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散文

陈显明:阆中三叠

作者:陈显明   发表于:
浏览:72次    字数:5030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70篇,  月稿:0

  历史文化名城阆中,是游人喜欢光顾的地方,我亦三次造访。前两次惊叹它的古朴街巷,美食小吃,印象虽深,却难成文。最近又去了一次,感受深了一些,具体讲,有三点。记下来,取名《阆中三叠》。

  一、桓候的美化与丑化

  蜀国大将张飞镇守阆中有七年时光,他保境安民,大败张郃。张飞死后谥为桓侯,葬于阆中,“乡人慕其忠勇,于墓前建阙立庙,以礼祀之。”历时一千七百余年。桓侯祠历史上屡遭兵火毁坏,但累毁累建,“土宇几更,墓田如故”。现在的桓侯祠为明清时重建的多重四合院式古建筑群,占地三十余亩(一说十余亩),由山门、敌万楼、左右牌坊、东西厢房、大殿、后殿、墓亭、墓冢组成,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桓侯祠布局严谨,构造别致,既有雄伟壮观的气势,又幽雅精美,是一处重要的三国文化遗迹,游客络绎不绝。

  左厢房内以《三国演义》叙述的张飞生前重要事迹为依据塑了六组塑像,塑像反映张飞生前“桃园结义”、“鞭督邮”、“古城会”、“当阳桥”、“义释严颜”、“战马超”、“立马勒铭”的故事,赞美张飞是“虎臣良牧”,其气概“万夫莫敌”,其精神“灵庥舄奕”,不禁想:张飞的一生,能承载那么多的赞誉么?

  思索中,直上大殿,殿内正中塑有二米多高的张飞文像。张飞头戴冕旒,手捧玉笏,端坐于神龛之内,竖眉瞠目,不怒而威。塑像两边是长子张苞执蛇矛,功曹马齐捧丹书。左右两壁是岳飞草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将大殿烘托出一派威严而儒雅的气氛。读了前后《出师表》,我有些不解: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写于张飞死了七年之后,表达的是诸葛亮北伐的决心,和他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诸葛亮虽与张飞一样有忠诚蜀汉之意,但与张飞的功业已经毫无关系,建桓候祠者生硬地装饰在此,其目的是什么呢?张扬张飞的政治主张?彪炳张飞的伟绩?或者说以此来弥补粗莽张飞的文化缺失、美化他的形象?

  带着疑惑,来到后院张飞的墓冢。墓坐北向南,呈椭圆形,东西宽25米,南北长42米,封土堆高8米,冢上林木葱笼,古树参天。我环绕墓冢缓缓行进,想到张飞是“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却死在麾下将领张达﹑范强的刀下,身首异处,悲慨顿生!人们常说,一个人的事业成败,皆由性格使然。张飞之死,除了他的粗莽之外,还有狭隘的“忠义”之故吧?关羽被孙权所杀于219年,刘备为夺回荆州,东征东吴时,已是两年后的221年了。关羽死了两年,张飞的仇恨还在熊熊燃烧。张飞在阆中准备出兵与刘备会师江州时,怒火冲天中埋怨、鞭笞部下,讨来杀身之祸,还毁了蜀汉大业(假如张飞未死,刘备讨伐孙权之战的成败或许可能改写)。再读墓道亭柱的对联:随先主逐鹿中原,北征南战,地只西川称帝业;剩残躯付诸荒冢,春去冬来,人犹千古吊忠魂。上联写张飞追随刘备一生征战,但实现统一全国的壮志未酬,英魂仍存遗憾。下联说他死后,此墓虽只埋了无头之躯,但人们纪念其忠勇的情怀千古不衰。流连墓冢,张飞的粗莽性格,令人扼腕叹息!

  接着,又到左厢房行走,其中张飞两个女儿的塑像,又令人遐想不已。

  据导游说:“张飞的两个女儿婷婷玉立,身材苗条,颜面姣嫩,她们的父亲张飞应该是个美男子。” 张飞的两个女儿可惜都嫁给了扶不起的刘阿斗。长女称敬哀皇后,建兴15年(237年)薨,葬南陵。妹妹,建兴15年入为贵人,第二年正月被立为皇后,称张皇后。咸熙元年(264),随后主迁于洛阳。

  历史上真实的张飞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今人是无法了解的了。现在得到的印象,是从陈寿的《三国志》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来的,是从千千万万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中得来的。由此,我想到古人今人对张飞的美化与丑化。罗贯中出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出于要写出一位榜样式的愚忠臣子的需要,将张飞描写成一双豹子眼,一张粗犷脸,一脸络腮胡子,膀阔腰圆,属于怒目金刚式的粗莽血性男儿,这是丑化,写他忠勇,是美化。桓候祠里,陈列着张飞大败张郃后的“立马铭”,据说是张飞亲笔书写。果如此,张飞还是一位造诣颇深的书法家。可见,历史是具有“话语权”的人书写的,他们像捏面人儿一样,塑造着历史人物,篡改着历史真相。假如还张飞的历史真面目,还有千百年供人们观看的桓候祠么?

