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精选

归去来兮(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什么意思)

作者:鲁公青夫   发表于:
浏览:67次    字数:5090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90篇,  月稿:0

  孙女幼儿园放暑假了,放假回来就该升班了,趁假期儿子一家去美国了,我与老伴也就回(青岛)家,自春节后来深圳至今也小半年了。深圳回青岛一路向北,正好时间宽裕,决定在北上的路上,顺路游览一下井冈山、南昌和庐山 。

  说是顺路,其实去井冈山稍微绕一下,但井冈山实在是太诱人了,从小就知道井冈山是红色根据地,是革命的摇篮。记得小学课文就学过一篇“朱德的扁担”的课文,描写朱德在井冈山和战士一起到宁岗的茅坪挑粮食,至今都记得课文中一些字句。现在,亲临了从小就向往的革命圣地,亲身感受了井冈山巍峨与险峻。从茨坪先去了黄洋界,车子沿着陡峭的盘山路忽上忽下,路两旁是竹林和粗壮的柳杉,植被保护的可真好,茂密的地方钻进一两米就会不见人影。前一个月刚去了台湾,在去阿里山的路上,车子也是在盘山路上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同样是盘山路,感觉并不一样,阿里山海拔高度高于井冈山,因此显得更加巍峨,也比井冈山更加山高涧阔、地形险峻。一眼望去阿里山除了竹子外,一片片的槟榔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而井冈山除了竹子外,高大挺拔的柳杉让人仰望,山上的林木远比阿里山稠密。

  井冈山属于罗霄山脉,方圆几百公里,山高林密,地广人稀,可真是打游击的好地方。一九二八年八月三十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我们参观了至今保留着当年的哨口工事以及战壕,参观了红军营房以及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从宁冈挑粮走过的小路及路边的荷树。黄洋界山顶海拔1343米,这里峰峦叠嶂,地势险峻,气象万千,时常弥漫着茫茫的云雾,好像汪洋大海一望无际,故又名:汪洋界。在得悉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消息后,毛泽东十分高兴,于是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一著名诗篇。

  两天时间井冈山所有景点几乎都游览一遍,第二天下起小雨,但并没有影响我们游览兴致,我们冒着淅沥淅沥小雨乘缆车游览了龙潭瀑布,瀑布倾泻而下,发出哗哗的声音,我们的缆车追着瀑布,以极小的角度滑下,看着远处溪谷林间的游人都变小了,如此险峻的山势可能不在阿里山之下,亲自感受了井冈山的广袤与险峻,深深令我赞叹,这样的地理形势国民党又能奈红军何?在当时如此险恶艰苦的环境下,红军能够生存并发展,离不开毛泽东卓越的指挥艺术,这是我最大感受。

  到南昌了,我们先去了滕王阁,初唐四杰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称南昌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南唐时期南昌府为“南都”。滕王阁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始建于唐朝永徽四年,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始建而得名,因王勃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流芳后世。滕王阁与《滕王阁序》如此出名,如此影响后世,其实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相互衬托,不可分割。漫步滕王阁回廊,俯瞰赣江苍茫的江水,江水有点黄,可能雨季泥沙流入江中。遥望对岸虽然早已是高楼林立,不复当年的景致,但遥想当年文人雅士在此吟诗作对的场景,心中总有些感慨。

  我们游览了“八一广场”和“八一起义纪念馆”,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宣告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此诞生了,至今九十一年了,解放军现在发展成为世界不可忽视武装力量,实在令人感慨。还游览了绳金塔、百花洲,总的感觉南昌发展有点慢,建筑稍显破旧。

  第五天,我们到达九江,准备游览庐山。井冈山和南昌的游览如果是红色之旅,则九江庐山游纯是娱乐游,从北门到景区的大巴上,邻座几个年轻的姑娘在用手机查描写庐山的诗句,甚至念出声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脍炙人口,大约很多人都能背诵。车子沿着盘山路前行,路两旁与井冈山一样的柳杉,但庐山的盘山路远没有阿里山和井冈山的盘山路险峻。车子爬到海拔一千多米,豁然出现一个繁华的小镇,令我惊奇,这么高的海拔深山居然有这么繁华小镇,这就是牯岭镇,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下辖的一个镇,原属九江市庐山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的山腰上,为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所在地,是庐山旅游接待的中心。牯岭镇在庐山山上,海拔1164米,三面环山,一面临谷,素有“云中山城”的美誉,是拥有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地质公园、世界优秀生态旅游景区三块金字招牌的庐山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中心。

