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精选

老家的纸龙

作者:高山清茶   发表于:
浏览:102次    字数:3511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86篇,  月稿:0

  老家的纸龙

  我的老家座落在县城北部的小山中,四面环山,一条小江弯弯曲曲从村前流过。相传800多年前老祖宗黄公世规,就是沿着村前的这条小江,逆流而上,游至于此,陶醉这里的山山水水,结庐而居,繁衍生息。多年后,黄氏子孙代代繁衍生息,形成了村落。村子也因这条青石江起名为青石江黄家。千年古村,家音浩荡,酿酝成古村文化,舞纸龙是黄家的一大风俗。

  椐族谱记载:这旧俗可上朔到明末清初,黄家人有“三年谢龙神,五年唱大戏”的习俗,谢龙神是安稳山神土地,祈求风调雨顺,永保人丁兴旺。唱大戏是祈求天官赐福,国泰民安,上安祖先神灵,下保人丁平稳,舞纸龙是谢龙神最隆重的活动。

  老家的纸龙为一公一母两条条,有7、9、11、13、17拱不等。也曾经舞过99拱龙,但次数不多。配64盏灯。纸龙前配有龙门、龙珠、绣球、鲤鱼、凤凰、狮子、麒麟及12生肖开道。后有走马灯、动物形灯、方形灯、园形灯等一百多盏灯殿后。起龙时,先到祠堂祭祖祷告,然后舞龙、接龙,最后化龙。整个过程纸龙舞动,龙珠翻滚,凤凰展翅,蚌精开屏,狮子绣球,鲤龙跃龙门,彩灯流转。鞭炮声锣鼓声喧哗声,震天动地,响彻云霄。

  纸龙及各种动物、灯笼的制作工艺是家族的传统扎制工艺,制作的材料都是以本地产的楠竹、彩色纸、麻绳和蜡烛(后来改用灯泡照明)为主。在诸多工艺中间,扎龙头是最关健的一道工艺,龙头结构复杂,龙角、龙嘴、龙须、龙眼、龙耳、龙牙、龙鼻、龙额必须形象逼真,由专业传人负责。龙身、龙尾、龙足、龙爪、龙脊、龙拱样样要求比例协调,大小得当。龙头龙身扎好后,用篾圈篾片和麻绳连接起来,再用浆糊把事先裁剪好的彩色纸一一粘上。在龙身上贴上龙鳞,一条纸龙才算成了。

  凤凰、狮子、鲤鱼、麒麟、十二生肖等制作也有讲究,同样按各种动物部位结杓、尺寸比例精心制作。灯笼制作则不具一格,可以充分发挥各自想象力,动物灯笼要求形象逼真,园形灯、方形灯可以在壁纸上写古诗词配上彩画,民国后,配上本村八景画面,凸显我村特有标志。走马灯则可运用拉线或者热能原理制作出能够转动的古代人物故事。无论纸龙、动物、灯笼里面都装有小木板,木板上事先钻有小孔,一到傍晚舞龙活动开始时,所有龙头、龙尾、龙拱、龙门、鲤鱼、凤凰、狮子、麒麟、花盆、灯笼等都会统一在小木板上插好蜡烛,待到夜幕降临,数十声三眼炮响起,吹大号者将大号朝天“卟、卟”吹响,所有蜡烛点燃起来,开始“起龙”程序,舞龙队伍先到祠堂举行祭祖仪式,设案、焚香、奠酒、跪拜、主祭者读告词,告词读完后,舞龙者将龙头抬起在神龛前叩首三次,而后缓缓退出祠堂,舞龙活动正式开始。

  老家舞纸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二次。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我们大队承建了南洞大桥(当时我们大队筑路建桥在本县内小有名气),为庆贺大桥通车,举行一次大型的舞纸龙活动,同时与南洞公社的几个大队革命样板戏汇演。当时,大队书记带上秘书和民兵连长组织好大队副业队建桥修路,大队长操办日常事务,全权组织好舞龙活动。这次舞纸龙,我目睹了扎制的全过程,还举着灯笼,参加了舞龙活动,是我唯一参加舞纸龙的一次,记忆犹新的。特别是德元叔公和归龙伯两个篾匠的破篾工艺令我永生难忘。

