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苦难,是指造成了巨大痛苦的事件和境遇。它包括个人不能抗拒的天灾人祸如遭遇乱世或灾荒,患危及生命的重病乃至绝症,挚爱的亲人死亡。也包括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挫折如失恋,婚姻破裂,事业失败等。有些人即使在这两方面运气都好,未曾吃过大苦,却也无法避免那个一切人迟早要承受的苦难——死亡。因此,如何面对苦难,便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课题。
回头想想小时候真是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难,但是当时经历的时候也没感觉到天塌地陷一蹶不振,只是当苦难降临的时候偶有抱怨或牢骚,坚持着、坚持着就走过来了,走到了现在。对于苦难本身也没有过多的停留和关注,因为那时候的人们都是那么过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再大也大不过天地,大不过大象和蚂蚁。
印象中比较正式地了解苦难应该是中学时学习古文,一篇关于孟子言论的古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时候也是半懂不懂,老师还让我们熟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背熟了也就刻在骨子里了,孟子的这段话应该对中国学生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孩子都能倒背如流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话即使算不上振聋发聩、激动人心,也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深沉之气抚慰了不少苦难中的人们,对我们的民族多多少少也是有润物细无声的滋养。
后来为了写作文,老师会让我们平时积累各种主题的名人名言或经典案例,所以对苦难的理解也就越来越广泛,但深刻还谈不上,像什么“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啊。
抄写或诵读这些形而上理论的东西,对于不谙世事、未经磨难的我们来说都是假把式,对于苦难我们需要从真实的人生里体验和感悟才能摸到它真正的骨骼。
后来在学到《史记》名篇“陈涉世家”时,知道了司马迁的生平遭遇,鲁迅先生对《史记》评价极高,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司马迁在被下狱处以极刑的遭遇下依然能忍辱负重书写流传天下的经典力作而肃然起敬。
除了司马迁,古人的很多文学经典佳作都是在苦难中写就。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一语道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中国古代文人有多少沉郁顿挫的痛,就有多少达观不屈的逆境重生。
苦难对于作家是不分古今中外的,1849年,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参加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而被捕,险遭枪决,最终他是戴着手铐脚镣离开了彼得堡,开始了漫长的流放生涯,但是痛苦的牢狱生活和后来的贫穷潦倒、亲人离世、巨额债务并没有击垮他,相反把他推上了文学创作的巅峰。这个残酷的天才的作品以尖锐的社会批判、深刻的人性解剖和对生命哲学的深思而成为19世纪文学天幕上最灿烂的明星,他的作品永远闪耀着血性、良知、正义和苦难的光芒,鲁迅称他是“人类灵魂最伟大的审问者”。
他曾经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他说“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我想这句话的含义是,即便我们在最恶劣的境遇,我们仍然有着不可被剥夺的精神的自由,可以选择以尊严的方式面对痛苦,而这种选择本身,就彰显着人性的高贵。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它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品格和智慧,而只有经受住考验的人,才能够享受到由痛苦转换而成的财富。