  出了桓候祠,我还念念有词地吟哦后人咏叹张飞的诗:

  安喜曾闻鞭督邮,黄巾扫尽佐炎刘。

  虎牢关上声先震,长坂桥边水逆流。

  义释严颜安蜀境,智欺张郃定中州。

  伐吴未克身先死,秋草长遗阆地愁。

  二、精英的遴选与性灵的扼杀

  从我对人文景观的理解与偏爱,我并不喜欢到宣扬皇权与倡导封建糟粕的地方去旅游,过于沉重的精神压抑,其中就包括诸如贡院之类的场所。但三次到了阆中,我还是“入乡随俗”,都去川北道贡院看了看。为何?总想探寻到一点贡院的实质类东西。

  发轫于隋朝的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坚持了一千三百余年,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巨大。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历史青睐人文荟萃的古阆中。这里珍藏着至今尚为完整的古代贡院。

  现在所能看到的阆中川北道贡院为穿斗木结构的长方形四合院,院中十字形甬道连通南北东西,一面是一长排平房,平房中间为考生进入考棚的入口,这里俗称作龙门。从龙门进去,左边是门禁,和它们紧连着的是考舍。考舍不大,每间约十来个平方,看起来就像是一排排鸟笼式的建筑。从龙门一直往前走是十字形廊道,廊道两边设置有长背木椅供考生休息候点。廊道末端是楼亭殿堂中的致公堂。考试期间主考就坐在这里巡视。致公堂左右分别为监临、监试、巡察、同考、执调、执事等考务用房。它的建筑与在阆中常见到秦家、杜家、李家等等官吏、财主修的大家没什么区别,不同的是这里还充斥着浓烈的腐蚀、霉变味道,没有那些大院的人间烧火味。我看了这些用房,竟然生出“监舍”的奇怪念头!

  贡院右侧,辟有很长的展室,展室里或用塑像、或用彩绘展示诸多状元、举人的业绩。有位偏爱科举制度的研究者,煞费苦心,多方搜寻,可套用白居易的“上穷碧落下黄泉”来形容他的执着,抄录了历史上各地考取进士(含状元之类)的姓名。导游解说道:“我们的先人在这样的环境里经历了身心的考验,不论是考中状元、进士、举人,还是一无所获,他们都是成功者,他们的每一位都值得我们尊敬和景仰。”接着不无自豪地说:阆中是中国古代最富传奇色彩的状元之乡。从隋朝开始至今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历史长河中,阆中共出了4名状元,115名进士,四百余名举人,成为四川有名的状元窝子,尤其是尹枢尹极、陈尧叟陈尧咨兄弟状元更是传为佳话。

  如果能统计出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中,阆中地区有多少莘莘学子参加了考试,有多少真才实学的人才被科学制度扼杀的话,共四百余名(状元进士应包括在举人中)举人,所占的比例,少得太可怜了!像“范进”那样被逼疯了的,又何止千万!科举制度扼杀人才,是毫无疑义的。可见,鲁迅所说封建制度只有两个字“吃人”的判断,也包括科举制度吧?

  是不是中了状元、考取进士者“每一位都值得我们尊敬和景仰”呢?尹枢,唐德宗贞元七年791状元及第;尹极,宪宗元和八年813年状元及第。但不要忘记,两兄弟考中状元时,都是七十多岁的白发苍苍的老人!皓首穷经一辈子,该将满腹经纶用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了罢?要实现抱负,就必须做官,但两兄弟却没有做官(古人可没有六十岁退休的规矩),为何尹枢、尹极状元及第后没有做官?原来唐代进士及第后,尚需经过吏部考试一关,称为关试,合格后才能授官,所以尹枢兄弟虽为状元,或因为关试无成,或者因为关试没考,所以没有做官。两兄弟就这样告别京城回到阆中成为平民。想想多憋气!多窝囊!摘取的桂冠,至今只留下“状元府第”!或许有人会说:这不错啊,皇恩浩荡呀,光宗耀祖呀!如果一个经世致用的学子,只留下“状元府第”的空壳,不是很悲哀的人生么?再说陈尧叟陈尧咨兄弟状元吧。陈氏兄弟考取状元后,都在北宋王朝做了大官。但人品却不尽善尽美。景德元年(1004),辽军南下,直逼澶州,朝野震恐。面对辽军进犯,曾任河北、河东安抚副使,担负着维护国土安全责任的陈尧叟,却在大敌当前之际,信奉逃跑主义,主张迁都,受到主战派寇准的指斥。后来,在寇准的顽强抗敌下,挫败了辽军南下的图谋,签订了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 此后宋、辽之间百馀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陈尧咨呢?他曾当了考进士的考官。但不秉公执法,却徇私枉法,帮三司使刘师道的弟弟刘几道作弊,后获罪被贬官。这四位状元,应当是科举制度下擢选的精英了,考察他们的人生轨迹,距我们“尊敬和景仰”还是有距离的。