  德元叔公常年在外帮别人打制米砻(旧时碾米的器具),编织布箕、米筛等竹器,挣钱后向生产队投积累,换得工分,年终参与分配。多年的劳作,炼就了一手破竹条的上乘手艺,破竹条快而好,竹条根根大小均匀。只看他将锯好了的楠竹大头一端放在木凳上,挥起大砍刀用力砍下,“破”的一声,楠竹裂开一条缝,然后一手握着砍刀的把柄,一手压着砍刀刀背的一端用力往前顶,顶不了,就加锤子敲砍刀,再“破破”几声后,放地上,脚踩一半,手拿另一半,用上力,就听见一路“破破破”到竹梢,一根楠竹一分为二。势如破竹,感觉很顺。两半的竹子按扎龙的尺寸再劈分,叔公用他的竹刀在一头先劈出半圈五六厘米长,大概1厘米到3厘米宽的痕迹,再依次根据这个痕迹劈出一大把把长条。每一竹条先粗粗去了毛刺后,留给归龙伯进一步横向分成蔑青(皮)和蔑黄(靠近中空的肉)。

  听父辈人说,归龙伯小时候一只脚被蛇咬伤成畸形,脚掌扭成船形。为了生计他父亲带他向隔壁村的老篾匠拜师学成了一双好手艺。平日以编制斗笠和帮人打“棚”(晒谷用的晒笤),编织箩筐、布箕、背篓等竹制品为业。与德仔叔公一样,以挣得的收入投生产队积累换工分,年终参与分配。多年的劳作炼成一双好手艺,破篾是绝活,破出的篾片快又好,片片大小厚薄均匀,光***。看归龙伯分离蔑青蔑简直是种享受,右手拿砍刀,左手拿竹条很有节奏地往前送,一根根竹条在“啪~滋滋”“啪~滋滋”声响中,分出了篾青。然后,将剩下的篾条按同样的办法分成篾黄和篾刺(篾屎),接着将两把小篾刀按尺寸钉在小木凳上,制成简易的剥篾片器具。见他左手熟炼地将一片片篾片往篾刀间拉,右手用篾刀压着篾片。一声声“唰~唰”的响声后,片片大小、厚薄均匀,整齐地放归龙伯的身边,打捆后交给扎龙人员用。

  篾青光***有弹性和韧性,是扎制龙须、龙舌、龙脚、龙身结合部的上乘的材料,这也是我老家扎出的纸龙有活力和生气的绝妙之处。这些部位的扎制都得由传承人,不能含糊马虎。狮子、麒麟、和凤凰也必须用篾青扎制,龙的其它部位和其它的花灯都用篾黄来扎制,这样可降低成本和功效。,

  这年舞纸龙,扎制了17拱一公一母两条龙,狮子麒麟凤凰各一对,100个各式花灯,还加配了龟丞相和蚌壳精,阵势比较大。大队长召集了4个传承人和十几个年轻人分成4个组合,一个组合扎公龙,一个组合扎母龙,一个组合扎狮子、麒麟、凤凰、龟丞相和蚌壳精,还有一个组合扎各式花灯。全部在家庙扎制,四进四出的家庙天天挤满了人,围观的人盯着扎制人,十分的热闹。我们那时还是小学生,一放学就到了家庙看扎龙,勤快点的争先递材料。扎制人员由大队统一计调工,定点上下工,用时二十天,扎制工作全部完成。

  布置安排好扎制纸龙后,大队长选择舞龙头的人员和舞狮子、麒麟人员,以及扮饰蚌壳精的人员。按风俗习惯,舞龙头、狮子和麒麟的人员必须是当年的新郎官,村里又传说舞了龙头的人大都会生男孩,新郎官一点也不怕舞龙头这苦差事,争着干,大队长只得将新郎官们逐项逐时做好安排轮流上。打扮蚌壳精的人员要选靓丽聪慧的女孩,大队长选出了几个上初中的女孩,但一听说蚌壳精是整个舞龙活动中常遭人围观取笑,几个女孩没有一个有胆量,全部回绝。最后,大队长煞费苦心地做通一个与女性脸像“差不多”的男性“滥竽充数”。

