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流潺潺,清澈见底;古树参天,浓阴蔽日。古桥、古井、古驿道、古巷、古庙、古祠、古房完美结合在贵州省册亨县陂鼐古寨,还有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布依族传统文化,都让人向往。
一
如果说册亨县陂鼐古寨上述这“八古”遗存,夯实了它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的话,那么“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明村寨”等,无疑便是陂鼐古寨的金字招牌,它是册亨县最具代表性的布依族聚居村落之一,距离册亨县城33.21公里,这里拥有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布依族传统文化。
相传600多年前的“调北征南”时期,山西太原的王氏先祖,带领布依族族中的男女老少,随同被编入农村屯耕的队伍一起出发,经过长时间的艰苦跋涉之后,来到了册亨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大家便坐在一棵板栗树下歇息。忽然听到树下有一股清泉叮咚叮咚响起,只见汩汩地往外流淌着清冽洁净的泉水,一直流到了面前的小溪里面,沿着溪流一路向东流去。大家立即品尝了泉水,顿觉甘甜可口、入口生津。放眼望去,此处风景优美、气候温和,他们觉得这里可以算是一路走来遇到的最好的地方了。于是,一家老小便决定在这里居住下来,并着手在泉水流出的板栗树下开凿了一口井,并用布依语取名为陂鼐(布依语为mbosrais),因为“陂”(布依语为mbos)在布依语中意思是水井,“鼐”(布依语为rais)在布依语中意思是板栗树,“陂”“鼐”联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处在一棵板栗树旁的水井。从此,王氏先祖带领布依族族人们围着这口井开展生产生活,他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繁衍生息,便成了王氏宗族的建寨始祖,“陂鼐”也因此而得名。
其实,这棵古树是一棵很奇怪的树,它是由两棵同根同干但是不“同宗”的树组成的,一棵是野生板栗树,一棵是硬壳榔树,因此它也被当地群众称为“鸳鸯树”“连体树”。
据传,很多年前陂鼐寨中有一个名叫阿秀的王姓姑娘,长得如花似玉、心灵手巧,一手漂亮的针线活在寨中无人能比,尤其擅长布依族的绣花技艺,绣什么都绣得极为逼真,就像真的一样、活的一样。阿秀长到十八岁时,出落得更加美丽动人。哪个少男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此时待字闺中的阿秀,心里早已装着通过“浪哨”认识的英俊潇洒的布依少年阿品,两人已经心仪许久。但是在那个依靠“父母之命媒灼之言”来成婚的年代,阿秀的父母亲却为了攀附权贵,逼迫她嫁给李财主的独苗傻儿子,可阿秀却誓死不从。在一个寒冬的深夜里,被逼无奈后伤心欲绝的阿秀,跑到古井边上那棵“鸳鸯树”下,孤独无助地背靠着硬壳榔树哭得感天动地,直至悲痛地死去。得知阿秀香消玉殒后,阿品来到树下痛不欲生,见阿秀以死殉情后,觉得自己已经生无可恋,随即一头撞死在那棵硬壳榔树上,也以死殉情了。阿品、阿秀两人死去后,那棵硬壳榔树竟然也瞬间便枯死了。
据说,现在的硬壳榔树便是阿品的化身,仅剩下三米左右的干枯树桩。而板栗树至今依旧枝繁叶茂、浓荫蔽日。
来到陂鼐古寨,便被它保存完好的原生态环境深深吸引着,一条溪流从寨中横贯而过,溪流的堤岸上绿树成荫,寨子周围古树参天、浓阴密布,俨然一个天然的大氧吧,为布依族村民们构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戏水的鱼儿畅游其间。当我漫步在小溪边的观光步道上,任凭那一抹抹田园花香,自然地飘进口鼻。任凭那树林里清脆婉转的鸟鸣,自然地敲击耳鼓,忽然让人产生了想在古寨这个天然大氧吧里长期生活下去的感觉。
山歌不唱忧愁多
大路不走草成窝
钢刀不磨生黄锈
胸膛不挺背要驼
……
此时,在小溪边戏水的一群女子,穿着古香古朴的布依服装,口中自由自在地唱起了布依山歌。那悠扬动听的歌声,将淳朴的布依民风一时洒满了整条小溪,也洒满了整个古寨。
