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散文

朱红丽||刹那芳华,恰是同学少年(散文)

作者:袁熙   发表于:
浏览:155次    字数:3396  电脑原创
级别: 文学童生   总稿:59篇,  月稿:0

  2023年8月12日,我的大学同学们在母校——韶关大学本部组织了毕业20周年的聚会,而我,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10年前的10周年聚会,现在又错过20周年,实在遗憾,同时,也惊诧地发现,毕业到现在居然过了整整20年。

  东流逝水,叶落纷纷,荏苒的时光就这样悄悄地、慢慢地消逝。穿了新衣,点了鞭炮,渐渐接近,又偷偷远离,又是一年芳草绿。时光毫不留情穿过指缝溜了出去。

  岁月,沉淀着时光,流逝着人生,一回眸,便是一处风景,一转身,就成了一个光阴的故事。

  清晰记得,当年,我被韶关大学的会计专业录取。会计专业其实是我的志愿,希望以后可以从事会计工作。只是当看到会计的学费,再看看家里的环境:大哥虽然已经大学毕业,但当时只有不到两百元的工资,而父母只经营着一个小小的士多店,底下还有一个妹妹准备读高中。所以,父母犹豫了。记得当时老爸面带愁容,艰难地对我说:“娃,要不,我们换个专业?读师范可好?和哥哥一样,出来做个老师,教书育人挺好的。而且,咱们家这几年供哥哥大学,你读高中,很难支撑得起会计这么高昂的学费了。再说,师范生学费少,还有生活费补贴,可以减轻很多爸妈的负担。你看?”我能说什么呢,看着爸妈忧郁的目光、不展的愁眉,想想这个穷得叮当响的家,我屈服了。

  所以,大学入学那年,我比开学时间提前了整整10天到学校,为的就是可以提前去找相关的领导和负责人调整专业。10月10号开学,大哥趁着国庆放假,国庆当天就把我打包送去了学校,然后大哥离开,留下我一个人在离家六百多公里的、人生地不熟的城市。独自面对着调整专业的难题和强烈的思家情绪,一个人留在一个老乡师姐的宿舍里(师姐他们大三了,都去实习了),我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宿舍,面对陌生的人,面对迷茫的前路,然后悲从心生,整天整天地在宿舍哭泣。

  但,我知道,哭解决不了问题,我得行动,得去想办法调整专业,不然我面临的将是十几年的努力功亏一篑,将是失去学业,将是踏入工厂开始谋生的日子。我不甘心,我不认命,我必须搏一搏。

  幸好,我有一群热心的化州老乡,我寄宿在那个宿舍的师姐原来是大哥一个朋友的妹妹,她提前得知我要去,提前就跟其他化州的老乡说好,交代了他们照顾我。于是,我在志聪师兄的带领下,找到了要转出的会计专业和要转入的政法系专业的领导办公室,找到了相关的领导。但两边的领导都不同意我转。无奈,师兄只能带我离开。半路遇到一个茂名的师兄,得知我的情况,跟我说:“师妹,你就安心在会计专业读吧,非师范专业转师范专业,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史无前例,你也不例外。”

  师兄一席话,让我更加失落,回到宿舍大声地哭了起来。志聪师兄安慰我,说:“我们再努力努力,总会有办法的。”后来,师兄去上课,我不甘心,又自己鼓起勇气跑去两个专业系办公室软磨硬泡,说到伤心处还当着领导的面哭了起来。最后,领导可能是同情我,也许是厌烦我,又或者是我的故事、我的眼泪感动了他们,最后我成功转到了师范专业,成功地入读大学,进入到当时政法系的政史教育专业。这过程,还得感谢志聪师兄,感谢两个系的领导。没有他们的帮助,可能我今天还在某个城市的某个工厂流水线上,又或者在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着农活,又或者在街边推着小推车吆喝着买卖……

  刚进入到政史专业时,带领我们的是同系的师兄师姐,他们把我们当做他们的弟弟妹妹,关怀着我们,引导我们从高中过渡到大学,关心着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带领着我们自学考试专升本。

  那时候,晚上的教室,总是坐满了参加自学考试的同学,大家埋头苦读,不是为着升本,就是为着英语四六级,要不就是奔着奖学金,总之,大家充满着斗志,踌躇满怀。

  还记得,我们班有不少跟我一样的穷苦人家的儿女。我们平时除了上专业课,看书自学考试外,还得想办法赚自己的生活费。不管什么累活脏活,我们都能做,只要能赚生活费,给家里减轻点负担。那时,我们系里是有勤工俭学的,能参加的项目挺多的,比如整理老师的办公室,包括搞办公室卫生、帮老师把手写材料打成电子版;还有收宿舍的垃圾,做一项工作,一个月下来是60元。记得那时我跟佩佩得到了办公室那份活,每天放学后就去办公室搞卫生,那时候没觉得丢人,只想着赚钱。不过,因为有时候要打印老师的材料,倒是让我们比其他同学更多地接触电脑,我们的打字速度练得比他们快。60元,加上师范生补贴的59元,勉强够一个月的伙食费。但还需要其他的开支。