  舞龙,要彰显出跳龙门的跃势,腾云驾雾的气势,舞龙头的人必须把握龙的“伏、跃、腾、窜”等的动作要领,其它人员密切配合协调。这一连串的动作都是在锣鼓声下完成。大队长象个总教官似的,每天把选定好的舞龙队伍召集在家庙前的大坪上先分两群操炼。舞龙头的由传承人带领随锣鼓声响操炼,其它舞龙人员由曾经舞过龙头的人带领操炼,然后合并一起操炼,几天后,一支舞龙队伍操炼成功。

  通车庆典那天,我们吃中饭后在家庙整装出发,步行15里,下午4点多钟到南洞公社大操坪上。两条17拱长的纸龙,100多个各式各样的花灯,两对狮子、两对麒麟、两只凤凰、一个龟丞相、一只蚌壳精,沿操坪四周竖立着,围观的人把操坪塞得满满的。夜幕降临,大队长吹响长哨,舞龙队伍打开手中的电开关(原来的蜡烛改用干电池灯),所有的灯光亮起,数十声三眼炮响起,吹大号者将大号朝天“卟、卟”吹响,锣鼓声响起,舞龙活动开始,在公社大门口跃过龙门后,穿过马路,到大桥上面舞动十几分钟后,依次到学校、医院、供销社、粮站等单位。这一晚南洞公社所在地,炮声震天,长号声、锣鼓声响彻云霄;这一晚,双龙齐舞,舞动了山乡;这一晚,人山人海,灯流***;这一晚,天变红了,天又是白的。这一晚永远地定格在山乡的史册。

  2010年,老家又舞了次纸龙,也是扎制了两条17拱的纸龙,这也是我留有深刻印象的。这次应邀到县城表演。当时厦蓉高速建设如火如荼,我抽调到县厦蓉高速指挥部工作。听说我村到县城举行纸龙表演,所服务的10来个项目部的领导都打电话问我是回什么事,也许他们大部分是中交公司和中铁公司的,来自北方,没看过舞纸龙,当晚我组织好他们带好自已的队伍到县城濂溪广场看表演。时隔四十多年,这次舞纸龙扎制技术有很大的改进,龙的眼睛会眨动,龙舌时伸时收,龙头跃起时发出吼声,有时还会向外喷水。这些声光元素的融入,增添了龙的灵气。这次纸龙表演,彰显了我老家深厚的文化底蕴,显示了老家人的智慧。也舞动了高速建设者们的心灵,舞动了我县人民的心。

  老家的舞纸龙活动,虽在破“四旧”的年代被严历禁止而中断了许多年,但这风俗将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老家的纸龙已申报非物质文明遗产,将作为家族的文化瑰宝折射出历史和文化的光辉。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纸龙 老家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美文苑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2-05-18 21:32
    美文苑
    拜读着老师的佳作,我恍惚看到了两条颜色鲜艳、高大威武、形象逼真的纸龙,在震天动地的锣鼓声中,在流光溢彩的灯光下,在热闹非凡的人群中,在那些充满智慧的村民的辛勤劳作下,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地在村子里到处舞动,舞出了风调雨顺的丰收之年;舞出了国泰民安的大好时光;舞出了人们人丁兴旺的喜悦之情……其气势恢宏、声势浩大的场面,足以让人们激动和兴奋好一段时间;那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舞龙元素,无不让人欢呼雀跃、激情满怀。作者以非常接地气的语言,从舞龙的历史渊源、纸龙、动物和灯笼等的制作过程,以及两次看舞龙的经过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舞龙这种风俗习惯给人们带来的艺术享受和心灵的慰藉。让人读了,觉得真想一睹其迷人的风采。作者观察仔细,描写细致入微,地方特色浓郁,让人读了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几乎是每一道程序、每一个细节等,都被细心的作者毫无保留地展露无遗。把舞纸龙这种意义非凡而又规模宏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文字的形式保留在历史的长河。同时,这一风俗习惯又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表现了历代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和憧憬。这篇文章让我重温了儿时美好的回忆,真是好文一篇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杂文精选

    查看更多杂文精选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