作为布依族聚居的特色村寨,陂鼐古寨以前有“浪哨”(布依语为nanghsaaul)的传统习俗。其实布依族的浪哨不能等同于谈恋爱,因为它有时候纯粹表现为青年男女群体之间的交友活动。在布依语里,“浪”就是坐的意思,“哨”的意思是女友,“浪哨”就是和女友坐在那里唱歌玩耍的意思。对于女青年来说,此活动叫做“浪冒”(布依语为nanghmbaaus),“冒”在布依语里的意思是男友。事实上它就是汉语中的“赶表”“玩表”。
“浪哨”以对唱山歌为主,一般分为“初会”“相识”“相知”“试探”“赞美”“相依”“相爱”“成家”等多个环节,旧时由于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限制,男女婚姻均为父母包办,因此浪哨歌的歌词中往往会有抗婚、逃婚的内容,充分反映出了以前男女青年们对父母包办婚姻的反抗和不满。
“浪哨”一般没有固定的时间,也没有固定的地点,多在喜庆的节日、赶场天或者寨中有人操办红白喜事的时候进行。地点一般会在集市的一角、山的一隅,或者河边、桥头、树下、山腰等,不会去十分隐蔽的地方。“浪哨”时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男女青年往往会通过打“响声”、吹木叶、吹嘞浪(布依族自制的一种乐器)、唱山歌等方式来引起对方的注意。如果对方有意,就会用对山歌的方式回答对方的问题,或者了解对方的情况。如果无意,拒绝的方式也会很委婉,会相视而笑或者窃窃私语走开。有时候,一些男女虽然已经结婚,但也会参与浪哨,在对山歌活动中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回味年轻时谈情说爱的感觉,而并不是在谈恋爱。有时候,男女青年会集中在某一户人家的火塘边,与远方来的客人对唱山歌,这时候家中的老人便会自动避开,让年轻人尽情地对歌玩耍。
二
陂鼐古寨良好的自然环境,不仅得益于村民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还得益于布依族敬畏自然的传统习俗的保护。
多年前,由于物质条件较为匮乏,特殊的生存条件,也激发出了特殊的生存方法。因为陂鼐的布依族同胞们生病后,在那个缺医少药、医疗条件差的年代里,便会找树作保爷,祈求树来保佑自己的平安健康。一旦生病便会拿着香烛纸钱,找一棵树焚香祭拜,并用红布条系在树干上,提醒别人不能砍伐和损坏这棵树,祈求神的力量来保佑自己平安顺遂。
就这样,很多树木都被村民们系上了红布条,被赋予神的力量保护起来,逐渐便在大家心里形成了不能砍伐树木的意识,使树古寨周围的树木长得旺盛茂密。
现在,陂鼐古寨中有一棵系着红布条的阴阳古树,它的果实外表为牛心状,呈红白相间的S形,一看就像阴阳八卦图,所以村民们便把这棵树叫做阴阳树。据说阴阳树的果实具有药用价值,当年寨中一旦有人得了红痢疾或者白痢疾,便对应地服用了树上的红、白果实,治疗效果较为良好,痢疾便立竿见影般好了。由于该树的树叶都是七片,所以老乡们又把它叫做七叶树,而且这种树还是方圆百里唯独的一棵,所以物以稀为贵,就被老乡们奉为神树,供大家在生产生活中祈福祷告之用。
有了神树之后,寨中的老人们便经常告诫孩子,神树是不能得罪的,因为得罪了神树就是顶撞了神灵,那是要遭到报应的。据说多年前寨中有一顽童不信这个邪,一日内急时便冲着神树撒了一泡尿。后来回到家中便疯疯癫癫的,神志不清且口中念念有词,状如鬼魂附体。寨中老人见状后便说,顽童是冲着神树撒尿,顶撞了神灵,遭到了报应,要杀猪来祭拜神树才会恢复正常。后来这户人家便杀了一头猪,请寨邻老幼一起抬到神树面前,对神树焚香祭拜。谁知上午祭拜完,下午家中顽童便神志清晰,完全恢复了正常。从那以后,寨中的人们便不敢轻易得罪神树,还有那些被人祭拜为保爷后系上红布条的树。连从这些树旁经过都小心翼翼,说话都小声小气的,生怕得罪着那些被赋予神的力量的树们。他们的这一传统习俗,为保护这片原生态的生态化境作出了积极贡献。
陂鼐古寨中的古祠,名为福德祠,修建于乾隆年间,后来在嘉庆年间被损毁,道光年间得以修复,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据传,乾隆年间,陂鼐寨子西边的铜鼓山,面朝陂鼐一侧的山体会自燃,而且频率很高,有时候一年多达20次之多,火势蔓延很快,随时会烧毁附近的民房,民众对此苦不堪言。最后,得到一个路过陂鼐的道士先生的点拨,称只要在寨中修建一座古祠,便可镇住铜鼓山上那股无名的邪火,使村民免于祸患。于是,为了镇住铜鼓山上那无名邪火,祈求寨邻老幼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王姓布依族村民们捐款捐物于乾隆年间修建了古祠。古祠修建完工后,那股无名邪火再也没有自燃,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后来嘉庆二年正月,南笼府(现安龙县)布依族人王囊仙伙同韦朝元带领布依族群众起事,兵锋席卷了南、北盘江,殃及陂鼐,古祠遂被损毁。道光二十一年,由陂鼐王姓子孙王文玉等人发动族中人士捐款捐物,从外地请来工匠,重新修复了古祠。
