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散文

申平:淄博拜谒蒲松龄

作者:瓦尔特   发表于:
浏览:73次    字数:2937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8篇,  月稿:0

  这次山东之行,我几乎以闪电般的速度,完成了“游蓬莱、拜孔庙、登泰山”的夙愿。蓬莱阁的迷人仙境,孔庙孔府的厚重文化,泰山的雄浑壮阔,都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但是给我留下更为深刻印象的,却是一位生前穷困潦倒,死后名满天下的老人故居。

  本来在我的行走计划里,是没有淄博这一站的。但是文友马新亭却从朋友圈里发现了我的踪迹。他立刻打电话过来,热情邀请我到他的家乡淄博去走一走。起初我自然是推脱,说行程已经安排好了,等下次再说吧。不过他的一句话,却立刻让我改变了主意。

  他说:蒲松龄的故居就在我们淄博,你不来看看吗?

  哦,蒲松龄是你们淄博人?

  是啊,他是临淄人,故居就在蒲家庄。离我家只有几十公里。

  噢,恕我孤陋寡闻。那我去,一定要去!

  于是我马上压缩其他行程,从泰山下来,立刻乘坐高铁奔向淄博。是啊,作为一个小小说作家,怎么能不去拜谒一下小小说的“鼻祖级”人物蒲松龄呢!多亏了马新亭,不然这一次又要失之交臂了。

  在出站口,已经十几年未见面的老朋友马新亭在热情向我挥手。我上了他的车,他立即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地介绍起他的家乡来。原来他所在的临淄,当年就是齐国的首都,著名人物姜子牙、管仲、晏子等,都曾经在此建功立业。蒲松龄,就是其中一位世界级大师。

  听着马新亭的讲述,再看车窗外绿柳依依,桃花初绽,远山含黛,田野返青,我不由想象着,几千年、几百年前的古人,包括蒲松龄先生在内,他们是怎么生活的呢?

  天色还早,马新亭先带我去看了建在城里的姜太公祠,接着又去看淄河。湽水汤汤,临淄这地名,就是因此而起。河边有一个很大的广场,正中矗立着姜子牙的巨型塑像。但见他手按剑柄,昂首远方,端的是一副凛然气概。

  当晚,马新亭安排我住在临淄宾馆,并叫来宗利华、冯伟山、郑武文、李玉国、孙德明等几个文友前来相聚。大家围坐一起,举杯共饮,说的最多的,就是小小说,就是蒲松龄。

  第二天一大早,昨晚喝高的马新亭让他夫人开车,我们一起向心中的圣地出发。乡间的公路宽阔平坦,不到八点,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集镇之上。马新亭说到了,这时果然看见路的左侧,出现了一座石碑,上写三个大字:聊斋城。车子拐进去,又见石碑两侧的墙壁上,画满了《聊斋志异》中的人物。前面的路渐渐变窄,我们下车步行,沿着麻石铺就的古街往前走。越是离得近,心中就越是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感觉。当“蒲松龄故居”一行大字跃入我的眼帘时,我和马新亭几乎同时喊出来:到了,就是这里啦!

  但是我们却来得太早了,蒲松龄故居要九点才开门。我们就在周围转下,看下老先生当年的生活环境。周围有农家,也有商铺。蒲松龄故居对面,就有一家挂有“聊斋书法”牌子的店铺。走进去,但见屋里院内,到处摆满了一幅幅的书法作品,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热情招呼。在书柜前,我发现了一本2006年出版的精装本《聊斋志异》,已显古旧,扉页上却有“聊斋纪念,蒲松龄七十二世孙蒲先鹏”字样。问之,方知眼前这位老人就是书法家蒲先鹏,毫不犹豫掏钱买下。

  再往前走,又发现一个好去处——蒲松龄博物馆。同样是一位蒲姓老先生,为我们当起导游,如数家珍介绍馆内珍藏。让人震撼的是这里存有历代《聊斋志异》版本,还有蒲松龄的戏剧作品和长篇小说。在另一馆内,还存有蒲松龄大量的金石篆刻。如果确系真品,无疑价值连城。我还注意到,门廊的墙上,还有毛泽东评价蒲松龄的一句话:蒲松龄是真正的圣人。下面注释说,这是1969年毛主席视察山东时对省领导讲的。

