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散文

文生修道院

作者:汤碧峰   发表于:
浏览:1260次    字数:1598  电脑原创
级别: 驻站作家   总稿:155篇,  月稿:2

  文生修道院

  汤碧峰

  你读过雨果的《悲惨世界》吗?书中主人公冉阿让带着五岁的珂赛特逃到巴黎,为了躲避警官沙威的追捕,他们在一个死胡同里走投无路。冉阿让凭他当年的越狱经验和易于常人的体力,带着珂赛特翻过胡同一侧的高墙,闯进了一个破旧的园子,这个荒园正是一座女修道院的后园。

  于是冉阿让捐献五千法郎给修院,让珂赛特在里面做修女,自己做杂役,在修院中生活了五年。冉阿让闯进的那个修院叫“永敬会伯尔纳女修院”,是两名圣女因为亵渎圣体事件而出资创建,让这个修院里的修女对着圣体做“永恒的敬礼”,以补赎他们亵渎圣体的罪过。

  这种敬礼叫“赎罪礼”,举行赎罪礼的修女必须连续在圣体面前跪十二个小时,而圣体前总要有修女跪着,于是修女们就像士兵一样轮休换班,这便是“永敬会修院”的由来。

  这座修院有着十分沉重的教规。修女们不准吃肉、不准喝酒、不准洗澡、不准刷牙、不准见外人,封斋节要绝食,睡觉时间很短,干完一天活,晚上睡一会到凌晨一点就要开始念日课经,在冰冷阴暗的圣坛里做祈祷,一直到三点。他们睡觉的地方没有床,也没有褥子,而是麦秸,住的地方称为“静室”。

  她们赤着脚走路,穿着一身黑色毛料的衣服,其中每年得穿六个月的棕色粗呢衬衫,这种粗呢衬衫在盛夏,经常引起热病和神经性痉挛。他们奉行绝对的服从,清苦,寡欲。他们为了世人的罪恶而祷告,为了自己的原罪而救赎,他们把生前地狱般的生活看作是死后进入天堂的代价。

  自从在初中时矇眬地读过《悲惨世界》,后来又看过小说改变的电影,于是脑海里始终留下那个修道院的烙印,认为修道院就是那个样子,里面住着修女,与世隔绝。自从洋关的那个文生修道院主楼修复开放后,看了介绍才知道完全不是这回事。

  嘉兴文生修道院是中国遣使会的唯一总修院,供天主教神职人员进修。常住中外修士四、五十名,研习教义,一经考核及格,晋为神父,派往全国各地教堂任职。1909年至1941年的30余年间,文生修道院共培养12年制神父155名,被派往全国各地教堂。这才明白文生修道院是一座高等学府。

  老实说,当看到这幢老旧的房子时,说是“典型的西式建筑特色具有较高的建筑美学价值”,却是不敢苟同,房子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在作为嘉航公司办公用房时,已作了加高和改变,所以现在也只能算是基本修复。要不是主楼作了企业的办公用房,怕只能是考古遗址了。

  而作为修道院内的文物,早已荡然无存,哪怕是神父和修士用过的生活用具、教具都不存踪迹,更不用说圣体圣物之类。从1941年到现在,经过战乱和建国后的历次运动,要找到此类文物,想想也是不可能,所以院内无一件文物可以展览,房子只能用作他途,现用于非物质遗产馆和运河文化展。

  尽管如此,文生修道院还是值得修复保存的,它作为天主教在中国传播中的地位鲜有人能够替代,这12年制的155名神父,就是155个教堂,还有无数修士毕业于此。看修道院内外的参天大树和墙基,及曾是修院的田地,当年的规模应该是非常大的,高墙内不知有多少冉阿让式的故事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我们修复了天主教堂,即圣母显灵堂,这座曾经的嘉兴最高建筑,规模号称中国第一、远东第三。天主教是基督教三大流派之一,教堂是举行弥撒礼拜等宗教事宜的地方,虽说天主教堂 “文革”中遭到毁坏,但主体结构依然完整。今天我们能看到这精美的建筑,也是有幸。

  而修道院是基督教组织机构名称,是天主教培训神父的学院,又称神学院,简称修院,等同于佛教中寺庙和佛学院的关系。在嘉兴这座并不算太大的城市,能各有一座如此规模的天主教堂和修道院,可见其文化底蕴之深,不但有我国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也有外来文化留下的历史痕迹。

  文生修道院作为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见证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保存其遗址,不仅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历史,也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增加更多的历史知识,更加热爱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

  二〇二三年九月三十日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修道院 文学童生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汤碧峰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叙事散文

    查看更多叙事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