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精选

屈身守分

作者:鲁公青夫   发表于:
浏览:334次    字数:2620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90篇,  月稿:0

  “屈身守分”这句话最早是看《三国演义》知道的。当时张飞守徐州城,饮酒误事,被吕布里应外合偷袭了城池,只好在徐州不远的小城驻扎,关羽张飞不服,刘备劝他们:“屈身守分,以待天时,不可与命争也。”刘备这句话流传很广,这句话从字面不难理解,就是在自己条件达不到时,要耐心等待,不要违背客观规律,要等待时机,不要去做自己能力做不到的事。

  屈身守分与安分守己和循规蹈矩、奉公守法都有规矩老实的意思,不同在于安分守己偏重在守本分,不胡作非为;循规蹈矩偏重在拘泥保守、墨守成规、不轻举妄动;而奉公守法偏重在奉行公事、遵守法令、不徇私情。“分”的意思是本分,规矩老实,守本分,不做违法的事;屈身:身体弯曲,像鞠躬的样子,表示恭敬的意思;“守分”很多人解释是安分守己,但笔者认为“守分”不是安分守己,而是把握好分寸,“屈身守分”带有掩饰自己,隐藏自己锋芒的意思,与“安分守己”并不是一个概念,这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屈身守分”与“安分守己”有点类似的一句叫“安贫守分”,但细分析一下这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北宋吕蒙正在《寒窑赋》里有句:“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分;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吕蒙正是在贫苦中长大,住在庙里,一日三餐仰人鼻息,一无所有,岂止是“贫”,社会底层人物不需要再“屈”了;而刘备是枭雄,是一只武装力量的首领,吕蒙正与刘备根本不在一个层面,刘备不得时,所以要“屈”,而吕蒙正穷困潦倒、一无所有,也无所谓屈了。

  看吕蒙正《寒窑赋》感触很深,全篇充满辩证,与《道德经》论述的哲理有点类似,吕蒙正用大量篇幅列举了自古以来历史上诸多名人,这些人都经历了各种命运起伏、得时与失时,都经历成功与磨难的巨大落差,不外乎证明,人生没有捷径,要想成功就得经历苦难与磨练,还要善于抓住时机,《道德经》有“动善时”,就是告诉你“时机”的重要性,另一重要一点,还得看“命”!

  人生的始与终,在无运与有运、得时与失时这种天地时空循环变化中,会产生天差地别和意想不到的人为和自然变化。《寒窑赋》开篇就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不测风云”是世间事物发展不确定性,事物发展的不可预知预测。而人的“旦夕祸福”更是不确定性,不受人为控制和不可预知。只有经历过苦难沧桑和大起大伏的人才能够体会到最深刻的天道无常和人情冷暖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成功人士,更体会到在人困、人为和天地自然变化循环中,命运的巨烈沉浮与很多人生的无奈。

  《国语•越语》范蠡在回答越王问话时有这样一句:“时不至,不可以强生;事不究,不可以强成。” 这句话强调的是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种因素中,其中天时犹为重要。 时而不可强生,是指天时并不是靠个人意志而出现的;事而不可强成,是指事情的成功与否也不是先靠个人意志来决定的,时机不到,事情自然做不成。这句话与诸葛亮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点类似,诸葛亮没出茅庐时作《凤翔轩》: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诸葛亮胸有大志,在茅庐里抚琴、读书,在等待时机,出现明主。把范蠡、刘备、吕蒙正的话比较,发现他们的话中心思想何其一致,范蠡:“时不至,不可以强生”;刘备:“以待天时,不可与命争也”;吕蒙正:“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分”,他们都强调“时”。字典里,“时”的含义很多,既是动词,也是名词、形容词、副词,“时”的含义是非常深刻,而我们通常理解是:季节、时间、时机、机遇等。我们学古文,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而实际古人更看重的是“天时”,这实际是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大自然。

  《寒窑赋》里,吕蒙正寻求的是听天地循环变化:“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注福注禄,命里已安排定。”人生命运的不可自我控制、不可预知,告诫:“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要“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而且“注福注禄,命里已安排定。”人富贵了,没什么可炫耀的,要懂得“惜福”,现在时髦的话叫“低调”;人贫穷了也不要自暴自弃,这是因为“有先贫而后富,有老壮而少衰。”就个人理解,概括一句话就是:一切顺其自然。

  很多人活在这世上,不愿接受现实和不能主动应对变化,对自己的处境不甘心。“马有千里之蹄,无人不能自往;人有凌云之志,非运不能腾达。”有的人虽然“满腹经纶”,但“白发不第”,到老也混不上一官半职,有的人虽然“才疏学浅”,却“少年登科”,这都是命运安排,非人力可为。《寒窑赋》正是提示人们天道无常和人情冷暖是人世间的常态,强调人们要接受现实和应对天地时空的变化,对发生的一切都是有因果关系的,这就是“此乃时也、运也、命也。”

  《寒窑赋》是不是吕蒙正原著,我们不去讨论,这与本文主题“屈身守分”无关紧要。“屈身守分”是韬光养晦,其实就是耐心等待,这种等待不是被动等待,而是蓄势待发,始终在观察时机,顺势而为,当然,能否成功还有天意。有句老话:“鸡不叫,天不亮。”这就是告诉你,时候不到,时候到了,天自然就亮了。历史上“屈身守分”完成大业的人物很多,有正面的,如周公、召公。当时周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大权独揽,受到大臣质疑,但周公平定叛乱,一心辅佐,最后圆满完成使命。反面的有王莽、司马懿等,他们最初都是礼贤下士,对工作兢兢业业,取得君主、大臣、及百姓的信任,只待羽翼丰满。正面的自然流芳百世,反面的难免遗臭万年,王莽篡夺汉朝天下,只维持了十五年,最后被起义军所杀,头被百姓扔来扔去,连尸首也没留下;司马懿篡夺曹魏政权,辜负三朝皇帝对他的信任嘱托,被后人耻笑用奸诈邪恶的手段谋取帝业,历史评价司马懿是掩耳盗铃,以为自己做的事,别人都看不到,《晋书 •宣帝司马懿》:“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锺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莫睹。”司马懿子孙后代都没得到好下场,遭到报应。

  “屈身守分”既适应个人,也适应集体,甚至国家。当年苏联在中蒙边境陈兵百万,对我国虎视眈眈,当时我们的武器、装备很难应对苏联的钢铁洪流,但我们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终于找到突破口,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一举突破苏联封锁。改革开放,我们不做第三世界头头,韬光养晦,赢得三十年和平发展期,埋头苦干,终于立身世界强国之林。现在,既是美国这样的第一超级大国,对中国也得侧目而视。

  这就是本人理解的“屈身守分”!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三国演义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杂文精选

查看更多杂文精选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