  这时九点已到,我们急忙来到蒲松龄故居门前,但见已经有不少人进进出出了。门厅里有一尊蒲松龄的汉白玉头像,他笑容满面,正在欢迎大家的光临。我们走进院子,又看见竹林旁有一尊蒲松龄先生的全身坐像。他一手拿书,一手捻须,一定是在思考社会人生,构思精品力作。

  随后我们就进了蒲家的老院子。这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正面是三间正房,两侧是厢房,只是原来的大门开在东侧。看房屋的砖瓦结构,肯定是重建的,因为蒲松龄当年住的是土坯草房。正房门前,挂了一块“聊斋”的牌子,哦,聊斋,不就是与人聊天的房舍吗!而这里,就是《聊斋志异》这部奇书横空出世的地方了。

  怀着极为虔诚的心情迈步进屋,迎面墙上,是一张蒲松龄画像。他身着清代服装,正坐捻须。据说这是他去世的前一年,一位画师为他画的,应该比较接近本人。画像两侧是1963年郭沫若来此拜访时写下的对联: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集中代表了当代人对蒲松龄的评价。

  左侧是书房,有书架,还有一张小床,这应该就是蒲松龄当年读书写作的地方了。不过看那些家具,不像是原始的。右侧是卧室,靠窗的地方有一铺炕。人说蒲老先生就是公元1640年4月16日在这里出生,而1715年正月22日,又在这里“依窗危坐而卒”的。

  外面的东西厢房,自然是儿孙们居住的地方,现在都成了展室。而且围绕着蒲家院子,又建起了许多房舍跨院,有的以图表形式展现蒲松龄的生平事迹,有的是按照《聊斋志异》的著名篇章,搞了许多人物雕塑,供人观赏。其中的一个展柜里摆放着烟袋、油灯、眼镜腿等物品,据说这些东西是从蒲松龄墓里出土的。还有墙上的说明也令人唏嘘:原来蒲松龄19岁即考中秀才,以后几十年间屡应乡试不第,直到公元1710年,才被援例为“岁贡生”,得一“候选儒学训导”之虚名。看来人有所得,必有所失啊!

  蒲松龄之所以屡试不第,估计是他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根本受不了科举八股文章的束缚,写不出那些陈词滥调。不过也正因如此,才成就了他一代“短篇小说之王”的伟业。如果他当年顺利金榜题名,入朝为官,那他充其量就是一个官僚而已,早就被历史的浪花所“淘尽”了。这,也许就是他的宿命吧!

  考不中科举,当不了官,蒲松龄在挣扎了几番之后,只能认命。他开始搜集民间故事,写作《聊斋志异》和其他作品。据说他在40岁时,就已完成了《聊斋志异》的初稿,以后又经过补充增删,最后定稿时共有491篇作品,其中大部分是小小说,最短的只有几十个字。这些作品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聊斋志异》印行后,引起极大反响,但也有人说他这是“邪书。”为了给自己正名,蒲松龄曾先后请师友高珩、唐梦赉、王渔阳为书作序。身居高位的王渔阳曾为该书题诗一首:“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蒲松龄所处的时代,正是小说这种文体兴盛的时代,出现了许多大作品。不过由于时代的局限,那时候人们对小说的分类还不甚明确。蒲松龄“短篇小说之王”的头衔,其实是后人给他加上去的。如果放到今天,准确说应该称他为“小小说之王”才对。但是找遍故居所有展室,却没有一处提到“小小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就要跟蒲老先生告别了!我和马新亭一起坐在他的全身塑像前,与这位真正的小小说“泰斗”合影留念。我不知道在冥冥之中,蒲松龄能否感知得到,在他去世后的300多年间,世界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当年他所开拓的小小说事业,在当代已经异军突起,蒸蒸日上,成为作者量和读者量最大的一种文体。如果他地下有灵,也应该感受到,当代小小说作家对他的无限敬仰之情。

  2023年3月20日晨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瓦尔特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写景散文

    查看更多写景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