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精选

080.【晖作赏析】塘中水仙/沉淀下来的情感都值得欣赏赞美...

作者:塘中水仙   发表于:
浏览:58次    字数:2619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70278篇,  月稿:7678

  沉淀下来的情感,都值得欣赏赞美——我读晖哥的随笔《汝城记忆 | 我的半边街情结》文塘中水仙  一、

  这两天一有时间就登陆逸飞网站“散文随笔”版,来欣赏学习晖哥的散文随笔佳作。很快发现,晖哥的佳作一篇连着一篇,令人有种目不暇接的感觉。有时甚至来不及消化,就有了些囫囵吞枣的意味,赶着去看下一篇了。但读到这篇随笔《汝城记忆|我的半边街情结》,让人禁不住有了停留下来,进而流连忘返的感觉。

  作者以时间为切入点,仿佛电影电视剧的一个慢镜头,以此做开启,慢慢拉近一个个独立着又关联着的深邃的镜头,经过岁月的沉淀,似大浪淘沙,留下的都是作者最值得留恋的记忆的天空。于是在天高地阔、云淡风轻里,走回岁月深处,来回味曾经的过往,成就感动读者的一份美好。

  1981年,不过是国家刚刚改革开放初期,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有了一种遥远的感觉或认知,但是相对于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作者,以及五十岁以上的读者来说,一切都像是发生在昨天一样的清晰和明朗。

  于是从作者最亲近的人“晖嫂”开始,将经历过的生活,娓娓道来里,展开一幅幅画面:因工作而搬家,因搬家就到了这令人终生难忘的“老房子”,以及安放老房子的“半边街”和半边街上所有的人物与场景……

  因为这半边街,不仅有了女儿“大老为”的“牙牙学语”和“蹒跚学步”,也有了接下来搬到这里第二年出生的儿子“小老为”的可爱。

  时光拉回来一下,就在作者动笔之前不久的七月一日,刚好是女儿大老为四十周岁生日,又恰逢党庆100周年的纪念日,“女儿四十而不惑之年时,迎来党的百岁诞辰,举国同庆,万户欢腾”,一幅热闹的大家小家的共庆祝的美好喜庆画面就这样展现开来。

  而对于现在的“老父”、曾经的初为人父的作者来说,激动、喜悦的心情难以言表,浓浓的天伦之乐的人之常情,以及深深的爱国情怀,就这样融为一体。大爱、小爱,都是人间最美的爱的“家国情怀”。

  四十年的人生岁月,不论是自己的小家庭,还是我们共有的祖国大家庭,都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可喜变化!

  这样关注现实、烟火气十足的文字,令人读来倍感亲切与温暖,也勾起了每位读到此篇文字的读者的回忆,有了令人感同身受的亲近感:曾经的老屋、初为人父的欣喜与激动,牵着已逝的岁月,穿越人间四十年的风风雨雨,大事小情,像一串温馨可人的小花,就这样翩然而至——

  二、

  由于老屋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以归结和概括为“是老县城的心脏地带”。这也由此注定了老屋的核心地位和繁荣程度,人来人往,便成为最真实的写照:酒厂门市部、附城乡卫生院、城关派出所、百货商店等等,这些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部门与设施,便必不可少。

  关键的是这条街上不仅有“始建于明朝,毁于清道光,复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文塔”,还有“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等红色汝城的记忆,还有解放前的“星光书店”、改革开放初期刚刚取消票证的国营商店,以及拆除老房、改造整修街道,使之具有了焕然一新的现代城市的新貌,无不是我们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国家一步步从旧到新、从贫穷到富有的历史见证。

  时代的变化,总是既有着跌宕起伏的恢宏记载,更有着吃喝穿戴用等细小方面的见证。一台9英寸的手动式黑白电视机,令人想起来我自己曾经亲历过的一段过往: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们家从城里托人买回来一台十四寸的黑白电视。因为我们家房子不是太大、座位不够多,左邻右舍的大人和孩子来我们家看这令人倍感新奇的“小电影”,大大小小的观众便从屋子里,一直排到院子里去时的情景。

  大家伸长着脖子,屏声静气,看着电视上的武打片,“噼噼啪啪”、“嘿嘿哈嘿”、“空空旷旷”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飘出去老远,直到电视上出来白色的雪花似的小点点,方知半夜已至,大家才余犹未尽,不舍地离去。尤其是那些几岁的小孩子们,只要第二天不是下雨刮风,电视上只要有信号,便又老早吃过晚饭,来家里占据最好的位置了……

  而那些曾经的老照片,见证着邻里间曾经的和睦相处,也见证着曾经年轻的自己,这都是作者深情的回顾和留恋的理由,是我所欣赏的晖哥的“接地气”,也是我们共和国从那时一步步走过来的最踏实的足迹……

  三、

  已故相声大师侯宝林的相声里,有老北京沿街的叫卖声,长长的拖腔,或戛然而止,都带着京味,听来令人忍俊不禁。而晖哥这里的叫卖声:“卖豆腐豆腐干”、“卖绿豆粉”、“卖豆豉豆膏”的吆喝声,也一定会带上南国的色彩、韵味,哪怕是你正酣然沉浸在美梦里,也会让你立马醒来。而没有洗衣机的日子里,有节奏的洗衣板声和抓鱼的情景,仿佛更多了一些诗情画意的浪漫。

  其实,不论何时何地,除了最抢眼的景物、动物,给人最深印象、最能令人难忘的依然是这个社会和每个家庭中作为主体的人,更是一个人的品质,甚至是由于环境所决定的生活中古怪搞笑的事情。作者用整个第六部分的较大篇幅,写了一位来自农村的“娘娘”保姆的形象。善良,尽职尽责,却又带着必不可少的那时贫穷农村所带来的印记,许多地方看起来仿佛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令人觉得搞笑,又让人在笑过之后,眼中含泪的感觉。

  尤其是灯绳断了,她站在凳子上吹灯泡竟然吹了半个晚上的镜头,令人先笑后啼,为没有用过电的保姆,深感心酸。这是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尤其是年轻的人们所不可想象的,却又是真实的存在。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作者的文字,具有了”忆苦思甜”的味道和关心基层民众疾苦的情怀。

  “忆苦思甜”这四个字是我幼时的模糊印象,在今天的文字当中,已经很难再见到。但在今天却并非没有提到的必要。因为曾经有过那样的过往,也是我们今天应该知足和感恩这个社会的理由。也因此,每个人的心中就该会多出一份“幸福”的感觉,而不是相反。

  文章结尾的第七部分,简短精炼,是对整篇文字的概括和提炼,尤其是这首老歌的出现:

  “青砖黛瓦刻着岁月的符号,

  红柱屋檐还是仍旧的风貌。

  硬山挑脊别有一番的格调,

  鸟兽饰沿精心设计最英巧。

  一幅画卷翻开你千年的素描,

  古风古韵品味你时光的美好。

  石板路上弥漫老街的味道,

  一路故事装满你千年的自豪。”

  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这一幅幅美丽画卷,令人不生自豪之感都难。同时,不仅起到了整篇文章首尾照应的效果,也起到了进一步强化主题的作用:时代总是向前的,而生活是美好的,曾经的苦,在今天来看并不算什么。未来依然可期!

  (字数:2505)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杂文精选

查看更多杂文精选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