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散文

张崇光:转秋千

作者:张崇光   发表于:
浏览:13次    字数:1278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10篇,  月稿:0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每年清明节到来之际,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而一个传统的民俗节日寒食也随之而来。因为两个节日日期相近,人们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扫墓祭祖、踏青春游、荡秋千、吃单饼卷鸡蛋、折柳枝都成了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秋千原称千秋,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盛行于汉武帝时。汉武帝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为了避讳,人们把“千秋”两字倒转为“秋千”来使用。原始的秋千制作简单,在两棵间距合适的大树上系一根绳,绳子中间固定一块木板,人就可以坐或立于木板上“荡”秋千了。这种原始的秋千,多由一人乘坐,两人推送的模式。那时很多待考的秀才、举人,会在清晨鸡叫时分约上三五好友,来到秋千架上,拼尽力气荡到最高处,期望会考好运。而转秋千是一个可供多人同时参与的群体娱乐项目,不但增加了其观赏性和娱乐性,还增加了人们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促进了人们的相互交流和团结合作。

  在诸城,转秋千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据诸城县志记载:东汉光武帝刘秀,为进攻王莽进驻诸城市舜王街道的一座小山,后来此山就被称为汉王山。汉王山的西南角,是汉王刘秀的两员大将铫期和岑彭屯兵的铫期岭和岑彭岭,再往东南是营马,山的东面和北面是绕山北去的飞得河,山的正西是孙仓村,这儿是刘秀手下一干人马放物资的地方。吃的、用的、穿的、戴的,刀枪剑戟都全放在这儿,因此站岗放哨就成了最重要的事。因为在山上,树高林密遮挡了视线,于是,在放哨的角楼上,又竖起一根五丈高的立柱,顶端横放两根两丈长的圆木,两头各拴秋千一样的绳索,底部拴在一个棉槐条筐上,四个哨兵在筐子里四处瞭望,这就是转秋千的雏形。因为孙仓村距汉王山仅有一箭之遥,所以这个扎制方法就在孙仓村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后来逐步演变为广大农民在清明节时集体娱乐的转秋千游艺活动。

  孙仓转秋千制作方法是:第一步,挖坑一个,把碌碡小头向上埋住;第二步,耙齿小头朝下,大头砸进松(槐)杆上;第三步,以碌碡为中心,四周等距挖六个坑,埋上六根木棍,把带耙齿的松(槐)放进碌碡眼里,再把第三根横梁绑上,固定秋千的中心立柱;第四步,按固定比例固定三根横梁,在每根横梁的两端各固定一个带锁头的牛根子;第五步,主杆下端适当处固定两根推棍,作为秋千的动力来源,这样转秋千就制作完成。转秋千扎制时有很多讲究,要选好日子,要在秋千顶端挂红辟邪,还要插些新鲜柳枝、新鲜松柏枝子等,扎完后,先分分纸钱,让土地爷爷保佑孩子们荡秋千别吓着、别磕着、别伤着。

  转秋千相比于立柱单秋千,可参与的人更多、互动性更强、气氛更加热烈。游戏时,八个人分为四组分别坐在秋千吊篮里,下边多人推转,越转越快、越快越好、欢声越高,在诸城及周边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2013年,“孙仓转秋千”已成功申报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把转秋千的习俗和工艺传承下去,孙仓村已培养了十几名热心转秋千项目的年青人,设立了“转秋千节”,每年组织开展转秋千活动和转秋千比。随着汉王山山会规模的不断扩大,转秋千作为一种民间游艺在清明节期间成了众多大姑娘、小伙子最喜爱的娱乐节目。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黄皮人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心情散文

    查看更多心情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