  在贡院游览时,还看到奇特的一幕:身着秀才服装的青年学生文质彬彬走进考场,威风凛凛的兵卒手持武器守卫考场,威严的主考大人坐在太师椅上一脸严肃,吆喝道:“参拜主考、监临大人,鞠躬!”接着,扮演考生者毕恭毕敬地走进考棚……这是为了让游客感受科举文化进行的“秀才赶考”表演场面。

  据说,阆中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每年高考之后的暑假期间,更是广大莘莘学子游学首选之地。

  看到这场面,一丝悲凉袭上心头。

  三、风水的护佑与盆地的禁锢

  阆中古城的中心,有一座复建的楼宇,叫“中天楼”,楼的外形、建构模式,都很有特色,特别是四面镌刻着的“中天楼”三字,分别集几位大书法家的字组成,文化味浓。据说中天楼应风水“天心十道”之喻。

  登上顶楼,是俯视、远眺阆中的约佳之地。城内的街道,以中天楼为核心,以十字大街为主干,层层展开,布若棋局。我分别在东西南北扶着栏杆,四面观看,阆中古城尽入视线。阆中古城,保护良好。街坊民居,错落有致;市廛瓦肆,井然有序。嘉陵江水,碧波如绸,环城山峦,黛青似画。江山交会之处的华光楼、南津关的连峰楼等傲然矗立于要道。各条街道两边,分布着积淀历史文化的官署衙门。抚按行台、学院行署,布政分司、分巡川北兵备道署,川北镇总兵署,阆州刺史署、保宁府署等,或存遗址,或留楼宇。这在许多文化名城中,是独一无二的。进出这些旧址,真有“往事越千年”,“风雨如磐”的况味。街道两边,还保留着许多结构精致、保存完好的大院。有气势恢宏、由九个天井组成的、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孙家大院,有红军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曾在此办公的秦家大院,有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蒲氏宅第……

  古老街道,古老楼阁,古老衙门,古老民居,是阆中古城的魂魄,是名城的精髓,是民风民俗的根系,是优异传统的源泉。但是,许多研究者,却将它们归结于阆中风水的钟灵毓秀。他们认为阆中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的风水观念,特别是棋盘式的古城格局,更是天人合一的典型范例。他们承袭汉代天文学家落下闳,唐朝著名天文学家、风水大师袁天罡、李淳风等的研究,说阆中古城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山水均呈蟠龙蜿蜒之势,活灵活现,腾挪欲飞,的确不同凡响。按风水学的专业眼光,阆中古城的地理器局,天然并且完美地齐备了“龙、穴、砂、水、向”的所谓“地理五诀”。他们的依据是:嘉陵江水一路欢腾护送而来,于城北形成天然屏障,是为靠山;汹涌的嘉陵江在城北玉台山沙溪场入水口之后数条支流汇聚,状若“九龙朝圣”,然后在西、南的锦屏山、黄华山、白塔山和大像山等布秀呈奇的“砂山”的卫护之下,偎城抱廓,绕古城三面,天然形成了“丽水成垣”和“金城环抱”的风水绝胜之地。

  好的风水,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加上良好的地形要素。从这个角度讲,阆中确实生态环境不错。但是,如果囿于“丽水成垣”和“金城环抱”,只陶醉于风水的赐予,不拓展城池,不畅达“丽水成垣”和“金城环抱”之外,则是自我禁锢了。考察阆中历史,这么好的风水宝地,应当成为一定疆域的首府。历史上,除巴国曾在此立都外,只有明朝降将李国英主政四川时,暂时将阆中作为四川首府,它输于视野开阔、文化悠久的成都,也不敌同样受山水环抱、但物流畅达的重庆。当然,一个地方的繁荣发达,并不完全以它是否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作为唯一标准。但这无疑是重要的参照系。阆中为何不受历朝历代的重视呢,我意为,是它自我封闭,自我禁锢,难以承担此大任。另外,阆中的物产相对讲,也难支撑一个城市不断拓展。当下逛阆中古城,遍街都是保宁醋等土特产,不是说它不好,如果一个地方,就这样几种对国计民生不能产生重要依赖性的产品,是难以长盛不衰的。

  因之,我说,阆中靠风水护佑,保存下来,这是它的幸事,又太固守相对封闭的环境,难以向大都市发展壮大,这是它的不幸了。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三叠 阆中 陈显明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李明花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写景散文

    查看更多写景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