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散文

张广友:书卷多情似故人

作者:张广友   发表于:
浏览:123次    字数:2801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93篇,  月稿:0

  我观察到一个现象,看上去不多相配的夫妻,却生活得很和谐,而且还越过越有了夫妻相。养鸟的人天天和鸟打交道,把鸟笼打开,鸟都不会飞走,即使飞走了,也会回来的。家养的小狗,哪怕是跑离了主人,也还会再回来。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接触能生感情,有了感情,会不离不弃。我对书的感情就是这样。

  家境贫寒出身的我,小时候家里没有书,我想读也读不了。好在“再穷也不穷教育”的爹娘,让我上了小学、中学。与书接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能识得些字,读得了书以后,就什么书都想读,哪怕是报纸刊物,哪怕是破书旧书,哪怕是手抄的。我的叔叔读的书多些。听我奶奶说,我父亲兄弟三个,我父亲是老大,要协助爷爷种地谋生,我三叔是个不喜欢读书的人,叫他读书,他说他就想放牛放羊(后来三叔成了牛把式)。二叔聪明,喜欢读书,爷爷奶奶就让他读书,私塾读后,又考到南方一师范学校读书,成了我们村当时文化最高的人。家里有个读书人,实在是小辈们的福气。我一有空就去听二叔“讲学”,什么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什么唐诗宋词,什么散文八大家、四大名著,等等。那时候也不知道这都是国学,都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就知道听、记,不加筛选的装到脑子里。听的多了,就想读,二叔一段时间就给我找一本来,也不知道是因为那时年小眼睛好使,还是因为不知疲倦的抓紧读,几天,有时一天就把一本书读完了。二叔总认为我没好好读,嚷我“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也真是“不求甚解”。虽然“没求甚解”,却在心中已对这些书、写这些书的人、这些书中写的人和事、文和理有了深深地印象,等于是“初恋”了。

  进入中学,读书的自觉性越来越高,可惜,“文革”的浪涛冲击了书的尊严,代之读书的是停课闹革命,作为初一学生的我,记忆中是看那些高中学兄学姐们书写大字报、呼喊革命口号,整齐着装去北京天安门接受伟大领袖的检阅。“停课闹革命”,把读书的热情冲掉了不少。好在停课我就回家了,又有机会在田间劳动的地头、在纳凉的树下、在晒暖的墙角边读书了。停课四年后,1970年12月21日走进了军营。到军营半年后,才接到我的初中毕业证书。红色的毕业证书上写着最高指示。手捧着毕业证书,我心里五味杂陈,不停地问自己:初中三年,正是文化大革命的高潮阶段,虽然停课后又复课,但复课又停课,还是虚度过去了。有文凭没学到什么东西。我只有在军营里苦读了。在军营里读书,领导是支持的,战友们还可以相互帮助。同年入伍的战友中,高中生很少,大都是初中生。其实初、高中生也多是和我一样有名无实。好在有家境好的,自已读的书多。军营生活是枯燥的,训练、值勤、站岗。从起床号到熄灯号,留给个人的时间还是不少的。时间有,可读的书也有,有毛泽东选集和毛主席诗词,有革命传统故事集,有英雄人物的书。看到这么多的书,我有点如饥似渴,一本本摆放在自己的床头上、小柜里。

  《毛泽东选集》1-4卷,我通读了一遍,有不少是会背诵的,例如《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可以一字不错的背下来。例如《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也有不少章节会背下来。我还写了不少学习毛泽东著作心得笔记。近来又把我读过的毛主席的书找出来边看边忆,边忆边想。看着那些翻皱了的纸张、那些划有红色蓝色的笔线、那些写着记号写着随感的文字,我情不自禁的喊了起来:太亲切了、太感人了。再翻出我写的学习毛主席著作心得笔记,文字虽显不够美观,还有点学生写作业的味道,却让我找到了自己青年时期的日子。语言虽显幼嫩,不够引人,还有点初学写作的味道,却让我看到了自己想当一个作家的梦想已经萌发。毛主席的文章多是政论性的,但立意高远,且言简意赅,文风朴实,凡文都开门见山,论述深刻,论据或历史经典故事、或现实典型事件、或古诗古词、或民谚俚语,例子、事实、道理都活了起来。毛主席的文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哲学、科技,既有人文科学的成份,又有自然科学的内容;既有中国的事和理,又有世界的人和事。毛主席的诗词气势磅礴,立意高远,或移人载物,或载物喻人,或谈古论今,或说武论文,读之震撼,把人的思想带上九天,带到大海,带到远方,让人永远走在伟大的中国梦中。我感到思想境界登高一层,文化知识增加许多,找到了做人做事的方向。什么是书的价值,我从毛主席的书中找到了人生价值观。

  当然,在军营绝非是只读毛主席的书,军营里可读之物很多。读政治、读历史、学数学、物理、化学,我也获得了高中毕业证书。书是最实在的,只要读了,就会叫你变得聪明起来,变得高尚起来。得益军营这个大学校的补习,我参加了全国高考,以良好的成绩考上了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徐师大三年时间里,更是如鱼得水,白天听课,每天晚上都要自学到十二点。古人读书有三个地方:马上、榻上、厕上。我读书是教室里、宿舍里、图书馆里。古人云:学而不思则惘。我是很看重“思”的。思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在我的脑子里,会装许多“问号”。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为什么是他而不是他?为什么?为什么?一个个“为什么”,是一个个问号,带着问号去阅读,效果更好。为什么我在小时候读的书只知其外,而不知其内,就是因为那时候只是去读,而很少去想。为什么有的人读的书不少,却写不出东西,讲不好话,找不到人生的坐标,就在于思之太少。思考不仅加深对书的理解和记忆,书到用时能用上,思考还可以增加人与书的感情。苏轼说:“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任何学问都始于观书。王夫子又说:“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小时候读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只是一种浅读,可以说是一种“初恋”,并没有从中悟出多少理来。现在闲下来再读这些书,心境不一样了,书中人物跳到眼前后,就会想很多很多,对书中人物的感情没有了“恨”,好像每个人物都是一种历史,都是历史舞台上的导演、主角或配角,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一种力量。不像初读时就知道分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正因为这种“初读”,在我的印象里曹操就是一个奸臣,他太阴诈。现在再读《三国演义》,从那个时代、那种社会制度和国家格局来剖析曹操,曹操是政治家、军事家,孙权、刘备、孔明也都是政治家、军事家。虽然是三国鼎立,他们都是一种爱国情怀。

  大凡读书人都有一个体会,那就是读书到了迷的程度会被书中的人物牵着走。我时常也有这种感觉。明代诗人于谦在《观书》中写到:“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我没到诗人的这种痴迷程度,但真有“书卷多情似故人”的感受。红学研究专家倾其一生研究《红楼梦》,发现全书有120万字,光是小说中涉及到的人物就有900之多。如此多的人物能记几人,能记住的也就是几个“核心人物”。但就是这些“故人”,使我感到亲,不管在重读中见到,还是在思考中想到,或是在写作中用到,我都会对书,对书中的“故人”表示感激,表示敬意。我会永远记住他们,记住书卷中的每一棵树、每一条河、每一粒米、每一块土地、每一个人。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夫妻 张广友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雨泽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2-04-07 18:00
    美文苑
    感谢白总欣然接纳老战友张广友,顺祝老战友在同步平台很快适应融入,与众多师友携手并肩,努力共建同步美好家园。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心情散文

    查看更多心情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