  离牯岭镇大约两公里,就是有名的“花径”,电影《庐山恋》中出现的镜头,上世纪八十年代《庐山恋》迷倒了多少少男少女,那时感觉庐山是那么遥远,想不到现在就在眼前。花径大门上书“花径”两字,两旁刻有“花开山寺,咏留诗人”的对联。进入大门,眼前是一个叫做“如琴湖”,因湖面像一把提琴而得名,沿湖畔小路漫步,草地上有座伞状红顶的圆亭,这就是花径亭,在花径亭中的石刻板上刻有“花径”二字,相传是白居易手书,但导游解说毛泽东曾来游玩,否认是白居易手书。继续前行有白居易草堂,白居易被贬任江洲司马时,登庐山游览就住在花径,也是白居易咏诗《大林寺桃花》的地方,当时正值暮春,山下桃花已落而此处却桃花盛开,白居易有感吟诗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从花径乘车到仙人洞距离也不远,知道庐山“仙人洞”还是江青的照片和毛泽东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诗句。仙人洞其实并不深,大约不到二十米,洞中崖壁上很多石刻,洞口四个大字“洞天玉液”,幽深处有两道清泉自洞顶沿石而降,滴入天然石窖中,叮咚有声,悦耳动听。石窖上方刻有“天泉洞”,这洞中的清泉应该就是来自天上吧!“仙人洞”相传唐代名道吕洞宾曾在此洞中修炼,直至成仙,我到了“仙人洞”,自己不觉有点飘飘欲仙的感觉了。去仙人洞有两条路,一条拾阶而上,离仙人洞不远是“御碑亭”,相传是明太祖朱元璋所立,亭周围满是粗壮的柳杉,我们在树下休息、拍照。

  庐山的景点几乎转了个遍,像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美庐”、周恩来庐山谈判的办事处、庐山“三宝树”、还有“大天池”。有道是“看景不如听景”,原以为“大天池”是一个碧波荡漾的高山湖,岂不知到现场一看,只是一庙宇前的两个石砌两米多见方的水池,令人大失所望。也游览了“三叠泉”瀑布,这是庐山一个有名景点,素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称,三叠泉水系发源于五老峰、大月山等处。涧水由五老峰崖口流出,分三级跌下,故名“三叠泉”。庐山三叠泉被誉为“庐山第一景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实际上写的不是庐山的三叠泉瀑布,而是庐山山下星子县的秀峰瀑布。每次亲临壮观的瀑布,看着飞流直下的瀑布,都会想起李白的这首诗,真是感叹“诗仙”的丰富想象力。

  九江是一个古老的城市,来九江不仅游庐山,市区也有不少历史景点。烟水亭是九江著名景点之一,坐落在甘棠湖中,湖面不算太大,是一个封闭的湖。但古时甘棠湖与长江和鄱阳湖是联通的,估计当时的面积要比现在大很多。三国时,周瑜在此训练水兵,烟水亭有周瑜的点将台。沿长江边还有浔阳楼、锁江楼、琵琶亭。浔阳楼是中国江南十大名楼之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区的九华门外的长江之滨。浔阳楼之名最早见之于唐代江州刺史韦应物的诗中。随后,白居易在《题浔阳楼》诗中又描写了它周围的景色,而真正使浔阳楼出名的是古典名著《水浒传》。小说中宋江被发配到江州,宋江到了江洲后结识了神行太保等人。一天在浔阳楼喝酒,乘着一时酒兴便在墙上题了一首反诗,还留下姓名,“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磋吁。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最后被黄文炳看到打入死牢,在被即将斩首之时,梁山众好汉杀入,救出了宋江。在浔阳楼里与一位卖字画的先生攀谈,说起宋江题反诗,他说这是文学作品的故事,没有真实性。不过《水浒》流传太广,影响深远,我宁可信其有。

  与浔阳楼不太远是《琵琶亭》,琵琶亭始建于唐代,但历代屡经兴废,多次移址,1988年3月新琵琶亭建今址。琵琶亭占地面积33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整个庭院采取中轴线对称布局,分主亭、左碑廊、右碑廊三部分,主建筑琵琶亭座落在临江七米高的花岗岩石基上,亭高20米,双层重檐,悬挂着刘海粟大师题写的 “琵琶亭”金字大匾额,亭台气势磅礴,熠熠生辉。从大门走进琵琶亭园区,院内清净,游客不多,院正中是一座高大的白居易雕像,拾阶而上,亭内展览白居易生平事迹以及他的诗词。

