祀舞蹈,发源于华蓥山地区,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古时的华蓥山上,寺庙林立香火旺盛,逶迤绵延的华蓥山脉,庙宇多达三十余处,古有“东朝峨嵋,西朝宝鼎”的传说。古时宝鼎寺庙规模宏大,是整个华蓥山脉,乃至川东北的佛教文化中心,其历史悠久声名显赫,佛教信众顶礼膜拜。

  每逢农历六月初一到六月十九,沿华蓥山一带的信众,不辞辛劳到华蓥山宝鼎朝山拜佛祭奠神灵,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华蓥山宝鼎寺庙凡举办庙会,佛教信众排着长长的队伍,上宝鼎寺庙求神祈福,敬香祭祀朝山拜佛。

  走在朝山拜佛队伍前面的,是开道的童男童女,文童手捧香盘,武童手执云球,伴着包锣鼓乐,沿山舞蹈而行,跋涉而上宝鼎。开道云童边走边舞,舞蹈动作左蹦右跳,乐队随后鼓乐不停,男女云童身穿短衣短裤,打扮像天上神童,舞蹈有节有序,鼓乐有板有眼,包锣响声回荡。

  这种开道的云童舞蹈,长久延续传承,便形成了川东北地区颇具特色的佛教祭祀舞蹈,信众们称之为“云童舞”。由此,云童舞作为广安佛教信众求神祈福开道的祭祀仪式,成为了广安的一种民俗文化,是广安的民间文艺瑰宝,也是广安的历史文化遗产。

  1949年以后,一些文艺青年把云童舞改编成民间舞蹈,搬上了文艺舞台,古老的云童舞重放光彩。

  1957年,华蓥山云童舞代表四川赴北京参加全国民间文艺汇演,并在汇演中获得奖项。1957年,赴京展演的云童舞演员合影。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广安云童舞再次排演,并应邀赴北京演出,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来观看了来自家乡的舞蹈表演。“文化大革命”时期,广安云童舞失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文艺的春天来临,百花齐放,满园争春。发掘传承广安云童舞,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广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文化局组织县文化馆成立专门工作班子,收集历史资料,走访当年的云童舞者,为发掘广安云童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79年12月,四川举办全省群众文艺调演,各地市州纷纷精心准备参赛,南充地区以广安云童舞作为赴省调演参赛节目,并派南充地区文工团专业舞蹈编导余树民负责云童舞动作设计、舞蹈创作与编排工作。

  为了创作排练好云童舞,县文化馆馆长组织文化干部积极投入云童舞创作。唐时全负责组织协调,刘觉天负责音乐创作,申邦经负责研究锣鼓,李明楼负责服装改良,李明高负责音响效果。

  同时,决定从县上各单位和学校组织抽调了马光平、王显富、陈德政、杜修民、彭树明、马光前、夏惠玲、王怀琼、王志华、舒明芬、白瑞光、李文琼等12位男女演员组成表演队伍。那时我在县政府财贸部任秘书,写完会议工作材料后,经部领导同意才抽出身来,参加云童舞的创作排练。

  一个云童舞创作班子就这样组建了起来。如果说1957年参加全国民间文艺汇演并到北京表演云童舞的是第一代演员,那么1979年12月中旬参加全省群众文艺调演、表演云童舞的就是第二代演员了。

  夏惠玲和马光平是第一代云童舞的演员,他们讲述了当初赴京演出的情况,演示了云童舞动作的原型。其实初始的云童舞动作,模仿的是跳“端公”(四川一带对男巫师的通称)的动作,整个舞蹈躬腰屈膝,左蹦右跳,辗转腾挪、云童耍球、动作单一。为了让云童舞重放光彩,余树民编导反复研究,对古老的云童舞动作进行了大胆创新。

  第二代广安云童舞经过重新创作设计,在古老的云童舞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动作、音乐、锣鼓、服装、舞美、音响等方面都有所变化。

  余树民编导改男童耍云球、女童舞云牌为男女云童共舞云球;改手舞云牌为固定云牌,增加舞台云雾布景,展现云雾中舞蹈的效果;改躬腰屈膝跳动的动作,为加入古典的民间舞动作,让云童灵动优雅地直起身来。

  新编的云童舞囊括了古云童舞的黄龙缠腰、鲤鱼上滩、苏秦背剑、莲花铺地等动作,增添了古典舞台步、小鸭戏水、蹉步翻身、金鸡独立、盘龙卧鱼、杨柳拂腰,男女对舞、舞风火轮、舞水流星、编篾巴折等多个动作,使云童舞动作既新颖出奇、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又保持了云童舞的基本原型。

