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

第一桶金

作者:鲜辰骏   发表于:
浏览:91次    字数:3018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78篇,  月稿:0

  人生有许多第一次,或苦涩,或香甜,或艰辛,或快乐,或兼而有之。每个“第一次”,不论结果怎样,都要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它是人生中某个阶段的象征,蕴含着不同的意义。

  我淘的第一桶金,是在生活困难的情况下,靠自己的气力辛辛苦苦挣来的,虽数量甚微,却弥足珍贵,它不仅仅是金钱的问题,更是自信的初步积累和意志的磨炼,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里。

  1968年,作为一个“老三届”高中毕业生,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潮中,我回到了家乡,朝日与黄土为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那时国家实行的是农村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生产资料和产品分别归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所有,生产队一级是基本核算单位。我们生产队里有个队委会,配有队长、会计、妇女队长、民兵排长、记工员等。粮食及其他食物分配是按人劳各半,即按人口分配一半,按工分分配一半。男劳力一天记10分,女劳力一天记7分。由于粮食产量很低,经济作物又少,村民收入很低,生活很困苦,当时流传着一些顺口溜:“红芋稀饭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头疼发热,想吃好面叶。”

  年终的时候,生产队要搞决算,进行推平找补,人均工分多的人家得钱,工分少的人家打钱。因为我会打算盘,故生产队长、会计要我帮助算账。夜晚,在灰暗的煤油灯下,熬了大半夜,总算完成了任务。不算不知道,一算凉半截,一个劳动日只合1角多钱。

  由于手头拮据,一些人为了给家人看病或购买食盐等生活必需品,只有千方百计地凑钱,有的自家的鸡蛋舍不得吃,攒着到集上去换钱;有的省下一些豆子、高粱等,用竹篮子㧟着到集上去卖。那时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农民卖个鸡蛋、卖点粮食都属于“投机倒把”,只能偷偷摸摸地去交易,一看见工商所市管会的人来了,就急忙抱头鼠窜,如果被逮住,鸡蛋、粮食要被没收,秤杆要被砸断,同时还要罚款。其实,这也难怪工商所市管会的工作人员,他们也是按章办事。在那个年代,农民本来就缺钱,而凑点钱更是难于上青天!

  为了加快农业发展,我们生产大队“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建了一个印刷厂,主要生产本子、春节对联,后来又用蜡光纸生产果千子、月饼千子等等。因业务需要,印刷厂经常派人往外地送货,方圆百里的都是用自行车去送。看到送货能挣个运费,我想:“长这么大了,上了十多年的学,只会跟家里要钱,还没挣过钱呢,如果能送趟货,也能见个‘回头籽’啊!”于是,在1969年盛夏的时候,我与印刷厂领导联系,问问能不能送趟货,结果,印刷厂领导安排我往淮阳县安岭供销社去送果千子、月饼千子。

  要用自行车带着一二百斤的货物,往一二百里的地方送货,而且路况不好,又摸不着路,自己能行吗?我心中打了个大大的问号。但是,为了能够挣点钱,只能试着闯一闯了。

  要去送货,需要自行车,而我家没有,于是,我就去向好友借了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送货的头天下午,我骑着自行车到大队印刷厂去装货,把果千子、月饼千子打成捆,均匀地装在自行车后座两边,再用绳子牢牢捆好,然后骑回家中。

  因为路途较远,当天还要返回,所以,第二天拂晓,我就急忙起床。出门一看,天空乌云密布,我想:自己淋雨是小事,货物受损是大事,一定要保证货物安全,于是,回到屋里带上雨具和塑料布,做好了防雨准备。

  一切准备停当后,我开始骑车上路。刚出门三四百米,走到沈丘老城十字街口北边时,突然车子蹬不动了,下车一看后胎没气了,我非常着急,暗暗埋怨道:“老天要下雨,车子又跑气,这是咋回事啊!”但是,有句话说得好:“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必然为你开了另一扇窗。”正在我愁眉不展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个自行车修理铺近在咫尺,修理铺的师傅起来得比较早,正在门口扫地,我喜出望外,急忙把车子推到修理铺,请他帮忙补胎,他看我着急的样子,很快拿出工具给我补了起来。