  登上回廊,浩瀚的长江就在眼前,江中货轮缓缓驶过,不远处长江大桥,一列火车正好从桥上驶过。凭栏凝望江水,脑海就在勾画《琵琶行》中描写的“浔阳江头夜送客”场景,朦胧中,白居易送客的船就停在江边,正在邀请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阵清风吹过回廊,好风!又似琵琶女的琴声划过脑海,“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天籁之音久久在脑海回旋,眼前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幅图画。脑海回旋余波刚要平息,琵琶女哀怨的话语又急速旋转:“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琵琶女从人生顶峰的“五陵年少争缠头”,到人生低谷的“门前冷落鞍马稀”,到最后“老大嫁作商人妇”,看似凄惨、悲哀,但细想想,这本来就是人生的自然规律,人不可能总是在高峰上,有低谷,有逆流,这才符合人生逻辑。白居易只是借琵琶女的身世,同病相怜,感叹自己的遭遇,并没有客观、公正评判人生哲理。

  琵琶亭之所以这么出名,是与白居易的长篇叙述诗《琵琶行》密切相连的。白居易当年从京城被贬到江州任“江州司马”,江州就是现在的九江。白居易在江州期间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其中的《琵琶行》是代表作。而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和篇末的“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等名句令人读后生出许多感慨。白居易与琵琶女虽然“同是天涯沦落人”,然而白居易“青衫湿”的泪与琵琶女的“梦啼妆泪”,根本无法同日而语。就白居易自己的仕途而言,被贬为江州司马是他的政治生活落入了低谷,是不幸的;但是,从我们读者而言,正是他的被贬,才使得他有机会了解、接触社会底层并创作出了伟大的令人百读不厌的《琵琶行》等诗歌,从这一点上说,人受到挫折绝对不是坏事。

  今天是第七天了,已买好下午四点到青岛的卧铺,一大早我们就赶往庐山县拜谒陶渊明墓,陶渊明是我崇拜与敬佩的诗人。先到了“贤母园”,中华贤母园标志性建筑是一对母子眼神对视的主题雕塑,母亲和蔼慈祥,儿子手拿书倾听母亲教诲,表达了母爱文化伟大的贤母形象。中华传统四大贤母中有三大贤母曾先后在九江生活、游历过,其中两大贤母陶母、岳母长期生活并最终归葬于此。欧母是欧阳修之母郑氏,四大贤母之一,欧阳修早岁丧父,母郑氏督教甚严,家贫无纸笔,尝以荻画地教子。陶母湛氏是东晋名将陶侃母亲,是陶渊明之曾祖的母亲,也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良母,以教子有方和宽厚待人称道于世。她与孟母、欧母、岳母齐名,一同被尊称为“四大贤母”。

  穿过“中华贤母园”,就来到了陶渊明纪念馆,纪念馆门楼不算高大,像是普通人家的门楼,门楼上书“晋代一人”四个大字,走进大门是一个亭子,上书“归来亭”,亭柱有一副对联:“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是《归去来兮辞》中的一句。纪念馆分为陶公墓、陶靖节祠、归来亭等景点。绕过一个水塘,看到一大牌坊,牌坊上书“清风高节”,穿过牌坊拾阶而上就是陶渊明墓。墓前石碑,中间大字“晋徵士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徵士”就是不接受朝廷聘用的隐士。字右边是墓志,左边是《归去来兮辞》,墓两旁有碑刻,左碑刻《五柳先生传》及诗赞;右碑刻有陶氏后裔居住地及立碑者。据女解说员说,这个陶渊明的墓,实际是1995年复制的,他的原址在一个军事基地内,距纪念馆大约十几里路。我向很多人打听陶渊明故居,但都不知道,也许压根就没有,我真想到现场体验一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可惜不能遂愿。但唐朝时还有陶渊明旧居,白居易有《访陶公旧宅》诗:“今来访故宅,森若君在前。”白居易唐朝距陶渊明大约四百年左右,而唐朝距今已经一千多年了,时过境迁,“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不见篱下菊,但馀墟中烟。”白居易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已不复存在了!

  我们不去讨论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这不是本文的主题。陶渊明并非本已就想隐居,鲁迅先生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他只是局限于当时的形势环境,不得已而为之。陶渊明最后任职彭泽令八十余日,毅然辞职归耕田园,《归去来兮辞》就是归隐后所作:“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的意思是:“回去吧”或“回家吧”。

  下午,我与老伴登上了回青岛的列车,我与老伴这次三地游,并非专程的旅游,我们这是在回家的路上,这不就是“归去来兮”吗! 2018.6.26于青岛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芜胡 田园 归去来兮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杂文精选

查看更多杂文精选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