  同时在舞蹈动作、舞蹈队形、舞台调度、舞蹈造型、舞蹈情节、舞台布景、舞台道具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新编排出的云童舞,动作躬屈伸展,形体舞姿优美,既保留了古老的云童舞韵,又让广安云童舞焕然一新。

  马光平是个有创意的云童舞演员,他将单层固定云球,改为双层转动云球;李明高以手电筒的原理,创造性地在双层的云球中安装上5号电池与灯泡,并在手把上连接电线安装开关,演员们在表演舞蹈时只要轻轻按动开关,就可让转动的云球闪亮起来。

  第二代广安云童舞有两个亮点。一是增加了编篾巴折的段落,仿造农村编篾巴折的方式,将男女云童分成两队,两队云童从舞台左前侧至右后侧,排列成一条斜角直线,然后面对面地手舞云球,相互交叉跨步跳动。舞台上的队列快速变动,男女云童面对面手舞云球,交叉运动跨步前进,两队交叉编队完毕后,再回头反复编队跳动,那交叉的队形与动作,就像编篾巴折一样,音乐节拍和动作很快,再配上激烈的川戏锣鼓,使云童舞蹈达到高潮。二是舞蹈结尾男云童舞的风火轮、女云童的点步翻身、马光平舞的火流星,将云童舞再次推向高潮。编篾巴折和舞风火轮、点步翻身和舞火流星,都是在全场熄灯的情况下行进,舞蹈的难度相当大。

  特别是编篾巴折那段舞蹈,因为都是十六分之一的节拍,音乐与锣鼓的节奏很快,如果反应稍微迟钝,就跟不上音乐,踩不上鼓点,交叉不了队列,动作就会相互打架。这段舞蹈演员们练了很久,手举云球对面交叉,手舞云球侧身跨步,排着队列反复练习,常常练得满头大汗,累得精疲力竭。

  新编广安云童舞,最为特别的是音乐,令人耳目一新、拍手叫绝。音乐创作人刘觉天根据新编云童舞的动作、情节、神韵、形体,在古云童舞旋律基础上,大胆进行创作创新,每个小节每个音符,每个韵律每个节点,都经过精心雕琢。

  为了创作出具有广安特色的云童舞音乐,他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把自己关在宿舍里废寝忘食地创作。他请文化馆的画师王璞根据回忆描绘云童舞图形,并从这些图案动作中,苦苦思索寻找云童舞音乐的神韵。

  他的书桌上摆满了一张张云童舞音乐草稿,四分多钟的云童舞蹈,音乐创作的草稿就写了厚厚一沓,每段音乐每个节拍,都经过了反复修改,甚至为了一个音符、一个小节、一个段落,不厌其烦地反复斟酌。

  有时灵感来了,他便挑灯夜战,还邀请我到文化馆到排练场,一个动作一个队形、一个造型一个画面反复抠练。我数着动作节拍舞蹈、他唱着音乐曲子卡点,我们相互配合,根据每个动作表演、每个动作节拍、每个动作语汇寻找出云童舞音乐的神韵,音乐与舞蹈相互成就,创作出了韵律优美、灵异奇妙的云童舞音乐。

  在音乐创作完成后,演员们在县文化馆二楼排练室进入了紧张的排练阶段。编导余树民把每个舞蹈组合的分解动作、每个动作的肢体语汇、每个画面的舞台调度、每个动作手脚的位置,都进行了系统的教练,他根据每个演员的悟性差异,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亲自示范手把手教,演员们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学会了云童舞动作与队形。

  为了在四川省群众文艺调演上呈现最好的效果,全体演员都铆足了劲,不辞辛劳,手捧云球成双成对反复练习规范动作,达到了每个舞蹈组合、手脚位置标准规范,动作整齐统一,音乐舞蹈紧密衔接,音乐鼓点环环入扣,云童云球合二为一。

  这是第二代云童舞演员的骄傲,但作为曾是专业舞蹈演员的我,却深刻地体会到,要真正地跳好云童舞,必须明白云童舞的历史,熟悉云童舞的音乐,把握云童舞灵魂,跳出云童舞的神韵,否则就只是为了跳舞而跳舞,跳不出云童舞的神韵。

  于是,我与舞伴王志华反复揣摩练习,规范手脚位置,细抠动作节拍,踩准音乐鼓点,精化每个造型,寻找音乐韵律,体验舞蹈韵味,终于领会了云童舞的灵性,以优美的组合、优美的舞姿、优美的形体、优美的造型,舞出了广安云童舞优雅灵动的神韵。

