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树明
广安城北有一条老街,西接“翠屏路”,东南连原横街(现人民路),全长五百八十米。这条路最早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定名北仓沟,后更名为北仓路。
该路最早定名为北仓沟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它位于紫金山与凤凰山之间的低洼地,这样的地势自然被称之为“沟”。由于它西端处在大寨和翠屏山之下,几面的山坡环绕,形成一个大的漏斗状,就在现市中医院处成为漏斗的节点,而汇聚的水流便集中到了一处。在市中医院外,北仓路与翠屏路连接的地方早年还存有一建于明代的小石桥,名“彩虹桥”,所有汇集的水都从桥下通过。桥为单拱石桥,拱下立有两块厚石板似作栅栏,既增加了小桥的承重能力,也可防止山洪。桥下涌出的水倾泻而下,常年不断,沿沟流出,修建了宽2米,深2米的水沟。水沟用青石板铺底,两边用条石砌坎护坡。
在小石桥的旁边曾有一个仓库,被称为“官仓”。即官府储存粮食以备赈灾、应急、军需及其它公共需要的仓库。四面修了三丈多高的烽火墙阻挡外部火源及偷盗,内部院坝中又放有三四口称为“太平缸”的大石缸装满水,可灭院内的小火患。根据仓库的规模估算,仓库最多可储存一百多万斤各种粮食。到民国时期,改作当铺,由于此仓库位于县城的北边,因此,被称为“北仓”,而始于此的路便被命名为北仓沟。
北仓沟处于全城低洼处,且偏僻冷清,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却是许多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的办公地。同时,在这里还可看见广安许多先贤名人的身影与足迹。明朝户部尚书王德完有故宅涵虚园,清光绪年间东渡留学归来的民主人士聂丕承故居“聂家院子”就在宽梯子对面的水沟边,保路运动领袖蒲殿俊的故居“留鹤园”则位于沟的另一侧翠屏山与凤凰山交汇之尾处,世纪伟人邓小平在少年求学时,也在北仓沟留下了匆匆的足迹。
北仓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是沟、路并存,即沿路有沟,沟旁是路。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沟渐减少,路渐变宽,至九十年代中期的旧城改造,才看不见沟,只见北仓路了。
早时,北仓路几乎一半的地段都可见明沟明水,或左或右。那时,沟的两边房屋稀疏,有较多空地荒坡,没有建房的地段基本上是明沟,而有住房的前面,则用石板盖沟,或以沟坎筑墙,墙下明水流淌。又因为水沟两旁山势的影响,不得不反复拐弯改向,忽靠紫金山,或依凤凰山。
从彩虹桥到宽梯子以下,一段明沟约近百米,沿紫金山脚向下流淌,这段明沟在五十年代末就已封盖。往下有十余住户,早在门前搭石为路,成为暗沟。在这以下有两座地势较高的院子挡住了水沟的流向,于是,就从紫金山脚下横转向凤凰山方向,又成了明沟,沿原县委家属院外流至现广安区委大门对面,这一段到六十年代上半叶封盖。继续往下,在原县人大旁拐角处的水井边横穿到对面原师范校(现培文中学)外围墙边成明沟约60米后,又折返至桐林寺下的荒地边成明沟,直向下流至原自来水公司。再下,又以暗沟经过七八户人家至北仓路小学原大门处又穿向对面北街坎下形成明沟。
这段明沟留存时间最长,给老广安人印象最深。1940年日寇投下一颗炸弹,留下了一个百多平米的大坑。直至六十年代中期,仍可见轰炸留下的痕迹。残房破屋,断石碎瓦,大片焦土,残破的景象深深铭刻在人们心中。沟与路选择在这一段“分手”。路向南接横街,沟向东穿过暗桥,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地带,而这一段明沟就长期留存了下来。这里是全城水位最低的地方,也成了观察水势的必选地。北仓路止于横街口,北仓沟却在穿过暗桥后,出水洞子桥,奔一、二百米外的渠江而去。
在沟与路的纠缠中,我们看到了老城的变化。杨森驻广的四年中,曾以大型厚石板覆盖部分明沟。1949年以后,党和政府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提升城市品质,加强市政建设。1958年,整治北仓沟;1963年将北仓路碎石路面改三合土路,1975年以后又改为水泥路面,1977年后又改为沥青路面。整个北仓路由解放初的不足5米,逐步拓宽至9米。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旧城改造才彻底改变了北仓路的面貌。两边低矮的小木屋变成了高楼大厦,北仓路小学的操场建上了楼顶,水沟全埋在了路下,街面平坦宽阔,两旁商店林立,街灯闪烁,人流如织。现今,正在实施的“北城核心街区”项目已将“北仓路”纳入建设范围,将进行特色打造。改造建筑立面、步行街、人行道、改造弱电管网,设计打造店招,更换景观灯,行道树修整,增设街区垃圾桶等基础配套设施等。
可以相信,明天的北仓路将更加靓丽繁荣。编辑: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