可能这些主人公经历的苦难是极端案例,我们在崇敬之余因为时空遥远而不能共情。更多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慢慢把苦难拉近,让我们更近距离感受苦难而产生同情。经历过早年痛失爱女,作家周国平以一部悼念的挽歌《妞妞》感动了国人,是的,所有的苦难都比不上死亡带来的痛苦。周国平作为一个哲学家,对于人生从理论到生活都比常人有更深刻的领悟。他在《论苦难》说人生的本质绝非享乐而是苦难,是在无情宇宙的一个小小角落里奏响生命的凯歌。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项巨大成就。
最近的热播剧《人世间》是改编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同名长篇小说,如今看来梁晓声在文坛已经是作品等身、声名在外,但是苦难中长大的他有多部作品都带着岁月印刻的伤痕气质,这和他早年的生活和工作经历密切相关,连他本人也承认自己有抑郁气质,作为地地道道贫穷农民家的长子,从小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见识了父母养家的艰难、体味到被孤立、嘲讽和卑贱,见证了人性的恶,目睹唯一善待他的敬爱的恩师被逼自杀,这些沉重悲愁的岁月对任何普通人来说都是不幸和痛苦,但是梁晓声没有耽于自哀自怜,而是感受到这些苦难“教他较早地懂了许多别家的孩子尚不太懂的东西—对父母的体恤,对兄弟姐妹的爱心,对一切被穷困所纠缠的人们的同情,而不是歧视他们,对于生活负面施加给人的磨难的承受力,自己要求于自己的种种责任感以及对于生活里一切美好事物的本能的向往和对人世间一切美好情感的珍重……”这正如狄更斯所说:“穷困对于一般人是种不幸,但对于作家也许是种幸运”,苦难可以让我们更早地怀疑生活、思考生活、认识生活、介入生活,也滋养了作家孤独的心灵。
我们的父辈生逢建国初期,和我们的国家一样在艰难中成长与发展,他们经历了比我们更艰辛苦难的历程,挨饿、贫穷造成了他们那个时代典型的面黄肌瘦,那些留存在黑白照片里的影像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贫瘠。“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他们的生存写照,但是苦难没有难倒、打垮他们,质朴善良宽容是他们的美德,吃苦耐劳乐观是他们的天性。我2004年大学毕业前学费都是父母的汗水钱,国家困难的时候需要上交公粮和棉花,老实本分的农民们无怨无悔地交到2005年,我跟爸爸去过那些地方,满车的麦子或棉花交到那里,那些趾高气扬、态度苛刻的工作人员还故意用一个叉子扎破袋子看看里面的粮食和棉花是不是新的,有没有陈旧的,真是看得人心疼又生气得牙痒痒。那时候吃穿都很困难,加上高昂的学费更是雪上加霜,很多同龄人都被迫辍学,但是父母一直没有放弃我的学业。好在我们都挺了过来,国家富裕了,也开始反哺农村,给农民发布各种惠民政策和免税等,所以国家在攻坚脱贫的路上也一直在前进,这也算是荒原里终于开出鲜花的苦尽甘来吧。
想想自己除了感受到父母生活的苦难,自己在四十年的成长中也多多少少经历了一些大大小小的苦难,父母每天忙不完的农活,无法日夜陪伴,爷爷奶奶面都没见过更枉谈呵护,不是借住在邻居家就是被锁在家里或田间地头野蛮生长,上学也没赶上好时候,学校资源匮乏,有些抽象知识学得一知半解,住宿也是常年颠沛流离、寄人篱下,伙伴们一个个离散,远地求学也是一个人拎着大包小包孤零零排队买票,时时提防车站人山人海里贩卖人口的骗子和花样百出的小偷,那时候都是绿皮慢车,开学季和放假季大概率是买不上坐票,只能在拥挤的车厢里站一夜,能有幸买到硬邦邦的座票就是上天垂怜,身揣学费也不敢放心大胆睡着。二十岁出头终于毕业工作了,拿着辛辛苦苦挣的钱给妈妈也是满心欢喜,从此后再也没有花过父母的钱,有时候清算二十多年的成本,真是花了父母不少的钱,父母恩和父母受的苦难是多少钱都还不完的。
如果有些苦难可以用物质和金钱来弥补,那些苦难还算是有价的,最可怕的苦难是我们无法控制和逆转的生老病死。人到中年,上怕父母的衰老病去,下担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各种焦虑和恐惧,越来越感到人生的苦,越来越害怕失去。疫情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疾病和生死的挑战。疾病降临方知除了生死一切都是小事,我们都无法抵挡这个人生难题,如何面对生死苦难是疫情交给人类的一项重大抉择,我们的国家和各个战线上的斗士都给出了完美的答案。
贾平凹说:“蛇在蜕皮中长大,金在砂砾中淘出,按摩是疼痛后的舒服,春天是走过冬天的繁荣。”人不是一瞬间就脱胎换骨的,成长的本质就是一次又一次和痛苦的较量。但愿我们几十年人生所获可以抵挡往后余生扑面而来的苦难和喜悦,愿我们都能披甲上阵,勇敢与苦难较量!愿我们的民族和国家能悲辛有尽,喜乐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