三
陂鼐古寨的布依族村民王龙清,今年78岁,在他家中存放着一本布依族摩经,纸张早已泛黄,而且一部分书页已经伴随着时光的流逝脱落残缺了,据说这也是陂鼐古寨中现存的最古老的摩经。现在陂鼐古寨中专门念诵摩经的年轻人很多,他们使用的摩经已经变成了现代版的文印本,秀珍完整、字迹清晰,还携带方便。一旦寨中或者其他寨子有丧葬、祈福、驱魔、祭祀、求神等仪式时,便会邀请陂鼐古寨的摩师们去专门念诵摩经,从而使得布依族的这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在王龙清的家门口,有一个用石头雕刻而成的牛头,牛身却早已不在了。据说很多年前,陂鼐古寨发生了一场较大的瘟疫,很多村民在那场瘟疫中被夺去了宝贵的生命。后来大家听说牛可以消除瘟疫对村民生命的威胁,便到很远的地方去请来了一个雕刻匠,利用山上的一块巨石,雕刻了一头牛立于寨中,果然镇住了瘟疫,挽救了村民们的生命。从此,那头石牛也成了陂鼐古寨的镇寨之宝。后来,在那个“打倒牛鬼蛇神”的特殊时代,石牛也没有能够幸免于难,被损毁了,所以现在仅存一个牛头,其它部位却早已不见踪影。
每年的“三月三”“六月六”,陂鼐古寨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财两旺。王龙清为我讲述了“三月三”祭祀活动的一些具体情况。
陂鼐古寨的“三月三”祭祀活动有很多严格的规矩。节日前几天,便要到处寻找黑毛猪购买,因为祭祀活动必须要用一身纯黑的黑毛猪来祭祀,其他颜色的一律不准用。祭祀活动只准男性参加,不准女性以及妻子怀有身孕的男性参加,外地人也不准到祭祀现场,否则会认为不吉利顶撞寨神,因此要遭到惩罚。如有禁止参与祭祀活动的人进入祭祀现场,将由这人赔偿整个祭祀活动的全部经济损失,然后大家重新祭祀。连参与祭祀的人都必须衣着干净整洁,不得穿拖鞋、奇装异服等参与,以表示对寨神的尊重。尤其是在祭祀回来的路上,如果遇到人,要主动与相遇的人打招呼,不能等对方先开口跟自己打招呼,否则便会顶撞寨神,遭到惩罚。
祭祀活动由陂鼐古寨世袭的四位祭祀寨神主事者主持,到场的人不得大声喧哗,不准说不吉利的话,遇事要轻言细语进行沟通交流。参与的人在寨神主事者的见证下,依次轮流给神灵敬香跪拜敬酒。吃饭时严格规定筷子只准夹自己面前这一侧的菜,不能将筷子伸到别人一侧夹菜,否则被视为对别人和寨神的不尊重。祭祀活动结束后,参与的人都会在古祠傍边采摘一种指定的植物枝叶,带回家里供奉在自家的供桌中央,表示把寨神的庇佑带给家人,保佑一家老小健健康康、平安顺遂。
陂鼐古寨的古驿道由青石板铺垫而成,曾经是官府传递公文、兵马调动以及商贾过往的重要通道,热闹非凡。
陂鼐古寨其实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屯堡村寨,寨中目光所及之处皆是石头。石头建造的房屋,石头铺成的街道,石头堆砌的墙院和台阶,以及石头打制的碾子、石磨、石缸、石桌、石缸和石碓等,整个村子俨然就是一个石头世界。据说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出驻守西南的汉军在到达威旁村陂鼐后(古时称威武堂),便在陂鼐开展了土地开荒、建设屯堡等驻防工作。由于屯兵驻守的本义就是为了防止当地土司势力发生变乱,考虑到石头坚固、阻燃、取材方便等诸多因素,所以威武堂建造屯堡最终选择以石头辅以木材建成。陂鼐古寨的屯堡封闭性很强,外面围有石墙,非常严实。入口处的朝门是低矮的石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功能。
陂鼐古寨的屯堡又叫“布依屯堡”,与安顺等地的“汉族屯堡”有一定区别。因为在陂鼐古寨六百多年的历史演变中,原先的汉军后裔,已被陂鼐这个布依族聚居村寨的大环境完全少数民族化了,这里的布依族不但有着自己独特的一套生产和生活体系,还有着一套属于自己的文化体系。也正因如此,它才得以跟安顺等地的“汉族屯堡”文化区分开来。如果说,“汉族屯堡”文化的存在为汉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那么陂鼐“布依屯堡”文化的存在,便是对600多年前,被朱元璋派出驻防的那支30万汉军队伍去向和发展的一个交代,也是研究千百年来各民族之间发展和演变的一份珍贵难得的素材。
四