  正在补胎的时候,我们生产大队的两个中年人骑着自行车从此路过,他们也是为印刷厂送货,看见我以及捆绑着货物的自行车,便下车问我咋回事,我告诉他们后胎烂了,需要补胎。他们问:“你往哪送货啊?”我说:“淮阳安岭供销社。”我接着问:“你们往哪送货啊?”他们说:“也是淮阳,但不是同一个供销社。”后来他们要等我补好胎一块出发,我劝他们说:“天气不好,补胎还得会儿,我们又不是往一个供销社送货,你们先走吧!”说实在的,他们长我十多岁,正是年轻力壮之时,而我一二十岁,气力还显不足,跟他们一块走,恐怕会拖他们的后腿。

  车胎补好后,我付了修车费,又匆匆赶路。从沈丘县老城到淮阳县安岭供销社180里左右,都是砂浆子路和土公路,很不好走。由于天气闷热,长途奔波,累得满身大汗,但是我怕耽误行程,不敢多休息,就骑在车子上不时地拿起毛巾擦汗。在骑行的过程中,耐不住性子的时候,我就看看路边的行人和过往的车辆,以打发寂寞的时光。

  从沈丘县老城到沈丘县城槐店,路线比较熟悉,而从沈丘县城槐店再往淮阳县安岭供销社,已不知所向。这时,我想到第一次去县城考高中时,要步行走五十多里土路,也不知路在何方,母亲告诉我说:“鼻子底下是大路,别怕说话,如果摸不着路,见人叫人家个啥,问问路,不就知道了。”想到这里,我茅塞顿开,一到岔路口,就下车问路,很多好心人给我指点了迷津。

  到淮阳县城的时候,已是中午时分,口干舌燥,饥肠辘辘,我停下来在路边一个地摊上喝点茶。这是我第一次走进淮阳县城,心里很兴奋,因为它是我仰慕和向往的地方。淮阳过去叫“陈州”,城北有著名的太昊陵,即“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庙,因其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陵庙,故称“天下第一陵”。位于县城西南隅湖中的弦歌台,原为东汉灵帝时陈王刘宠的苑台,唐开元中(720年左右),为纪念孔子厄于陈,移孔子庙于上,故又称“绝粮祠”“厄台”。还有宋朝包公陈州放粮的故事广为流传,包公一身正气,不徇私情,在城内金龙桥铡了克扣皇粮的四国舅。对这些景点,我早就想着看看,但因急于送货,只能与其擦肩而过。

  喝了茶之后,我又急忙赶路,准备先把货物送到地方,再考虑吃饭的事情。

  又行了二三十里,终于到了淮阳县安岭供销社,业务主管验货以后,打了收到条,这时,我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安岭供销社也有饭馆,但是我并没有在这里吃饭,因为天要下雨,我必须抓紧时间赶路,到淮阳再吃饭。由于卸下了货物,骑起自行车来,轻松了许多。回到淮阳县城,已是下午二三点,心里饿得发慌,我便来到了一家小饭馆就餐。刚进门,迎面碰到来淮阳送货的那两个老乡,他们已经用过餐,正准备返回。真是“无巧不成书”,没想到我们又在这里见面。他们问:“你把货送到了吗?”我说:“已经送到了。”“你骑得真快,可不简单啊!”他俩一致赞许道。是的,我们送货的远近差不多,去掉修车的时间,我骑的并不比他们慢多少。

  因为他们已经吃过饭,在我的催促下他们先走了。我在饭馆里狼吞虎咽填饱肚子以后,也开始返程。

  离开淮阳县城不久,突然狂风四起,电闪雷鸣,暴雨骤降,风似乎要把自行车刮倒,雨打得睁不开眼。但是,货物已经送到,我心中已无牵挂,再大的雨也不怕了。在这炎热的夏季,游荡在狂风暴雨中,冲去了尘埃,洗涤了心灵,倒感痛快淋漓。

  回到家时,夜幕已经降临。第二天,我把货物收到条交到印刷厂,领到了10多元的运费,心里乐滋滋的。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付出哪有收获,没有奉献又怎谈索取。付出和奉献是一门必修课,有了付出和奉献,才能体现你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2021.11.25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随笔 第一桶金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生活感悟

查看更多生活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