  然后我们又在学校附近的餐馆里找到了一份端盘子的活,每天晚上去两三个小时,如果生意忙的话,得从下午六点做到夜里十一点多,一个月下来才200,但我们已经很满足。当我们想着熬一熬就有了买资料的钱,熬一熬就有了生活费,所有的坎就都挺过去了。还记得那个玫瑰园的老板娘,人挺好的,经常疼惜我们,给我们好吃的。这也让我们省了一顿饭钱。

  虽然有兼职,有收入了,但还是不能大手大脚花钱。现在的孩子都是攀比谁的钱多,谁的用品的牌子大,谁的东西好。而那时的我们,尤其是我们宿舍的几个女生,总是比着谁更省钱。那时,学校饭堂一份饭最少4毛,一份青菜或者麻婆豆腐也是4毛,我们宿舍的几个女娃一般都是一份饭一份豆腐,或者一份饭一份青菜,尽量把每顿的伙食费控制在一元内。如果某天谁馋了,吃了一顿青菜和豆腐,这人必定要想办法把这四毛钱省回来。那时候学校超市有一种方便面,一箱有30包,只需要3毛钱一包。然后我们在某顿超支之后,接下来就吃好几顿这样的方便面把钱省回来。想想那时的我们,真的有点心酸。

  我们不光比谁省钱,还比谁用功,比谁成绩好,比谁拿的奖学金多,比谁的自考科目过得多。

  宿舍四个姑娘,最勤奋的是莉,一个温婉美丽又大方的潮汕姑娘,她是班的团支书,平时事务多,每天早出晚归,夜里就挑灯夜读。而我自小敏感,一点点声音就会惊醒,就会烦躁会睡不着,也因此,我跟莉有了矛盾。因为她不得不利用夜里学习,而我一到时间就到睡觉,而且不能被吵。现在想想,我那时真的应该多点理解她。最懒是凤,整天只知道看书,能不下床绝对不会下,不用上课的日子,都是我们帮她打饭,不然她就在床上啃个面包就解决一顿,这样她就可以把时间和钱都省下来了。我和珍是最悠闲的,读书之余,总要出去溜达溜达,用珍的话说,光读书,不出去溜达溜达,就真的是读书死,读死书了。幸好,最后,经过我们的努力,总算拿到了华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专业的本科毕业证,也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了。

  后来,我们的宿舍从北区搬到了南区,从四个人的宿舍到了16个人的宿舍。在这里,我不仅收获了更多的友情,还收获了亲情。宿舍的采总说我小,事事照顾我,总叫我孩子,后来大家就嬉笑着确立了“母女”关系。后来宿舍里大大咧咧、豪气冲天、跟采很合得来的兰充当我“老爸”。接下来的两年,我就沉醉在他们的照顾关怀中。

  还记得那年流行一部电影梁朝伟和张曼玉主演的《花样年华》,从来没有过集体行动、从来吝啬得恨不得一分钱掰开10分花的我们,因为珍的同学的一句话“一个大学生,没看过《花样年华》算什么大学生?”然后集体去看了。结果我们除了看到张曼玉换了好多套旗袍外,其他都不懂。而中午很难入睡的我,那天在电影院睡了一觉。回来后,珍打电话把同学骂了一顿,说他忽悠我们。

  后来又有了一部超感人的电影——《蓝色生死恋》,我们没钱去图书馆看,又没有电脑。可是听说非常感人,很多人都看哭了。善良又感性的我们真的很想看。后来,不记得谁去借了一台电脑回来,在宿舍播放,满足了我们整个宿舍的愿望。那一次,我们全宿舍都泪目了。现在依然清晰记得里面的内容。

  其实,因为自卑和内向,因为忙着打工和自学考试,我跟班里的其他同学尤其是男同学不是很熟。但看着大家聚会拍的照片上群,还是觉得很亲切,很想回去跟大家见见面,或许大家都早已经不记得我了,甚至可能他们不曾知道班里有一个我。但,能成为同学,本身就是一种缘分,毕业之后,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再见。像这样的聚会,也是10年一聚,人生得有多少个10年呀!

  还有很多很多回忆,我们在乐昌实习时的互帮互助,自学考试时的相互鼓励,毕业遇上“非典”时的相互安慰和打气……一切的一切,仿如昨日。

  看着微信群上风华正茂的同学们,看着当年的恩施,思绪万千,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聚会现场。

  下一个10年聚会,我一定要参加。水墨丹青,皆是同窗情谊,刹那芳华,恰是同学少年。一声老同学,是今生永远割舍不了的牵挂,和对年轻往事的美好记忆!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抒情散文

查看更多抒情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