陂鼐古寨的这座古桥名叫玉季桥,修建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陂鼐古寨由王氏和李氏两姓布依族同胞组成,分别命名为王寨和李寨,两寨以桥为界,沿着小溪顺水而上为李寨,顺水而下为王寨。据说两寨人为了给桥取一个内涵丰富的名字,也是费尽了心思。他们在“王”字右下脚上巧加一点,为“玉”字(即珍珠宝玉的意思)。在“李”字头上加一撇,为“季”字(即四季发财的意思),合为“玉季”二字为桥命名,玉季桥由此得名。
如今,玉季桥早已成为客居异乡的陂鼐人思乡的重要标志,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情结。许多客居异乡的陂鼐人回乡寻根问祖时,必须回答出有关古桥的一句口诀,即“上五步,下五步,中间走七步,两边还有冬青树”,才能在父老乡亲们面前证明自己是从陂鼐出去的后生。可见古桥在陂鼐古寨人们心中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已经成了证明自己身份的凭据,不管他们从陂鼐出去得再远再久,也不会忘记古桥。而且还要告诉后辈子孙,不能数典忘祖,千万不能忘记古桥以及古桥的口诀。
陂鼐古寨的民居大多属于布依族的传统“吊脚楼”建筑风格,布依族群众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住房多为“干栏”式楼房、“干栏”式3间3层石木结构。他们的住房一般为3间,后来也有5间的,但必须是单数,甚至连房屋的台阶都必须是单数。因为民间认为单数属于阳,单数对于在阳间生活的人来说,才能保佑祖祖辈辈五谷丰登、财源广进、人丁兴旺。布依族群众住房的窗户分为单钱窗和双钱窗两种类型。单钱窗有五个孔,象征着布依族群众五谷丰登。双钱窗共有九个孔,每个孔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分别表示一帆风顺、两全其美、三阳开泰、四季发财、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面威风、九九归一的意思。
陂鼐古寨的这些古房,它们错落有致、星星点点地撒落在绿水青山之间,点缀着陂鼐这块原生态的碧玉。但是,古寨中央有一片空地,奇怪的是却没有人在上面建房屋。原来这片空地叫“火烧田”,很久以前曾经有村民在上面建筑房屋,但是不久便会被莫名其妙的大火烧毁。连续建了几次都是这样,屡建屡烧,后来村民们便不敢再在上面建房子了,所以这片地至今一直空着。
在陂鼐古寨极具布依族特色的乡愁馆里面,可以看到布依族群众日常劳作、婚丧嫁娶以及生活起居等方面的劳动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乡愁馆主要包含了展示布依族服饰、布依绣花鞋及制作服饰的传统制作工具的“衣”馆,展示布依族传统美食、传统储物器皿及制作布依族传统美食工具等的“食”馆,展示布依族古老的居住环境的“住”馆,展示布依族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俗”馆。
一个陂鼐古寨的布依族乡愁馆,便是布依民族生产生活、衣食住行、传统文化等风俗习惯的历史博物馆。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陂鼐古寨布依族群众曾经的悠悠岁月,勾起浓浓的思乡情怀。乡愁馆既是对陂鼐古寨历史文化的尊重,更是布依族乡情乡愁的情景再现。我觉得是乡愁馆挖掘并留住了布依族传统农耕文化的根,留住陂鼐古寨的魂。现在乡愁馆已成为培育文明乡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阵地,成为记录布依族历史、传承布依族文化的“博物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大背景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现在,几名年轻的大学生志愿者正活跃在陂鼐古寨,他们不仅积极参与寨中事务的管理,还将陂鼐古寨乡村振兴的阶段性成果,与布依族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制作成小视频,通过“在村里的年轻人”抖音号向外界传递。让更多的人来关注陂鼐古寨的布依族传统文化,关注这里的人们的生产生活,在让世界认知和了解陂鼐古寨的同时,也让陂鼐古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