  新编云童舞排练完毕,云童的服装道具也全部制作完成,新云童舞男女服装在原来的基础上作了创新,男去云勒包头,内穿红色圆领绸衫、白衣裤、金丝镶边、黑色腰带、白色舞鞋;女去包头转裙,留齐胸双辫、白色衣裤、身披云肩,金丝镶边、黑色腰带、白色舞鞋。

  1979年12月中旬,四川省群众文艺调演拉开帷幕,这是一场全省文艺优秀节目的大展演,每个地区的参演节目和组织的演出团队,都是精挑细选的“精兵强将”。

  各市地州队参赛的节目,多是经过专业编导精心创作编排执导的,许多团队的演员都是专业文艺团体的,舞蹈基本功与整体素质都很好,要想在精英云集、竞争激烈的大赛中,力战群雄夺取奖项,可谓是相当的艰难。但广安云童舞团队演员精诚团结信心坚定,干劲十足激情满满,在领队的鼓励下铆足了参赛夺奖的决心,大家相互鼓励、相互支持、互相配合,带着必胜的信念从广安出发。

  赴省汇演前夕,云童舞团队全体演员从广安乘专车到南充,在南充文工团剧场进行汇报演出,受到了观众的高度赞扬。南充日报社摄影记者谢奇就是在云童舞的表演中,抢拍了许多张演出照片,并在众多的照片中,选出了我和王志华对舞亮相造型的剧照。

  后来这张照片就成了广安云童舞的代表照,展现在全省调演节目的展示墙上。据李明高说,云童舞获奖后,这张云童舞代表剧照,被省博物馆作为全省民间文艺精品节目收藏。

  全省群众文艺调演开幕当晚,锦江大剧院灯火辉煌,座无虚席,热闹非凡。

  下午五点,各地演出团队纷纷在舞台上走台,许多团队的技巧演员都在舞台上各自表演,一场尚未开幕的竞赛,便在幕内的舞台上开始了。

  我和云童舞的演员们,站在舞台右侧,观看各队的专业舞蹈演员的技巧表演。为了展示广安云童舞的风采,我被彭树明和陈德政等年轻好胜的队友们,推拥上舞台平台展示技巧。

  我站在舞台底幕平台正中造型亮相,一个横飞燕动作凌空起范,飞越舞台一丈多高,双手握脚尖一字造型,落地轻如鸿雁飞翔,蹉步接凌空越动作上前,亮相回首移步变身,两组平转接空转,跨腋腿空转跪地造型,然后起身蹉步向前横移,一字飞腿落地起范,再接躺身大蹦子绕场一圈,至舞台中央亮相。

  当我走下舞台时,一位女同志前来与我搭话。她热情地问我是哪个代表队的,还不断地夸我舞蹈技巧标准规范,达到了相当高的专业水平。我听后高兴地回答她说,我只是广安代表队的普通演员。后来才知道她是全省调演的评委、省歌舞团舞蹈专家。

  那晚,广安云童舞的演员们,上台表演憋足了劲,当红色的金丝绒大幕徐徐拉开,舞台上云雾缭绕云朵飘逸,激烈的音乐骤然响起,男女云童们舞动着云球,从云烟中的云牌后面,灵动地跳跃出来。

  当烟雾散去、舞台上灯光骤亮时,男女云童成双成对,手舞云球嬉戏舞蹈,贴身的黄龙缠腰、调皮的鲤鱼上滩、秀美的苏秦背剑、潇洒的莲花铺地、优雅的小鸭戏水、俊美的金鸡独立、漂亮的盘龙卧鱼,一系列优美俊逸动作,舞蹈抒情慢板优雅,尽显了华蓥山古老云童的情怀。

  当云童舞表演至高潮时,云童们双龙出水,舞台队形迅速变换,呈一字型大斜角直线,顿时舞台灯光全熄,红色的云球灯光闪亮,激烈的锣鼓声紧凑密集,云童们双手舞动云球,伴着那“喽凑喽喽撞,搭凑一凑撞……”的锣鼓声,面对面地跨步交叉,舞动云球编起“篾巴折”来。

  十二个火红的云球,转动闪亮的灯光,随着云童快速的运动,伴着激烈紧密的锣鼓,在漆黑的舞台上翻滚起来,将整个云童舞迅速推向高潮,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演出结束,评出了一二三等奖项,广安云童舞荣获二等奖。队员们激动地沉浸在获奖的喜悦之中,这是第二代云童舞演员的骄傲,为了争夺调演奖项,队员们都付出了很多心血,才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广安建地设市后,马光平先生不辞辛劳,将广安云童舞记载了下来。相关单位积极努力推动广安云童舞申遗,2022年2月,广安云童舞被正式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了却了两代广安云童舞人的夙愿。(王显富) 编辑:侯婷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云童舞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心怡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人生格言

    查看更多人生格言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